美国是个大航海时代的移民建立的国家,又在漫长的历史上进行了持续的西部开拓,一直以“新世界”自诩。 这种文化传统,被美国政界与科学界巧妙地嫁接到了航天事业上,将太空探索称为“高边疆”,以此继承美国历史上的“新边疆”传统。 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我们选择登月》演讲的现场 从“阿波罗”登月项目开始,航天事业也就成为美国政府争取民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就是曾以《我们选择登月》演讲而在航天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肯尼迪。 事实上,“阿波罗”工程的立项是由艾森豪威尔领导的共和党政府在1960年做出的,但肯尼迪上台后在1961年5月25日将该项目立为美国在60年代的国家目标,并在1962年9月12日在莱斯大学的著名演讲中做出在1969年之前登月的承诺。 很多人都将这次演讲视作美国登月项目的奠基事件,但在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们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工作。 完成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任务发射画面 而特朗普打着“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旗号赢得大选,自然也将启动航天探索作为其争取民意的重点,不仅在刚上任时就宣布要建立太空军,重塑在太空高边疆的优势地位,更一改奥巴马政府在太空事业上的保守姿态。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启登月计划,也即“阿尔忒弥斯”项目。 特朗普宣布成立美国太空军时的画面 “阿尔忒弥斯”项目最早起源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座”项目。 “星座”项目立项于2005年,期间进行了“战神”重型运载火箭、“猎户座”载人飞船与月球全地形车等项目的开发,在2010年被奥巴马政府因预算问题关闭。 2017年12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了《太空政策指令-1》文件,这是美国国家太空政策的重大改变,规定了由美国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共同实施的综合计划,以实现人类重返月球,随后执行火星及其他任务。 该任务最后以希腊神话中的狩猎与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命名。 NASA官网关于“阿尔忒弥斯”项目的海报,上书“人类重返月球” “阿尔忒弥斯”项目是美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航天探索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居住的有人基地,并将月球作为探索火星的中转站。 为此,“阿尔忒弥斯”项目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SLS(“太空发射系统”),这是美国未来太空发射任务的“国家队”,目标是获得一种具备130吨近地轨道载荷或46吨地月转移轨道载荷的超重型运载火箭,用于解决月球轨道任务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发射需求。这种火箭是不可重复使用的。 “猎户座”载人飞船,这是美国未来载人航天的“国家队”,是一种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飞船,能够搭乘6名宇航员,最大任务质量26.52吨,飞船本身具备登月并返回的能力,但此时的可用载荷会非常有限。 所以,在“阿尔忒弥斯”项目中,该飞船主要作为从地球到月球轨道之间的摆渡车。 “月球门户”(Lunar Gateway)空间站,这是可容纳4人的小型月球轨道空间站,将作为登月任务的中转站,登月成员组将乘坐“猎户座”飞船抵达该空间站,并在该空间站换乘“载人着陆系统”前往月球并返回。 该空间站计划在2024年开始建造。 “载人着陆系统”(HLS),该系统将充当“月球门户”空间站与月球表面之间的“摆渡车”,经过SpaceX、蓝色起源与Dynetics三家公司之间的竞标,该系统总价值28.9亿美元的开发合同被授予SpaceX,计划在2025年首飞。 该系统实际上就是“星舰”飞船的月球单级版,能够运载超过100吨载荷在月球与“月球门户”之间往返。 SpaceX、蓝色起源与Dynetics三家公司的“载人着陆系统”方案,左侧为胜出的星舰HLS系统 “月球基地”,包括月球表面基地、大型宜居移动平台和月球全地形车等部分,供登月成员组在月球表面进行单次长达两个月的周期性部署。 NASA的月面基地构想,目前没有公布细节,只有想象图 与曾经的“阿波罗”登月项目相比,“阿尔忒弥斯”不再是简单的“美国要比对手更快把人送上月球”,而是把登月作为登陆火星的跳板,并以此刺激美国整个航天产业的发展。 同时,美国也试图通过这一项目将更多的国家捆绑到美国的航天事业中,截止2022年7月,已经有21个国家与美国就该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可以说,从项目立意、策划到执行上,“阿尔忒弥斯”都带有很强烈的特朗普气息,堪称是特朗普政府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
“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是整个项目中首次无人试飞,也是承担这个项目的中坚力量——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第一次合体发射。 这次发射任务的主要目标,是测试航天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具体而言,整个航线设计的前半段,包括进入地球轨道、地月转移、以及绕月飞行,对NASA而言,都已经轻车熟路,但载人飞船从月轨返回、再入、回收这些项目,则是NASA多年未曾接触的领域,也是此次发射任务重点测试的内容。 “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初始轨道设计略图(8月29日发射窗口) 与之前的“土星”火箭,以及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星舰”相比,此次执行发射任务的SLS Block1型火箭的运载能力比较不足,其地月转移轨道发射载荷仅为27吨,几乎紧贴“猎户座”飞船的载人任务质量。 因此,本次任务的航线设计极为精巧(或者说局促),但即便反复优化,以降低在地球轨道与月球轨道的停留时间,但任务里程仍将高达210万千米,而返回地球时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将高达34倍音速(11万米/秒),这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对NASA而言,再入段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刻。 整个发射组合唯一可复用的部分—“猎户座”飞船的返回舱 承担这次发射任务的SLS Block 1型超重型运载火箭,是SLS运载火箭的初级型号。 SLS火箭在2011年正式立项,目标是为21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深空探测提供运载工具。该项目计划分三步实现,分别是Block 1、Block 1B与Block 2三个型号,载荷能力不断递增,从近地轨道载荷95吨级提升到130吨,地月转移轨道载荷也将从27吨提升到46吨。 SLS火箭的发展构想 最初,美国政府计划在2016年12月进行SLS的首飞,预留了五年的研发、建造与测试的时间。毕竟传奇般的“土星5号”火箭从立项到首飞也只用了5年(1962-1967)。 而SLS使用来自航天飞机的RS-25型发动机与SRB固体助推器壳体等成熟部件,还有计算机设计等辅助工具加成,按说进度应当不至于比“土星5号”还低。 然而,与“土星5号”火箭相比,SLS证明了,组织和人的因素在航天事业中更加重要。 航天史上的传奇——“土星5号”火箭 SLS火箭为二级超重型运载火箭,全箭均不可重复使用。 芯一级装备4台RS-25D型氢氧火箭发动机,单台发动机真空推力2.279兆牛,海平面推力1.86兆牛,真空比冲452.3秒,海平面比冲366秒。 芯一级上面的是“上面级”(Upper),装备一台RL-10型氢氧发动机,真空推力110.1千牛,真空比冲465.5秒。 在芯级两侧,火箭安装两台SRB固体火箭助推器,与RS-25发动机一样,都是航天飞机项目留下的原装固定资产,NASA计划在“阿尔忒弥斯”项目中将其消耗掉,其Block 1与Block 1B型火箭都将使用这些三十年前留下的设备,但因为存货有限,只能供NASA进行8次发射,也就是说,NASA必须在8次飞行中完成Block 2型火箭之前的所有登月技术测试与前期准备工作。 从2011年9月开始,SLS的首飞时间就不断被推迟,在2022年8月15日确认本次发射时机之前,该火箭首飞时间至少推迟了16次。总计延期6年时间。 而在这11年的开发之中,该型火箭的研发预算从15.36亿美元一路上升至25.55亿美元。而预计的单次发射成本也从5.76亿美元一路上升到22亿美元。 随着SLS的不断推延,“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也从2016年12月一直推迟到了现在,这也使该次任务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航天任务。 2022年3月17日,SLS与“猎户座”飞船完成组装后,第一次推出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的载具装配大楼,在世人面前正式亮相,并在4月3日进行第一次燃料加注试验,这次彩排因故障提前结束,此后直到6月20日,先后进行四次加注试验,都出现了各种故障,但NASA的项目管理人员仍然宣布加注试验完成。7月2日,火箭被推回载具装配大楼维修氢气泄漏故障。 负责发射“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的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发射场,占地580平方公里,拥有11000多名工作人员,其第39号航天发射场是美国6次载人登月任务与135次航天飞机任务的出发地。 其中39A发射架目前主要用于美国军事太空任务的发射,也是SpaceX公司未来进行“超重鹰-星舰”组合的发射基地。 而39B发射架将是未来SLS大火箭的升空之地。发射架周围设有多座塔架式避雷针,在8月28日的雷暴中,该发射架就曾保护SLS火箭免遭雷击。 LC-39发射场,近处为A发射架,架上火箭为SpaceX的“猎鹰”-9型运载火箭,远处B发射架上的火箭为待发的SLS-1 根据8月15日公布的“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的飞行时序,这次发射拥有3个时间窗口可供选择,分别是8月29日、9月2日与9月5日,但这个时间窗口的机动仅与大气状况、指挥与控制系统的因素有关,如果火箭自身发生严重故障,发射准备就需要回滚到上一环节,以上三个发射窗口就会全部错过。 但在发射前三小时,因为氢燃料罐泄漏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可能威胁任务安全。随后NASA官方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取消了8月29日及之后几天的发射安排。SLS-1火箭被运回载具装配大楼进行维修。 在排除燃料系统故障后,NASA最初决定在9月27日进行发射,但因为热带风暴“伊恩”登陆而被迫取消。 随后,SLS-1火箭被送上LC-39B发射架,并在那里渡过了热带风暴“妮可”的登陆。 因为11月9日的持续风速与瞬时风速都超过了SLS火箭的设计指标,风暴过后,NASA又对SLS-1进行了六天的安全检查,直到11月15日才启动发射准备工作,当地时间当天15时30分,SLS-1的燃料加注正式开始。 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最近24小时我们看到的。 一次久违的太空之旅 无论如何,这仍是一次久违的太空任务,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已经50年未曾抵达过月球轨道,更是因为SLS火箭的首飞自2016年12月获得美国国会发射授权后,已经在6年中延期16次,堪称“绝世鸽王”。 而这次发射任务本身也不包含登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计划表,最终的登月时间安排在2025年的“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届时,距离人类上一次登上月球已经过去了53年。 “阿波罗17号”任务的登月舱与月球车 半个世纪前,“阿波罗”项目时代的计算机还使用电子管,登月飞船基本要靠手动操作,飞船任务计算机的数据计算能力不到现代智能手机的千分之一,导航控制指令程序只有14万行代码。 凭借着这样的工具,人类完成了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征程,并在期间进行了数百次精确的姿态调整。 其中的难度,曾有人这样比喻,就像是“驾驶着洗衣机横渡大西洋”。完成“阿波罗”项目的航天科学家们,几乎都可以被请入航天事业的“众神殿”。 “阿波罗”任务航线设计 与其前辈相比,NASA与美国航天工业界在SLS火箭开发与“阿尔忒弥斯”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巨大的差距。 SLS火箭设计概念的本意,是迅速利用航天飞机项目留下的成熟产品与技术,快速组装出一种能用且成本低廉的火箭,但这种行为却让整个项目陷入了持续的混乱,新一代的工程师们被迫用上一代人的设备去完成未来的项目,对陈旧设备的维护与重启工作,其任务量与成本几乎与重新开发无异。 而美国航天产业界的垄断模式,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 与新一代的商业航天公司相比,波音公司主导的美国太空发射联盟几乎将无能与低效发挥到了极致,但即便如此,仍能获得NASA的巨额订单。 SLS火箭的首飞升空,背后所留下的这个如黑洞般的项目,仍将继续存在,并不会消失在SLS耀眼的尾焰之中。 在1972年“阿波罗”17号任务之后的50年里,人类在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再也没有一名宇航员离开过地球轨道,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遗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不断推进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努力培养新生代航天人的国家之中,中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在很多国家都关闭深空载人探索项目的时候,只有中国仍然坚持推进“嫦娥”工程。 而随着“天宫”空间站在今年年末的竣工,明年,中国探月工程将重新踏上征程,后续的“嫦娥”工程任务将在深空踏下中国航天人的足迹。 “梦天”、“问天”、“巡天”这一系列中国空间站舱段的代号,也显示着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与未来的脚步。 科幻作家刘慈欣最近的一部小说《黄金原野》中曾描绘过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在地球这个逼仄的家园之中自娱自乐,不愿再抬头望向星空。 这种趋向,在这半个世纪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绝不是作家的杞人忧天。 这是人类最危险的未来,而任何一个民族落入这种境地,也将导致危险的未来。 在茫茫星海之中,只有前进,才能挣扎着找到未来的希望。在大航海时代如是,在当下,亦如是。 (来源:“华语智库”微信公众号转编自“凤凰网军事频道”,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