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院士专家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 昆仑策
-
答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院士专家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2-10-19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勠力同心逐梦前行。
“高瞻远瞩,凝心聚力,催人奋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表示,伟大历史变革令人倍感振奋,宏阔时代蓝图令人深受鼓舞,他们将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自立自强,为国铸重器
正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的“羲和号”卫星,在轨运行刚满一年。目前,“羲和号”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并创下5个国际首次。
“这与我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尊重创新,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羲和号”科学总顾问方成与科技日报记者分享,“羲和号”从立项之初,科研团队就立志“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国外没有做过的研究”。
“目前,‘羲和号’观测收集的资料非常好,我们正在分析太阳大气的自转速度是怎么随太阳大气的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方成说,此前,虽然有人做过该方向的研究,但缺乏光谱资料而不能系统研究。但“羲和号”通过对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扫描成像以及对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同时观测,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开展研究。
“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发扬航天精神,脚踏实地,勇攀高峰。”方成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表述,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朱荻印象深刻。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大批成果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我们要坚持瞄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前沿,紧密围绕航空航天工程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原始创新,持续攻关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学术交流、技术服务和联合攻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答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朱荻说。
立德树人,为国育英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论述让方成感同身受。负责“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的南大团队,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低于40岁。
“近年来,科技界的人才工作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还要下大力气‘破五唯’。更重要的是,要勇于让年轻人承担大项目、大工程。不能让他们钻在文献里,而要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快成长。”方成说。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表示,未来,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航空航天办学特色,营造开放发展办学生态,全面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东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一座难求。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令人深受鼓舞。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谋求开辟学科发展新赛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王建国说。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力透纸背。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最近带领团队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将全透明光伏发电材料做成柔性夹胶层,开发出全球领先的全透明光伏发电夹胶玻璃,利用太阳光谱中的不可见光进行光伏发电,同时不影响玻璃对可见光的透过率。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柔性电子领域,厚植根部技术,打造世界级的‘中国碳谷’,引领科学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出‘柔性电子’方案。”黄维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应汉杰近年来致力于生物制造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促进物质制造原料从传统化石资源向可再生的绿碳生物质资源转变。聆听了二十大报告,他深有感触说:“我们当胸怀‘国之大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让物质制造原料和过程更加低碳绿色,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同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战略研究,做真正有用的科研。”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