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没有续聘迪布维格,错失诺奖啊!”
“西财的业绩考核比获得诺贝尔奖都要难。”
“这样一位经济学大才被西财放弃了,只能说西财缺少一位识人的伯乐。”事情果真如此吗? 很快,知情人士的辟谣来了:
“迪布韦格的确是我校2008年从美国找来的(聘为特聘敎授,年薪100万),当时就知道他是金融学大咖,特为他设一个金融研究院,他任院长,几个海归,学校非编单位,也不考核。后来(是不是2021不清楚)他自己提出要学校不再聘了,(他聘期内每年暑假都来校两三个月,搞研究,开课开讲座)。各种帖子上说未通过考核被解聘是乱说。今年初学校学科调整,金融研究院合并到金融学院,一起合并进去的还有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保险学院、证券期货学院,学院院长现在是某某教授。迪布韦格即使没有离开或者仍然是财大的受聘教授,他获奖与财大也没有多大关系。”知情人士说的这个情况,应该是靠谱的。 按理说,从获奖的倾向性和筛选标准而言(自然科学除外),经济学诺奖跟中国某个大学基本没有关系,跟中国学者就更没有半毛钱关系(至于因《丰乳肥臀》等油腻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某,我懒得说了)。 既然如此,为啥经济学诺奖会在中国学界引起那么大的风波呢? 表面上看,网上的非议针对的是西南财大,其实,背后却另有所指。 众所周知,网上所批评的对象,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指向了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 正是由于对现行考核制度强烈不满,所以人们才会拿诺奖说事。而西南财大呢,只不过是“躺着中枪”罢了。 换言之,当下高校的考核制度某种程度上几近成了“人民公敌”。 中国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次诺奖风波中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
“国内高校的考核标准异常严格,诺贝尔奖得主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估计牛顿、爱因斯坦来了也只能端茶倒水”。这话有些尖锐,但相当程度反映了现行考核制度的荒谬之处。学界和高校中人都心知肚明,我就不啰嗦了。 不过在我看来,我国高校现行考核制度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标准过高”,根本上还是在于评价所依据的“学术范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严重问题。 如果“学术范式”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去几唯”就只能是白搭。 最后,我引某微信群里面的一个跟帖作为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身就是一个扯蛋奖。跟诺贝尔和平奖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有很强的政治偏向。一个扯蛋奖扯出这么大的风波,发人深省。”(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