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某地的医疗挤兑早就发生了,这些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恰恰不是动态清零的错,而是不“动态清零”,各种类似放人扎堆抢菜、扎堆核酸坐等传染达成“共存”的错。这正是某些专家和官员阳奉阴违,在“动态清零”的大前提下,在初期一直按流感+居家的思路放任的结果。
4月3日晚,多地医护大规模紧急支援某地,与此同时,部队也派出了2000余人的卫勤力量。截至4日下午,全国15省市紧急支援某地的医务人员已经超过了38000名,这还只是第一梯队。
当全国性的大规模支援紧急抵达某地时,这也意味着,此前的某地的犹疑、徘徊将会一扫而光。虽然当地已然处于高位流行状态,仗很难打,问题依然会存在,但是解决了核心的思想问题,人力物力配备到位的话,彻底解决问题依然指日可待。
的确,问题依然严峻。当地的日增首次突破了1万例,3月以来累计已经超过了7.3万例,拐点时刻不知道会日增多少万例——巧嘴张医生3月25日提到的拐点形成的条件已然逐步具备,指数传播已经被打断,犹言在耳。
与此同时,某地外溢的病例,在全国已然有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不光是成都、昆明这样的省会城市,包括太康、师宗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县都被“精准”溢出了。在各地自危、自顾不暇的时候,还有多少多余的人力物力去支援高位运行的某地,要知道医务人员是活生生的人也会累会困会死,并且他们相比其他岗位而言可替代性不强且培养周期不短。如果在“弦”已然崩得很紧的时候再来一个大中城市被破防呢?到那时,还有多少人员和物资可以支援?
这轮危机,隐然有从某地的危机演变为全国性危机之势,难怪不止一个城市都在只有数例或十余例确诊的时候,前所未有地陡然提升了管控力度。
那么某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或许,还得从4月2日全网疯传的一份20余分钟的录音说起。
在这份录音中,一位市民因为父亲阳性码却不变色的问题,与当地某区疾控中心负责流调的领导朱谓萍女士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录音要点大体可以总结如下:1.健康云不可信,阳性也绿码,是否为阳不看码,看疾控的电话通知;2.医疗资源已经非常紧张120也派不出去;3.去方.舱条件很糟也没啥治疗;4.120来拉阳性的人,要求其出示阳性报告,最好不去,在家或隔离酒店都比方.舱好;5.当成流感,就是个流感,调整心态,该吃吃该睡睡;6.专家不是饭桶,提了许多意见,但是没人听;7.轻症无症居家,不要把人家转走,说过多少次了,有人听嘛;8.现在把这个病全部变成了一个政.治性的疾病,花那么多财力物力就在防一个流感,哪个国家这么防流感的。
从这份录音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绿码问题,印证了此前网上流传的几份投.诉为真——阳性不变色,只有疾控电话来了才知道自己阳了;二是,当地缺乏组织,低效混乱,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三是,在当地“专业人士”同时也是疾控部门中,存在顽强的流感化+居家隔离的认识,这种所谓“共识”究竟到什么层面尚不清楚。
这倒是与不规范写作先生长期鼓吹的观点一致。
至于是不是流感化,笔者在
《果真“流感化”了吗?》一问中有过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补充的是,那些号称“流感化”的国家,依然在限制人员的聚集,依然强制打.苗,有这样的流感吗?同理,既然是流感,为什么专业的疾控或医务人员要穿防护服呢,有这样的流感吗?再有,流感需要辉瑞2300元一盒的阻断药吗,有这样的流感吗?
至于居家隔离,武汉一开始就是轻症居家,之后,虽然避免了短时的医疗挤兑,但是造成了严重的社区传染,最终导致失控。真要居家,除非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双双降至与普通流感一个级别的程度。
巧得很,就在同一天,当地科普作家汪诘发布了一份采访那位朱女士的录音。朱主任再次重申没觉得比流感更严重,没碰到过重症,建议居家隔离,同时她间接承认了当地的无症状是自己的标准,即无症状是没有肺部影像学诊断(CT)资料,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地的无症状远超确诊,两者比例远超全国。
按这个标准,某地极为紧张的医疗资源已经远远做不过CT来了,那么那些为数众多的无症状究竟有多少做过CT依然值得打个问号。
按照国家公布的诊疗方案第九版,在爆发聚集性yi.情的地区(可别说某地截至目前依然不算聚集性地区),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XX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表现;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核酸检测阳性”这三条就可以视为确诊,至于CT反倒不是必要标准。
某地,在重大标准问题上,又自行其是了一次。
同日,光明日报专栏作家朱昌俊撰文,称“这种意见在专家队伍中,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共识了”。
当日,当地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陈尔真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无症状量太多,有条件可以居家隔离。
也是在同日,当地部分代表提议如下:
同期,不规范写作先生的同事代表张小丰称,“病.毒有较强烈与人类共存的意愿”,建议有条件的采取居家隔离方式,并停止全员核酸检测筛查,与此同时,尽快引进辉瑞公司的mRNA yi.苗。
也是在同期,一份居家隔离的承诺在某地“高等”小区悄然流传:
这正是上图中某位作家所称的“上.海.共识”。
这应和的正是,不规范写作先生上月12日提到的“每次突破一点点,终有一天,会发现原来已经做到了完全开放”;也也正是不规范写作医生口中所称的"了不起的探路实验"。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将这称之为某地“共识”的那位作家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中国最接近现代文明的XX市民,我们相信XX人会听从他的见解,能展现自尊自律并彼此信任的市民精神,一起渡过抗.yi难关。”
好一个“最接近现代文明”,这大概也是吴主任所言的“世界的XX”吧。
正好,西方流行病学的主流是,疫.病不能被消灭,只能压平曲线,防止社会崩盘就好,而不规范写作先生,从走上前台以来,明里暗里的讲话可以看出,他推崇的就是这个。
或许正是如此,他们拿着95%以上都是轻症来说事(姑且忽略后遗症),却不提奥密克戎的致死率依然远高于流感,且传染性超强;他们可以不顾西方奥密克戎流行以来的超额死亡依然居高不下,这还是此前的几波毒株将老年/高龄人群、癌慢性病/癌症人群、危重症人群给带走一票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无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密的居住环境、紧张的医疗资源、人口的老龄化,一个放开就行。
当然了,他们所谓的“放开”给人的错觉是回到2019年,但是,放眼望去,无论欧美还是日韩坡,他们所对标的那些所谓文明国家,虽然“放开了”,但依然有着与2019年迥异的强制措施。
真放开了,到时候,医生的反复感染,将导致原本紧张的医疗资源更为紧张;那些有基础病的人群与老年人群在紧张的医疗资源面前会变得更加的脆弱,他们要么抢不到医疗资源,要么进医院就被感染,然后被“灭”。
经历过武汉的惨烈,在武汉参加过“插管小分队”的湖北年轻医生、麻醉医师凌楚眠在微博中写到:“曾和一位血透室的同事聊疫情,他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不加限制开放了,估计一年之内我手头的病人会死一半'。”
这都是命啊!
同样重要的是,传染病防治不简单是个医疗问题,它还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自然涉及到公共政策,当然是政.治,当然这种决断必然要以科学为依据,但考虑的综合因素已经远超一个房间里的临床了。
事实上,某地的医疗挤兑早就发生了,这些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恰恰不是动态清零的错,而是不“动态清零”,各种类似放人扎堆抢菜、扎堆核酸坐等传染达成“共存”的错。这正是某些专家和官员阳奉阴违,在“动态清零”的大前提下,在初期一直按流感+居家的思路放任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宣传与实际要求的动作不一致,结果,原本就接近溃散的基层就更加无所适从、问题频出了——毕竟,既然都是流感,瞎糊弄一段时间,抗到某地“经验”被采纳、变化的那一天就好了。
这一波,某地的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不光将某地,甚至将全国倒逼到了墙角,当被传染人群数量和地域大到一定级别的时候,或许将不得不被迫“妥协”。
只是,目前远未到那个时候。
既然想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从各个层面与“共存论”“辩经”恐怕也就成了必然。
(作者系风雷;来源:昆仑策网
【授权编发】,转编自“
人民健康论坛”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