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毒教材、金融曝雷、核酸检测、胡鑫宇失踪案……等等乱象严重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要问:为什么非要等事件扩大才去整治?平时相关职能部门有法律条款为什么不能及时发挥职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因此,一个正常秩序社会,治理既要讲政治,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讲职能科学,即构建机构定性准确,职责事务明晰,职能界定科学,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治理体系内广大公职人员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好履职、履好职、乐履职、各履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发挥各自应尽的效能,这样,社会治理就充满着活力和良好秩序状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指日可待。
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亿万人民共同的追求的目标,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即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决定要素,没错,这是正确的,但只是其一;其二我们往往忽视或者说轻视了“根”、“本”的区别,即事物客观规律这个要素,就连《新华字典》的解释:本就是根,根就是本,根本不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人治思想(正如哲学界有个共识,中国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人的关系,西方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我们既要政治清明的生态,同时也要职能科学的果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这个认识越来越重要,希望能引起社会共识。2018年我已经撰文,论述根与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论述过政治哲学着重在人与人的关系(孙中山道: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活动),而职能哲学应着重于人与物的关系,尤其是要深入事物根部的观察研究,找到问题的实质,科学归类,比如农业实质是什么,教育实质是什么,医疗卫生实质是什么,食品安全的根是什么……等等,这才是实事求是。不然,为了趋利什么事都一样干,马鹿不分,眉毛胡子都要抓,职能必然紊乱,社会治理难以有序。
职能科学有个认识必须反复讲,职能、职责、职权这三个词都有一个职这个“根”,本人认为用优化一词不严谨不科学,优化方法、方案、方式、举措等等这没问题,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而职这个“根”指的是客观事物固有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不随人的主观意识变化而变化,落脚点在定性上,一定要遵循民生事务的属性科学归类。只要定性准确,事物或事务分类不模糊,所谓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比如教育的属性是为社会教书育人,凡事教书育人事务都要归纳到教育这个职上,若把教育赋上经济产业的属性,就偏离事物这个根,毒教材是不是在资本的操控下偏离了教育属性;农业的属性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供给人们需要的农产品,若把环境保护属性交给农业职能部门去履职,那么设置的环境保护这个机构有何意义?这是不是违背了事物基本属性导致职能错位?金融的属性是提供满足社会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求,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金融杠杆,是不是偏离了社会主义金融属性,近年来金融爆雷案例就是铁证。醒醒吧,该回归一定要回归,比如房子属性是用来居住的,职能部门去为居住的这个属性履职尽责;再比如人的身体健康属性在卫健部门,作为卫健职能部门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人的身体健康上。总而言之,只要把客观事物或事务这个“根”的源头定性准确,格物致知,围绕事物属性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有关职责,规范职权程序,决不会出现职责交叉,也不会出现职能重叠,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乱象就逐渐消失。职能科学就会呈现社会治理面前。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蒲团乡石竹村驻村工作队;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