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美国》是一本好书。读者不要误以为这又是一本宣传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类无耻的准汉奸读物,该书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作者对美国“高考”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基本是有优点说优点,有问题说问题。当然我认为,美国的优点不见得搬到中国也是优点,美国的问题不见得对于中国也是问题。此书启发我们的不一定是如何向培养殖民主义精英的美国亦步亦趋地学习他们的“高考”,倒是可以由美国这面镜子,来进一步反思咱们中国高考的误区和弊端。我近年来在此问题上花费了若干脑筋,参与了许多阴谋和暗算,但结果却不甚满意。或许是高考这个话题过于伟大,妄图一言以蔽之非常困难,所以我还是立足于自己的本行,只从语文的角度说上几句闲话,或可千虑一得。
日前,本人应某出版社之邀,对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之前,本人说了一段闲话,不妨抄录于此:
本人应邀,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的语文试卷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需要声明,本人所作的分析,是学术性和经验性兼而有之,不敢妄称任何意义上的权威性。在撰写格式和体例上也与广大中学生朋友所熟悉的那些“名师辅导”文体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希望读者朋友先自己打好预防针,不要被我的非典型性文风给拉下水。我说得对,你可以参考;我说得不对,你还是听你们老师的。我本人就是从小爱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才当上了老师的。
本人悬揣之所以被选中参与此项勾当的因由,大抵有以下六点:
1、本人从小到大,语文成绩一路比较优秀,卒赖其助,考入天下语文垓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于是就仿佛古代小说中误入敌阵的草莽英雄一般——左冲右突,最终还是被困在了垓心。
2、本人在北大中文系混得硕士学位后,曾先后在北京两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北京二中和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担任过语文教师。虽然这已经是十年前的老新闻,但据说对于本人终生甚至对于整个中国语文发展事业,都产生了很坏的消极影响。
3、本人蒙北大含泪招回,继而又赐予博士学衔之后,不思专心报效,竟乃越俎代庖,大肆干涉语文改革大业。编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先被领导指定为高考命题必读之学习材料,后又遭九路围攻十二次清剿,以致世人多目我为改革激进派。
4、本人又尾随钱理群、温儒敏等导师,参与编撰《新语文读本》等中学语文读物和《高等语文》等大学语文读物。在此过程中坚决反对用欧美式港台式的殖民被殖民思想改造我中华民族的语文景观,主张“批评要尖锐,改革要谨慎”的渐进式路线,因此又被视为改革的稳健派或者是保守派。
5、近年来多次参与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事宜,对语文试卷多有臧否,流毒渐广,合当择时以捧棒二术杀之。
6、以文学研究者身份,鼓吹文学跟语言一家亲,在各种媒体上叫嚣“文学危急!汉语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妄图以语文卫道士的螳臂,阻挡English和Internet全球化的历史车轮,其结果必然是日落西山红霞飞,徒唤奈何把营归。
这段话本属于“分析之前假撇清,强盗先礼而后兵”。不料,出版社担心高中生看了这段文字后可能减弱其购书决心,硬是删掉了这段话。也就是说,我们的出版社一方面假惺惺地忧虑高考问题,另一方面却不敢让真话跟学生见面,以免影响他们从学生身上赚钱。我们的高考已经养活了比考生更为庞大的人群,为了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我们的国家付出的代价是:上千万少年男女年复一年的青春。在这方面,倒是应该学学美国、法国、爪哇国,看看人家是不是像中国的甲A联赛那样办高考的。
回过头来还是说语文。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是150分满分。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部分全部是选择题,由电脑判卷——不是“阅卷”。其实,这类题一点不“客观”。试想,由那畜生不如的电脑来一刀切地判定谁是谁非,这是“客观”吗?这不恰恰是“主观”吗?电脑是最典型的教条主义者,最不会根据客观情况的千差万别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姓左的就是共产党,一男一女在一起准没好事——这是何等的“主意正”啊,这是何等的“有主见”啊。这个“主”已经“主”到了奴隶主望尘莫及的地步,还要自诩是“客观题”,真是没有俺们贫下中农的活路了。这类题如果命题上发生错误,考生连个鸣屈喊冤的机会也没有,命题者连个亡羊补牢的机会也没有,阅卷者连个拨乱反正的机会也没有。而且一旦有了争议,方方面面讳莫如深、官官相护、文过饰非、良心丧尽。便如那窦娥同学所唱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所幸的是,这类题只有45分,占总分的3/10,不到1/3。要是随着科技进步的浪潮,有朝一日上升到105分,占了总分的7/10,甚至百分之百,那恐怕就是中华文明的彻底崩溃之日。这种野蛮的题目,本来就是欧美式僵化思维的糟粕,其鉴别功能主要是区分“大傻子”和“二傻子”的。在我们的教育目标转移到以培养“打工奴才”为主的当今,适当引进这类试题类型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在考试领域“与国际接轨”。只是我们心里一定要明白,我们是用这玩意儿糊弄洋鬼子的,可千万别先把自己给糊弄了。将一切问题都裁剪成ABCD四种答案,只看答案不顾其余,这连数理化领域的老师都觉得实在过分,何况是深蕴着“大学之道”的语文呢。这类题考多了,考成主流了,势必会助长学生投机取巧、趋炎附势等等实用主义的道德取向,抽空语文教学的人文血脉。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说,也无助于学生“纯语文”水平的提高。君不见,考试中“客观题”越多,中文系学生的素质就越差,报纸上的病句就越嚣张,电视台的主持人就越不说人话么?
语文150分,我没意见。将来膨胀到1000分,我也没意见——只要你每1分都设置得有理有据。但一部考试史证明,150分时代似乎未超过120分时代,120分时代似乎未超过100分时代,100分时代似乎未超过5分时代,5分时代似乎未超过无分时代。我们只知道颜回曾皙子路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不知道他们的名次和录取分数段。这样说并非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不能否认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考试形式。只是想提醒一句,语文这东西跟分数,就如同美女跟“三围”数据一样,没那么牢不可破的关系。选择题占30分行不行?占15分行不行?人家上海人民干脆不考这劳什子选择题了,一律真刀真枪地实干,咋样?人家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不还是呱呱叫吗?
公平地讲,经过千万仁人志士的呼吁和奋斗,现在的语文教学和高考,都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由于“养活”高考一族的客观需要,语文高考的客观导向仍然是化简易为繁难,用王朔先生的一针见血的话来讲就是:越来越引导学生不说人话。
现在的中国人说话,经常罗嗦和笨拙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而且还以丑为美,以肉麻为高雅。我在网上看到,香港的电视主持人居然教训北京去的演员说:“快请你们诸位千千万万不要再讲你们那边的那种非常土气的野蛮的语调啦先,一定要把舌头打平这边先,一定要像我们这个样子的讲话才可以算是比较的高雅的讲话的方式,不然让人家蛮有文化的先生女士听起来总是觉得有一点怪怪的味道在那边,很像是一只小虫虫在那里很不乖乖地绕着一个蛮大蛮大的怪怪的圆圈圈在走路耶!”
我担心语文高考的弊端发展到极端时,我们就都会变成这样讲话的人。那时可能只有去参加美国的“高考”了。文字的精练之美从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的奥妙之一在于不是把所有的逻辑关系通通摆在句子的表面上,而是能省则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高考”在美国》这本书里也可以看到,人家的教育和考试是以实用为主,以删繁就简为主的。而我们在中国却日益感觉到,现在的人们一方面仿佛得了“话痨”,可以把空空如也的话题说上“三月不知肉味”,另一方面则废话、滥话、谎话连篇。影响所至,一切文本都喋喋不休,又越说越说不清楚。学院里的博士论文越写越长,电视上的胡聊节目越来越多,产品说明书越来越厚,而我们得到的实效信息却越来越少。美国的媒体暴力日夜轰炸着全世界人民的几十亿双耳朵,而我们连伊拉克到底有没有生化武器也搞不清楚。是需要返朴归真,把话尽量说明白的时候了。
中国在很多方面需要批评美国,同时也在很多方面需要学习美国。要学习,我看首要的一点是,把说话问题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