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纪委通报的多起与问题与数字化政务改革相关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引发关注。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赋能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是基层减负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数字赋能涌现出不少问题,诸如“多头填报”“电子衙门”“过度留痕”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没实现“减负”效果,反而加重了数字“负担”。要破解基层治理的数字“增负”,使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推动“减”“赋”落实落地。
“数字负能”是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受“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思想作祟,并不考虑如何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民心工程”造福群众,简单的将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视为领异标新、吸引上级注意的“政绩工程”。为完成上级任务指标,一级级“层层加码”,就出现了强制要求群众下载APP才能办业务、拉身边亲朋好友凑任务等“虚花假果”现象,而大量数字平台不是“僵尸化”就是“空壳化”。这种打着“赋能”的旗号,难掩“负能”的现象不仅不能为群众带来便利、丧失政府公信力,也与“数字赋能”的初衷背道而驰。
让数字赋能“赋”在实处至关重要。破除“数字负能”要形成办实事、求实效的考评机制,应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除了应考察数字化项目的投入现状和流量数据等显性指标外,更应关注其应用成效、群众满意度等隐性指标。此外,要转变工作作风,摒弃“干得好不如数据好”的错误想法,要把“真功夫”下在解决“真问题”上,脚踏实地承担起服务为民的责任担当,用真心为群众“搭台子”。
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要多在实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破除重“形”重“痕”不重“效”的局面,了解民情、掌握实情、解决问题,让数字赋能真正发挥实效。
作者:李洋,作者单位:河北省孟村县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