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既是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问题显现的最前沿。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是时代画卷上不可或缺的细腻笔触,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于平凡中彰显非凡价值。可当真在基层扎根之后,那些颂扬背后的质朴与辛酸便悄然浮现。
在基层,最远的距离不是山与水,而是政策与人心的距离。基层工作常常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便是信息的不对等与传递的失真。政策从上至下的传达,有时会因层层转述而变得模糊不清,再碰上几个上级部门的“老油条”,你问他政策适用,他和你说字面意思,你问他需不需要,他让你自己把握。就好比“传话游戏”后的信息偏差,让执行者难以精准把握政策意图,群众也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利益。再说资源。基层单位往往资源有限,面对庞大的服务需求和上级安排,时常显得力不从心。秸秆禁烧、集体经济、三资清理、居家养老、文体活动……….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特别是很多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除了实际工作的繁重、触手可及的职业天花板,更要命的是心灵的旷野。他们渴望的,我相信绝不仅仅只有职业前景和薪资待遇,更是来自社会的深切理解和认同。很多时候,基层的天平,衡量的真的不仅是物质的丰缺,更是人心的冷暖。最后是能力。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钥匙。特别是现在基层的年轻人,他们总会通过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然而,能力往往伴随着的是压力。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在基层“能者过劳”,真不是闹着玩的。因为上学时对电子设备比较有兴趣,课余时间研究了一段时间,上班以后替同事维修整理过电脑后,机关院内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操作维护都变成了他的工作。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工作负担。以至于再后来他也逐渐学会了人云亦云,收敛了光芒,以免成为无休止劳动的“默认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