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伟|邓稼先的选择 - 昆仑策
-
师伟|邓稼先的选择
2024-06-26
原因并非什么文化认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那都是表象或借口,真实的原因是阶级——阶级这个词如今不大讲了,其本质是人们之间基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阶层差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济,而人的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行为决定的。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罪恶的三角贸易积累了原始财富——西方国家进而依靠先发优势、掌握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品牌溢价,霸占了现代人类金字塔的顶尖地位,即便是欧洲很小的国家,也可以依靠一两样先进技术赚大钱,哪怕造酒钉鞋卖包都能过上富裕、安逸的生活,豪横到在别人海岸线架起一两门大炮就能征服这个国家的地步。 此外他们可以轻易收割类似孙卫东这种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哪怕干底层工作都能获得超过母国数个数量级的收入。这样西方国家既获得了廉价劳动力,又对发展中国家釜底抽薪,简直爽得不得了。而他们自己的国民更是舒舒服服,哪怕下层国民的生活也比其他国家最优秀的精英还过得好。以我所在通讯业为例,巨大中华出现之前,中国的交换机市场被西方霸占,号称七国八制、列强横行,交换机一线能卖到三五百(线可以理解为交换机的容量单位),手机可以卖到四五千、同时还有四五千的座机费,话费高昂、打电话掐着59秒挂机。如今中兴华为崛起了,通讯行业的老大变为中国企业,于是美国踢开商业准则制裁中兴华为了。类似通讯业的故事在不断重复,从服装到光伏、从手机到汽车、从打火机到盾构机。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虽然因刺激到美国而不大讲了,但该干的事一样没少。中国成了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以前西方国家的工程师多爽啊,拿着高新、工作轻松、长期休假,出差长途坚决飞机、火车是丢人,短途出差坚决打车、大巴是掉价。他们到中国来修机器,工资按其国内算,中方人员不得在场,吃喝玩乐够了、揣着大把补助回国。然而情况渐渐变了,比如我2004年认识的一个沃达丰的质量经理,二十年来工资竟然没涨,以前一年全家到西拔牙意大利度假好几次,现在没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这个爱学习、动脑筋、能吃苦、特勤劳的国家崛起了!现在中国什么东西不在全球排名第一的话都不好意思出来讲话,钢材、水泥之类的我们就不说了,就说简单的西瓜吧: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西瓜产量只有中国的大约三分之二,以至于我们可以拿西瓜喂猪,而有发达国家竟然在超市一本正经地卖瓜皮——按照西方列强一贯的秉性,玩明的玩不过了一定会来阴的,比如怂恿台湾岛、忽悠菲律宾、搞芯片断供、放新冠病毒、远程养殖走狗、发动水军造势、鼓动走线来臊你、给导演作家发个什么奖来恶心你。除了这些明显缺德的手段,他们还会玩看起来高大上的阴谋,比如环保。 他们鼓吹全球变暖、所以要限制碳排放——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有限的高排放行业已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所以限制碳排放对他们没影响,但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飞速发展,一旦限制碳排放,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中国如果不接招,那漫天的帽子必然飞来,在舆论上陷入被动、被彻底妖魔化,进而受到一系列的制裁。可是中国硬是完成了环保指标还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坚决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西方反而顶不住了,纷纷放弃了自己的环保计划,然后抱怨中国的新能源车带来了污染、改造沙漠也成了破坏生态。所以西方只能图穷匕见了,早在2010年奥巴马接受澳大利亚记者采访时就露骨无耻地如此表态——是啊,中国的人均资源多一点、西方的的日子就会难过一点。那西方怎么会喜欢中国呢?但无论如何,西方国家现在不大敢亲自跳出来叫板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优势被不断蚕食,最多想方设法减缓这一趋势而不敢造次。两弹一星除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全国人民的努力支持,功勋科学家们的奉献至关重要。其中邓稼先(1924.6.25~1986.7.29)就是杰出的一位。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是他的第六世组。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1892~1973)学惯中西,是我国的美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任教,与陈独秀、鲁迅等人有交往。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中成长,邓稼先从小就表现出了超群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求,四五岁时就已经能背诵《左传》、《论语》等书。邓以蛰不仅让邓稼先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还让他阅读外国名著,督促他学习英文。邓以蛰自当起了邓稼先的启蒙老师,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稼先不到一岁就来到北京生活,五岁开始上学,先是在武定侯小学(北京西单附近)念书,后来转学到四存小学。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念了一年,到初二时转到了崇德中学。崇德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注重英文。期间邓稼先和杨振宁(1922~)成了要好的朋友,当时两家毗邻而居,他们经常一起讨论数学和物理问题,互相切磋和启发。看到邓稼先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有天赋,邓以蛰为此请了师大附中的老师到家里给儿子补课。邓稼先和杨振宁一起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报名参加了国防生计划,准备到西南联大学习。1938年9月邓稼先到达昆明,开始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1941年他被录取为国防生第一批的物理组学生,杨振宁则被录取为第二批的数学组学生。1942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绩,受到了师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他曾经指导过李政道、赵忠尧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学生,他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关于核裂变中中子释放率的论文被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引用,并被收录在《物理评论》杂志上。 1945年邓稼先回到北京,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继续从事原子核研究工作。在这里邓稼先与当年的邻居许鹿希(1928~)重逢、许鹿希是许德珩(1890~1990,九三学社创始人)的女儿、幼时俩家是邻居,邓稼先还遇到了将来的同事的于敏(1926~2019)、于敏当时就在北大物理系学习。许鹿希和于敏都听过邓稼先的课,有师生的名分。1948年邓稼先远渡重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下图是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与杨振宁及其胞弟杨振平(1930~)的合影,杨振宁1945年就到美国学习了——此时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邓稼先留在生活条件、科研条件优越的美国是更好的选择,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好友杨振宁此时就在美国工作生活,后来在学界获得了宗师级的地位,这个事实说明邓稼先留在美国也有很大几率达到类似的高度,毕竟他能力超强、那个时代又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然而1950年8月29号,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这个决定是需要面临的巨大的风险的,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捣乱力度增大,禁止所有获得博士学位以上的华裔返回中国,杨振宁就是因此被迫无法回国的,钱学森(1911~2009)更是在两个月前就开始被限制、跟踪。邓稼先得以顺利回国,全靠获得博士学位立马开溜,另外美国人当时要控制的人太多了,以至于一时没轮到邓稼先。同批回国的学子们在搭乘的威尔逊总统号的甲板上合影,钱学森当时计划搭飞机回国、行李在此船托运,结果行李被扣、人也被扣,五年后才回到中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年,邓稼先与许鹿希喜结连理,1954年、1957年两个孩子出世,团圆幸福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1958年,第三机械工业部九局成立,邓稼先调任九局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此需要常年要到远离北京的西北戈壁工作,只有出差到北京才能到家。当时想不到这种牺牲个人幸福的秘密工作一晃就是惊人的28年,直到1985年身体撑不住了才到北京休养,一年后去世!1958邓稼先接下这个绝密任务的夜晚失眠了,因为这个任务意味着他便将与这个世界隔离,隐姓埋名,亲人都很难见到。聪明的许鹿希发现了不对,问道“你要调到哪里工作?”邓稼先答“这个我不能说,必须保密。”许鹿希说“你总能把那里的信箱号码告诉我吧,我可以给你写信!”邓稼先说“不行,我们不能通信。”临走前,一家人照了张合影。邓稼先郑重其事地对许鹿希说:“希希,我的生命就将要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这个工作做成了,就算是死也值得了!” 刚开始邓稼先的工作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所有专家。苏联人说中国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断定中国人搞不出——在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新中国,要自主研制一颗原子弹谈何容易,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则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条件艰苦到以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来工作的程度,甚至是纸和笔来处理大量的数据。演算稿多得要拿麻袋装—— 实验现场更是艰苦,下图是1967年邓稼先(右二)在新疆工作现场,哪里有当年青年博士的痕迹——这种枯燥的设计、计算不但要做开拓新的空间、还要防备苏联资料的纰漏,事实上确实发现了苏联资料的错误!就这样到了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确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框架和构想。又过了三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当时许德珩拿着号外兴奋地问中科院的副院长严济慈(1901~1996)“这是谁有这么大本事,居然把中国的原子弹给搞出来了”,严济慈笑了笑说“这可要问你女婿啊”,许德珩惊讶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许鹿希这才隐约知道邓稼先所说的秘密是什么了。然而邓稼先并未止步于此,早在1963年他就率领原班人马开始了氢弹的理论设计。1965年年底,邓稼先和于敏共同拿出一个后来轰动世界的“邓-于理论方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采用的是接近实战的空投方式。氢弹试验的成功,使中国先于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原子弹我们是第五名)!1979年9月13日,氢弹空投试验发生了意外,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情况不明,指挥部立即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去寻找,邓稼先坚持一同前往。找到了事故现场后,邓稼先独自捧起了摔碎的弹片仔细检查后,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走出来告诉大家“平安无事”。 之后邓稼先(左)与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1918~1990)合影。赵敬璞是老八路,参加过抗美援朝,电影《横空出世》中有两人合作的影子——在返程的车上邓稼先自言自语“你知道放射性钚进入人体之后最容易被什么吸收吗?骨髓!”“你知道进入人体之后,半衰期是多久吗?二百年!”从此邓稼先衰老得特别快,头发很快白了一多半,人特别容易劳累。1982年,新的核试验临近前他昏倒了,没有脉搏,血压为零。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才从死神手中将他救回来。1984年,邓稼先带病再次前往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1985年,61岁的邓稼先住进了北京的301医院,确诊为直肠癌。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在作为医学专家的她看来,直肠癌并非不治之症,然而邓稼先遭遇过超量核辐射,一化疗就全身出血,治疗手段严重受限。常年的劳累和辐射让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邓稼先住院的363天里,动了三次手术,期间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的一打发展到一小时一打……可即使被病痛折磨成这样,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是中国核武器事业。他在生命最后的期限里,他坐在橡皮圈里强忍着疼痛,和老搭档于敏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直到今天都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鹿希回忆说,他写完这份报告之后,说了四个字:死而无憾!邓稼先以他的敏锐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辉煌十年,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此情此景无不让人动容,中央军委做了一个决定:解密邓稼先的身份,曝光其主持设计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的事实。1986年5月,杨振宁专程看望邓稼先,他问“您研究原子弹成功之后,得到了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听到这个答案,杨振宁泪流满面。 2004年11月杨振宁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证、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杨振宁转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我不知道杨振宁的这些决定和与邓稼先的这次会面有多少关系,但我知道一定有关系!1986年,邓稼先最后的日子在临近,他的警卫员游泽华后来回忆,做完第二次手术后的一天,他觉得身体好些了,就想出去走走。因为司机临时不在,两人干脆挤公交车,先到了王府井外文书店看书,然后邓稼先突然提议到天安门走一走。 “邓老对天安门广场有特殊的情怀,我和他去过很多次,包括他从美国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对他而言,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游泽华说。游泽华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人很多,邓稼先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坐了下来,说“小游,我今后还有时间来吗?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你来看看我吧,给我讲讲祖国的变化。”游泽华忙回答:“只要你身体好了,我随时都陪你来。”邓稼先又说:“不用等到100周年,50周年的时候,你就来看看我吧。”此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当组织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邓稼先提出去天安门看看。在天安门他激动地说:“如果中国再过一二十年,会发展很好。他多么希望再活下去,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显示了邓稼先在弥留阶段还在挂念事业、挂念国家。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撑起虚弱的病体,接受了全国劳模的奖章和证书。12天后的7月29日,邓稼先因为全身大出血去世了,享年62岁。在追悼会上许鹿希的很多同事才知道邓稼先是干什么的。 199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十周年,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邓稼先用自己的智慧带领中国,跨过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禁试这四个里程碑,为中国筑牢了国防盾牌,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有15次是他现场亲自指挥。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许鹿希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在那里,她见证了颁奖的全过程,她向大家讲述了邓稼先的故事。今天,年近百岁的许鹿希仍坚持住在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在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的房间墙上,张贴着一张未经装裱的字:张爱萍(1910~2003)将军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这个不到七十平米的小房子里,一切家具、摆设尽力保持着邓稼先在世时的原貌。许鹿希似乎还在等着自己丈夫归来,就像她曾经等待28年一样。2024年6月25日,邓稼先诞辰一百年纪念日,这天嫦娥六号从月球取土归来,为邓稼先的百年诞辰增加庄重的仪式感。邓稼先一生做了无数次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次——这三次选择中,邓稼先稍稍为自己考虑一点,那他绝对会成为资深专家、科学泰斗,可以深耕学术、广收门徒,位列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但是,他回来了、他牺牲了家庭、他牺牲了自己,为国家铸下了定海神针。幼年的他面临军阀割据的乱世,少年的他在北京愤怒地撕碎了日寇的纸制太阳旗,青年的他在奔赴西南途中见识了日寇飞机的轰炸,壮年的他在美国经历了美的对新中国毫无顾忌的压制,中年的他常年在西北戈壁打造国之利器,晚年的他为国家的核武器发展规划蓝图。邓稼先是有骨气的,他不可能当着记者面公然表示“我现在才知道美国人太聪明了”,因为他不可能面对敌人低头、讲出如此丧气的话!
他的学生于敏更是明确拒绝了什么“氢弹之父”的虚名,即便他有充分的理由接受这一称号。但那一代科学家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人领受集体的荣誉,那是对自己人格的亵渎和侮辱!同时邓稼先是务实的,临终前向许鹿希解释为什么如此拼命,他说“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下得太远”。邓稼先去世前曾问身边的人“30年后,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邓稼先是优秀的中国人,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幸运,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方中云讯”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