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从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经有近七十年了。如果从大规模上山下乡的运动发生的1968年算起至今也有五十五年了。这场牵涉到几千万人的人口大迁移,人们对其评价至今也无法统一。我没有上山下乡。本来在1968年,我所在的中专学校的学生也是要上山下乡的。当年的我们连上山下乡的决心书都写好了,还在学校广播室里播放了。后来,因为文革中建立的各级革命委员会,要把一批当初被打倒的老干部结合进革命委员会当中来。结果我们那所中专所属的北京市仪表工业局的一位老干部,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作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老干部看到了我们即将上山下乡的方案,就说了一句话,这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我们也需要这些人哪。结果,就这一句话,我们这些中专生就没有下乡,都被分配在北京市仪表局所属的各个企业了。作为没有上山下乡,但又是当年那些上山下乡的同龄人来说,我们没有真正体验到上山下乡的经历,没有经历那些同龄人所经历过的艰辛,当然也没有经历过他们所接受的锻炼和考验。所以对于很多情况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过,作为局外人,与局内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对上山下乡中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是没有的,但从旁观的角度上,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情况与亲身体验者肯定有所不同。据研究知青问题的学者定宜庄博士在她的《中国知青史》(初澜)中所说,当初政府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决城镇青年可能面临的巨大的就业问题。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1953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后来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来又经历了文革十年。虽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并不太慢,但是再快的速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是苏联与中国关系分裂之后,我们的工业化完全要靠我们自己的自力更生,这个发展速度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业化进程减缓了,新企业的建设和新项目的开工在吸收更多劳动力方面都会受到限制。但当时我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较高,新生人口的数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年轻人口在就业上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那时没有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些巨大的等待就业的人口就可能会对社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形成更多的社会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当时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农村知识青年中的大多数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可以直接回乡务农。但城镇人口无处可去,政府就考虑把这些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疏散到农村去,通过中国的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来缓解城市中这些无业人口带来的压力。事实证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确实能够帮助政府缓解了这个问题。当然,从城里下去的知识青年到了农村,从生活到劳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青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这都是历史的事实。有的青年因为环境和气候的问题,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有的甚至在那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时的国家确实还非常穷,能力有限,虽然有的地方对知识青年在照顾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仍然不能把孩子们照顾得非常周到。这也是历史方面的条件有限性因素所造成的。另外,参与知青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也高低不同。有的同志工作做得非常好,他们把握政策准确,执行政策也坚定不移。但是也有的工作人员为己谋私,有的甚至残害女知识青年。这样的事虽然不占大多数,但也不是极个别的。农村环境是贫苦的,劳动是艰辛的,知识青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这样的经历对他们后来的人生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也会让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各种不同的烙印。这些情况的存在也都是很正常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除了要解决当时国家经济上的困境以外,也有着对于我们教育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的考虑。我们的党希望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需要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真正了解国情,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学会劳动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我们的青年一代就不会只成为掌握书本知识的书呆子。当年的知识青年后来陆陆续续回到城市之后,他们中有的人读了大学,有的人参加了其他行业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历过人生的苦难,他们的意志往往更加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更为增加。面对人生,他们的态度也更加淡定。当然,很多知识青年回城之后,生活也依然并不顺利。他们收入低,后来还面临下岗失业的遭遇。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对他们不是太公正。但是,他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怨声载道,依然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一场涉及到几千万人,特别是整整一代人的运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他们中有少数人进入到国家的中枢,而也有不少人被甩在历史的边缘地带。今天如果来讨论这场上山下乡的运动是不是一定就有必要,恐怕也很难争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来。历史就是历史,既不能改写,也不能退回去。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如果存在一些有益的正面的东西,我们可以考虑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汲取和吸纳,对于其中存在的教训,我们也要考虑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以及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如何处理。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发起这场上山下乡的运动,我们的国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恐怕很难想象。我们接受的就业人口有限,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无业青年整天在街上晃来晃去,有的人就有可能惹事生非,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很多家庭的收入没有太多的增加,但生活负担却在加重。这些青年要结婚生子,要解决住房,还有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我们的国家在那个年代能拿出多少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如果不搞上山下乡运动,国家就要拿出一大笔钱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解决的方向和领域也是有限的。无非就是组织青年垦荒队,到东北,到西北,到西南,到贫困山区等这些地方。到这些地方垦荒,就一定能产生效益吗? 这还真说不定。会有一些垦荒队的劳动能产生效益,但也肯定会有更多的垦荒队无法产生效益。而国家本来是要准备用这笔钱不断发展我们的工业化。如果工业化的进程被拖延了,那么再来解决后面不断新增的就业人口,是不是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这样的可能性肯定存在。今天要解决城镇人口就业的问题,肯定不会再把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了。一个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已经受到了重创,无力接受知识青年了。再一个原因,是很多农村成了空巢,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农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儿童。当然,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已经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所以很多劳动力人口可以到这些多种所有制经济体中寻找和解决就业问题。现在国家对人们的自主创业也提供了诸多鼓励与激励政策。所以人们就业的方向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今天,就业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毕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然而,我们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问题,依旧是一个很大的而且也是很迫切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和忽视和问题。然而,解决知识分子如何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的问题还仍然需要有解决。没有了上山下乡运动,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只是在城市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他们中很大部分人没有进入工厂,没有下到基层,他们的眼界、世界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缺少锻炼的机会。所以,即便不再搞上山下乡的运动,但我们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又应该是什么,又应该在哪里呢? 这肯定不是单纯取消了上山下乡运动就会自发解决的。(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