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事件的历史见证人,我作为参与者,权把它当成文艺界的又一次炒作,有点不以为意。 某晚报并没有到此结束,第二天,即4月18日,用同样的大字标题发表了本社的综合性消息《〈红色娘子军〉还能舞下去吗》的文章,发了一整版,显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此时我坐不住了,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一气呵成写成了《〈红色娘子军〉的原创作者是老红军冯增敏》的文章。为示慎重,文章写好以后我又发送当年知道这一历史的老领导和专家审看确定无误之后,我即给某晚报编辑部打电话,我尽管认识报社的人,但我不想用“走后门”方式来印证一个伟大历史时代中曾有过的辉煌一幕。
我十分佩服某晚报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报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收到稿件后的第二天,该报用同样的大黑字标题《〈红色娘子军〉怎么来的》,大半个版面刊发了这篇文章。一个星期前还倾向性明显的倒向其中的一方,一个星期以后又通过另外一篇文章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文品和文风只会出现在这样的大报上。某晚报几十年来拥有众多的读者群,这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我的文章不是因为写作技巧,而是我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我在文章中说,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录文集,随即总政治部向全国征文。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军应征到稿件就达3万余篇。 由广州军区上送的,海南博鳌人民公社副社长、老红军冯增敏撰写的《红色娘子军》,就是其中的一篇。当时的征文编辑部认为这篇回忆录的题材很好,就转交由广州军区再进行深入的采访加工。广州军区在对冯增敏采访的同时,又专门指定作家对她的文章进行改编加工,成为军事文学作品。 当时类似这种情况的稿件很多,领导征文工作的总政治部肖华、刘志坚两位领导认为一些优秀的素材,不能仅仅作为回忆录编辑出版,还应把它们变成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为此,总政决定将其中一批题材比较好的的革命回忆录,交由各大单位的作家、艺术家重新推敲打磨,把它们改编成小说、电影或戏剧脚本。各大单位政治部根据这个精神,将他们发现的优秀素材重新加工改编,因而才出现了一批像《红色娘子军》《党费》《潘虎(杜鹃山)》《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这些题材很好的征文稿,纷纷被改编成中长篇小说、电影、戏剧。全军一批著名的作家都奉命参与到优秀题材回忆录的改编工作中来,这种状况,客观上也为当时全国军事文学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http://www.kunlunce.cn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