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安定县(今子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中部,瓦窑堡在县城中部偏南。元朝初,因群山环绕,层林叠嶂,南河、秀延河交汇形成滩涂,临河筑堤,城内以砖窑诸多而驰名,逐渐形成高原深处一座古老的城郭。明清时,周边地下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存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旧城堡形成陕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贸易发达。享有“天下瓦窑堡”的美誉,是安定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同治年间,回民义军攻占瓦窑堡后又降了清王朝,烽烟不断。古城堡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变成瓦砾废墟。这座古老的山城,不仅饱含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历史文化,更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这里先后走出以民族英雄谢子长为代表的10位将军和一大批革命英杰,成为闻名遐迩的“将军县”和塞北“红都”,更因“瓦窑堡会议”而闻名于世。1935年11月3日,中央红军在甘泉下寺湾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4日由张闻天、秦邦宪、董必武、李维汉、王首道等人率领中央机关北上。7日进驻陕甘晋省委和陕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瓦窑堡”,张闻天主持会议并迅速查清“肃反”问题。当天释放了被关押的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18人,纠正了错误路线。对制造这起冤案负责人聂洪钧给予严肃批评和处理,对擅长制造肃反,逼供信的戴季英给予警告处分并撤销领导职务。13日,中共中央机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在中华民族兴亡紧急关头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联合发布《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不论任何党派、任何武装队伍、任何团体、个人,只要抗日反蒋,共同组织抗日联军、国防政府和十大纲领。在社会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12月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即将来临。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红军总部到达瓦窑堡。王首道将“陕北肃反”案件向毛泽东,党中央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党中央肯定了处理意见并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疯狂病′应予立即释放……”周恩来接见被释放的同志,刘志丹一进门便说:“周副主席,我是黄埔四期的,你的学生。”周恩来热情地说:“我知道,我们是战友。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刘志丹回答:“中央来了,今后事情都好办了。”刘志丹见到毛泽东说:“谢谢党中央救了我们,救了陕北根据地!”毛泽东说:“你们也救了革命,给党创造和保住了这块长征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我们走进“瓦窑堡会议旧址”,对面是一排5孔坐西朝东的砖窑。进入中间一孔窑洞,只有两张八仙桌拼成的会议长桌,6把木凳和一面火炕。1935年12月17~25日,刚刚结束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次极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它是改变时局和国运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随着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中共中央认为,有必要对整个形势作出分析,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完整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召开的,擎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也促成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会上,张闻天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的报告”;张浩作了“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毛泽东讲:“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还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强调“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不久的“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个独特的名字在陕北响起。从“工农”到“人民”两个字的改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起了旗帜,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万众一心。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充分论证了民族资产积极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和红军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兴起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表明党已经克服“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表明党在继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之后,开始努力解决政治路线问题;表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性地开展工作。“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1936年2月20日前,红军东征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936年1月10~17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东渡黄河的战略方针和分工组织统一领导。后方由周恩来、习仲勋负责,扩大红军,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侦察敌情,筹粮筹款。31日,毛泽东在延长主持召开军事会议,进一步论证东征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进一步调整领导成员。同彭德怀亲自到黄河西岸侦察渡河地点后,筹集木船60艘,担架5000付,羊皮筏子100多只,船工人员100多人,集结在黄河渡口。在军事上,当地参加红军5000多名,伤员出院归队700多名,争取俘虏兵参加红军2000多人,增强保卫苏区和东征力量。组建第二十八、二十九军、黄河游击师、扩大和新建六个独立营、十支游击队。在思想上,贯彻中央军事战略,统一军政领导对东征的认识和意义。1936年2月20日20时,以毛泽东为政委、彭德怀为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的“抗日先锋队”,率领1.3万红军渡黄河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开始东征 。各方面做了全面的准备渡黄河,2月20日,红一方面军团由林彪、聂荣臻率领从陕西绥德沟口突破晋军防线,在中阳县三交镇登岸;红十五军团徐海东、程子华率领从清涧县罗峪河口渡黄河,在石楼县关镇、贺家洼登岸;2月21日,毛泽东率领总部机关,从清涧县西辛关渡黄河,在石楼县东辛关登岸。2月25日,毛泽东在这里决策并指挥红一军团、十五军团,在关上、蓬门两战两捷的胜利。俘虏敌军1200余人,攻占四个县城及交界地区,两军会师交口县,军威、士气大振。3月2日,面对阎锡山制定阻击红军的部署,蒋介石从河南、湖南等地抽调10个师的兵力驰援山西。8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山西交口县大麦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调整东征的战略部署。12日,毛泽东在部家掌主持红一、十五军团领导会议决定,红军分三路:以毛泽东和叶剑英率总部特务团、游击师组成的主力,沿石楼、交口、永和等地一带牵制敌人,转战晋西;以红一、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沿同蒲路南下作战;以红十五军团主力,沿汾河北上,直逼太原,掩护红一军团南下。
东渡黄河红军将领左起:左权、彭德怀、聂荣臻、陈赓、孙毅、聂鹤亭
3月20~27日,中共中央在山西“晋西会议”。听取共产国际对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决议;听取李克农、王世英同张学良、杨武成进行秘密谈判的汇报,确定了谈判策略方针;确定军事、政治,统一等一系列重大而正确路线,方针。1936年3月31日,刘志丹、宋任穷率领二十八军,从佳县何永川东渡黄河,在罗峪口登岸。沿途破坏晋敌封锁线,全歼两个营后与十五军团会师。红一、十五军团八十一师夺取黄河以南渡口;红十五军团主力夺取黄河以北渡口;红二十八军配合两军夺取黄河中部,共同沿途破敌防线,完成预定计划,粉碎敌人妄想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摆脱敌军的追堵围攻,打通了与陕北后方的联系。4月14日,红二十八军进攻三交镇,军长刘志丹赴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当毛泽东听取宋任穷汇报刘志丹牺牲经过后,悲痛万分。5月2日,中共中央命令,部队渡黄河回师陕北。中旬,毛泽东在延川召开会议,做形势和任务的报告说:“东征达到了预期目的,打了胜战,唤醒了民众,筹集了款子,扩大了红军。”21日总部及部队进入延长、延川,回到了瓦窑堡。红军东征,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次巨大胜利,由土地革命向抗日统一战线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中国革命,由西北向华北军事转变的一次军事战略;是播撒革命火种,扩大红军,转战山西50多个县,建立了30多支游击队,为抗日战略奠定了基础;是打击国民党围攻苏区,击溃晋军30多个团,歼敌13000多人,浮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解决物资、资金的匮乏和兵力不足。巩固壮大了根据地的力量。东征,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东征结束后,蒋介石仍坚持“剿共”政策,调集16个师3个旅的兵力,对陕甘宁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193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召开会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西征战役的命令,为粉碎蒋介石对根据地的围攻。19日,在彭德怀指挥下,分三路西进。红一方面军经吴起进入陇东;红十五军经安塞、靖边,穿越长城;又以红二十八军、八十一师、骑兵团,经过两个月的战斗。俘虏马鸿宾、马鸿逵2000余人,缴获战马500余匹,开辟新的根据地200多公里与陕甘根据地连成一片。为迎接红二、四方面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做准备。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为作者提供,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