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大捷作诗庆贺,千年后毛主席同游此地留下佳作 - 昆仑策
-
曹操北征大捷作诗庆贺,千年后毛主席同游此地留下佳作
2022-09-25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亡,四子尽散,其后袁尚、袁熙二人投奔乌桓,以期东山再起。
当时乌桓乃北境大患,已大破幽州,俘虏十万汉民,随着袁绍二子的投奔,使得乌桓实力递增,两相勾结,屡犯边境。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曹操决定北征乌桓。
公元206年,曹操开凿河渠,以作输送军需之用。次年,在群雄并起虎视眈眈的形势下,毅然北征。
适逢天降大雨,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敌军扼守要道受阻难行。
幸得当地名士田畴之议,改从一条偏僻小路继续行进,并佯称待到秋冬之时再度北征。
得此消息后乌桓放松警惕,待回神时,出其不意的曹操已然近在咫尺。
八月,两军相遇,乌桓人多势众,曹军主力尚未同来,曹操身边只有少量人马,因而不少将士心有忧惧,唯有张辽力劝迎战。
当曹操登高瞭望时,见敌军虽将士良多却阵势不整,显然防备不足,遂令张辽持己之麾,全军听令,以作先锋,直指乌桓。
不久乌桓大败,单于被斩,曹操以少胜多,俘军二十万。北征大捷,班师回朝之际,曹操途经碣石,见山川广袤,遂诗兴大发,以此抒怀。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在登临碣石山顶后,视野极尽辽阔,当俯瞰全景时,便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此乃实写,豪迈壮观。有浩荡江海、耸立山岛;亦有葱茏树木、繁盛花草。世人悲秋,然而在这本该衰颓的季节,仍见万物蓬勃、洪波巨涛,无穷无尽、生机盎然。
在这般壮阔盛景的映衬下,曹操思绪翻飞,以宏大的想象,抒写天地造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为虚写,日升月落好似依海而生,星河璀璨宛若由海而出。自然万物,包罗万象,宇宙宏大,斗转更迭。
如此大开大合,又怎能不令人生出容纳天地的胸襟抱负,即便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仍旧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关于曹操,历来褒贬不一,然而有这样一位伟人,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曾赞道:“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他就是我们的人民领袖毛主席。
千年前,曹操曾以一首《观沧海》尽抒其志,千年后,毛主席亲临此地,以词相合,跨越时空,共叙古今。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近现代·毛泽东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的壮阔风光以及渔民出海时的情形,怀古惜今,豪情万丈。
上片写景,描绘了滔天风浪中顽强不屈的打渔人,下片抒情,借曹操北征胜利登临碣石的历史往事抒发家国情怀。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毛主席的雄伟气魄,更饱含着对新世界新生活的热情歌颂。
千年时光,须臾而过,看似迅疾,却深厚渺远。正如毛主席所说:“往事越千年”,世事沧桑,百年坎坷终迎曙光,如今已是“换了人间”。愿你我着眼当下,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作者:向小园 ;来源:古诗词夜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