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我们聊一聊长津湖之战。 大年初一上映的《水门桥》,让无数人泪崩在影院。而去年的《长津湖》,登顶了中国影史票房榜。 两次看着银幕,我始终没法把它当成真正的电影来看。 大概是因为,这场发生在1950年11月下旬的战斗,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但你却知道这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 70年前,就有这么一群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坐上了去往异国的火车,然后在漫天风雪中,挨饿、受冻、冲锋、厮杀。 论知名度,长津湖之战远远小于上甘岭和松骨峰战役。至少中国的所有相关史料,叙述得十分简单。 也许是这场战役实在太过惨烈。 也许是回忆一场代价巨大的战斗让人平添痛苦。 真实的长津湖,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1950年11月,朝鲜。 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最冷可以接近-40°。北风呼啸,白雪茫茫。 图 | 风雪中的志愿军 直升机时不时掠过,美军企图在冰雪之中找到一支军队,然而他只能看见一个寂静的白茫茫的世界。 他们的长官麦克阿瑟刚刚发出命令:陆战一师,进攻! 这支身经百战的军队就朝着鸭绿江边开拔,大约两万多人。 陆战一师是美军的老牌劲旅,经历过瓜岛、冲绳等战役。但他们依然心情恶劣。 因为实在是太冷了,车辆很难发动,美国大兵们个个面色惨白。尽管他们总是缩在睡袋中取暖,并且在柴油炉上日夜不停地煮汤,但还是患上了冻疮,皮肤变成青色,尤其是脚趾,已经冻得发黑。 但至少,冰封的鸭绿江就在前面。到达那里,结束战斗,然后回家过圣诞,这是每一个美军士兵的梦想。 咆哮的北风,将地上的雪吹起来,使得山路一片迷茫。 中国军队在哪里呢?不可能藏在雪山里吧。 如此寒冷的气候,装备精良的美军自己都快熬不住了,中国人能熬住吗?他们如果一动不动地在雪地里趴上半个小时,他们就会冻死——无论如何,中国士兵也是人。 27日夜里,一种非常刺耳的军号声响起,中国人出现了。 四面八方传来“沙沙”的声音,那是他们的胶鞋踩在雪地里的声音。 那些人,穿着单薄的衣裤,僵硬的喉咙里发出低吼,像海浪一波又一波向敌方阵地冲去。 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是宋时轮,下辖第20、26和27军,共15万人。 这支本在福建的军队,在十几天前突然接到入朝的通知,穿着薄棉衣,带着大盖帽、胶底解放鞋,匆匆登上火车奔赴朝鲜。 一路向北,气温越来越冷,棉衣根本不够,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 他们到达长津湖,然后埋伏起来。没有冬装,没有手套,没有棉鞋,每个班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搂抱入睡。入朝鲜的第一天,就冻伤了700人。 有些伤员伸手把鞋子脱下来,最后连脚都一起拿了下来,脚就在鞋子里面,稍微一用力,脚趾头就会掰下来。 就这样,他们坚持了6天,终于等来了美军。 图 | 源于电视剧《三八线》剧照 到了28日早晨,一切迷雾随着黑夜散去,事实显露出来:一个晚上,从地里冒出来的中国军队,将美军分割成了五块,而他们的目标就是围歼包围圈里的美军。 美国加利福尼亚德尔马军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中心里,司令官梅尔里·特文宁得知信息后,撂下一句狠话: “我只能说,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惋惜!” 他就像一个秀着肌肉的成年人,俯视着一个小孩。 但时间会证明,到底他该为谁惋惜。 图 | 源于电影《长津湖》剧照 美军战史中称:“陆战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行。” 对于志愿军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放在解放战争,面对同样是美械的国民党军,这种“包饺子”的战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重大战果,可是这一次不行了。 图 | 美军海军舰载机发射的火箭弹 美军把坦克围起来,组成环形防御网,坦克之间又配备榴弹炮和轻重机枪,绞杀着前仆后继冲锋的志愿军。 中国军队最普遍的重武器就是——迫击炮。由于严寒,很多炮弹打出去就变成了哑弹,炮兵们看着打出去的哑弹,和没有火力掩护的步兵战友像割草一样倒在前面,只能无助地落下眼泪。 随着阳光的到来,呼啸而过的飞机不断投下炸弹,战局就此僵住了。 11月30日,美军终于下令撤退。他们知道,要是再不跑,就一辈子都留在这里了。 美军要跑,志愿军自然要截,双方的交汇点就在下碣隅里。 白天,美军靠着飞机和坦克的掩护,拼了命向南突围;晚上,志愿军把白天丢失的高地抢回来,然后在天亮后阻挡美军的进攻。 现代战争拼的不是意志,但最终你会看见意志的力量。 假设有1000美军发起进攻,在进攻过程中,只要有两三百人伤亡,这次进攻就有可能无法持续。因为大量的人员要去掩护伤兵撤退,伤员痛苦的嘶吼也会动摇军心。 而在战壕里防守的志愿军往往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接着干。只要不牺牲,就还能多战斗一刻。 就比如驻守在1071高地的第20军58师172团3连3排。 美军发了疯似的争夺高地,飞机轰鸣,炮火连天,足足发动了八次进攻,恨不能用炮弹填满高地的每一个角落。每次以为已经摧毁了敌方阵地,可是向前冲锋的时候,从犄角旮瘩飞出的手榴弹给他们迎头痛击。 没有任何防空设施的中国士兵,蜷缩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坚守阵地,不肯后撤。 最后只剩下了3名志愿军战士——排长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杨根思命令两名伤员撤下,自己留了下来。 美军上来的时候,杨根思从尸体堆中站起了,抱着一包炸药包,冲向美军。一声巨响,残肢断臂,洒满战场。 图 | 源于国防时报,杨根思油画 有些战士是轰轰烈烈地死亡,但是也有很多人无声地退出战场。 在美军后撤的途中,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埋伏,可是没有枪声响起。 人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活活冻死了。整整一个连队,僵硬的身体挤在一起,枪口冲着公路。 包围的口袋,最后还是破了。下一站,水门桥。 如果这座桥断了,美军陆战一师将会被消灭在这片土地上。 水门桥在两座山体之间,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这是唯一可以通过车辆的桥梁,也是美军逃跑的必经之地。 12月1日,志愿军第一次炸桥。 图 | 被炸毁的水门桥 美军赶紧命令工程营赶往水门桥,用最快的速度,重新修复了桥梁。 三天之后,几声爆炸传来,水门桥又断了。 这一次,美军越来越急,他们加大了力度,修复了桥,并且换成了钢木结构,这回更难炸了。 接着派出一整个坦克营守卫这座桥。 姜庆云亲自带了一个步兵排20多人行走在夜里。他们反穿着棉袄,让白色的内衬成为雪地里的保护色,借着漆黑夜色隐蔽接敌。 被美军发现的时候,他们距离水门桥不足百米,美军的重机枪只打了一梭子,就打倒7人,直接牺牲3人,负伤4人。 可是不能撤退。这就是他们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炸掉水门桥。 他们继续义无反顾地向着桥头前进,八十米,六十米,四十米…… 雨点般的子弹从他们耳边削过,姜庆云被子弹打中,一颗打到左肩,一颗打到右臂,他也倒在了雪地上。 图 | 源于《冰血长津湖》 在多年以后,他遗憾地回忆道:“人一失血就无能为力了……” 老人家说到这句话时带着种种不甘心的表情。 他只能目送着战友们第三次冲破了美军的火力封锁,把新架起的大桥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 然而豪横的美军还是想出了办法。 12月7日,8架美军C-119大型运输机飞抵战场,空投下8套M-2型钢梁,每一套重达1.1吨。 除了一套损坏、一套落到中国军队的阵地外,其他安全收回,这些组件被立即装上卡车,在重兵的掩护下,向水门桥前进。 12月8日,悬崖上重新立起了一座载重 50 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距离姜庆云的负伤,才仅仅过去两天。 水门桥通车之后,除了零星的枪声,就没有更大规模的阻击。陆战一师就此逃出生天。 三次炸桥,三次修复,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国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了战争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悬殊。 有人或许疑惑,为什么志愿军没有派更多的人来阻击呢? 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隘口的价值,而是中国军队因为后勤补给断裂这一不可克服的困难,于此已经没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攻击了。 毕竟拖着冻伤的双腿,怎么追得上机械化的美军呢? 还有无数冻成冰雕的战士,怀中捂着冰冷的枪。 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人们发现了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根据双方战后公布的资料。美军陆战一师战斗减员4418,非战斗减员7313。而中国死亡7304,伤员14062,冻伤30732,总减员52098。 1952年,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总司令宋时轮开到鸭绿江边的时候,要求司机停车。 下车后,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静静站立,然后深深鞠了一躬。 只有风声呼啸,好似哀鸣。 长津湖之于我们的意义,书本里都有。 当年的世界,二战才刚刚结束,没有哪个国家敢直面最先进的美国军队。但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就敢叫板。 长津湖上的炮火,将战线从鸭绿江推进到了三八线,直接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走向。也打出了我们的尊严,是毋庸置疑的立国之战。 这些都太过抽象。 但你走出影院,看着灯火灿烂的街市,还有不紧不慢行走着的人群。 紧紧相拥的恋人,陪着老人的成年人,带着口罩却难掩笑容的孩子。 这些生活里的喜悦,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 它有可能是炮火,是离别,是哭泣。 70年前,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是恋人,也是父母,也是儿子。 但他们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坐上开进风雪的列车。 然后我们才能在影院里,安静地看完他们的故事。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句话不能这么轻易地戛然而止。 “我们,永远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