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颁发给一个被中国科学界最高团队忽视的科学家,似乎有些让人尴尬,却似乎又在警示:不要再痴迷于权利与名相的争执,请更多关注科学规律与社会贡献的本身,时间最终都终淘汰一切的名相 、虚假与伪装。——纯道题记 2015年10月5日,当中国人在国庆假日期间忙着周游世界之际,世界给了中国人一个响亮的回向:85岁的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今年的奖项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10.88万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这本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重大事件,毕竟中国人的 “诺贝尔奖情结”太深太久,好不容易等到了开启中国科学新时代的那一时刻,却又仿佛给中国人上了一堂严肃的课,让本来想沸腾一下的心,顿时有一种如鲠在喉的窘境: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 “三无”科学家。在迷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中国,这样的人通常不会被列入顶级科学家的行列,更不会被看作是代表中国科学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然后,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以重重一击,这么多年,她曾几次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始终没有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