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东:苦战六年整 消灭侵略者——宝应抗日斗争纪实 - 昆仑策
-
张爱东:苦战六年整 消灭侵略者——宝应抗日斗争纪实
2025-04-01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从1939年8月日寇侵犯宝应到1945年8月23日收复宝应县城,宝应人民在苏中区党委和宝应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战胜了日冦,获得了解放。
不畏强敌 军民奋起抗击日伪军
1939年8月4日,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一股从淮阴向南,进犯宝应县城,并在鱼市口架起大炮,向东门外轰击示威两日后自行北撤。从8月26日开始,日机连日轰炸曹甸、崔堡、安丰、林溪、望直港、芦村等地,计炸毁民房560多间,炸死群众70多人。1939年10月2日,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一股由高邮乘汽艇北犯,侵占宝应县城。日军从运西三官殿附近登岸,于画川书院构筑工事,设立据点,并向东门外炮轰数日。日军侵占县城后不久,接连在泾河、黄浦、刘堡、氾水等沿运一线设立据点。11月中旬,日军从泾河到西安丰途中,焚毁张桥镇,并占为据点。烧毁曹甸镇金吾庄民房计110多间。1940年3月1日,3架日机从西南方向飞到射阳镇上空轰炸扫射,炸死炸伤群众50多人。同一天,日机又轰炸了曹甸李沟,炸死群众40多人。
此后,日伪军对土塘沟、周金河、夏集、董河、雍家河、赵家河等20多个村镇进行,扫荡大肆烧杀抢掠,计烧毁庙宇、祠堂、民房约3000间。次日,宝应县湖东行署发出《告民众书》,对当地受难群众进行慰问,并号召他们加强自卫。
【日军暴行】
1942年4月,临泽日伪军百余人窜犯苏金垛。临北地方自卫队和刀会千余人,在游击连连长陈金林、指导员邵哲指挥下,进行四面包围。日伪军于苏金垛桥头受到阻击,狼狈逃窜。1943年11月30日,驻陶林日伪军100余名进犯南区白鼠、蒯家庄等地。日军从玉露庵,伪军经易家从白鼠后面向广洋中部地区合击。该区7乡刀会联防人员奋起还击,当场击毙日军官1名,士兵5名,伪军数名,并缴获了日军指挥刀、卫生棍、眼镜等战利品。刀会顾如干、顾学本、张文龙等13人阵亡。县政府、县总队会衔嘉奖,并拨,3000元作医疗费,4000元抚恤死者家属。
1943年11月30日,驻陶林日伪军100余名进犯南区白鼠、蒯家庄等地。日军从玉露庵,伪军经易家从白鼠后面向广洋中部地区合击。该区7乡刀会联防人员奋起还击,当场击毙日军官1名,士兵5名,伪军数名,并缴获了日军指挥刀、卫生棍、眼镜等战利品。刀会顾如干、顾学本、张文龙等13人阵亡。县政府、县总队会衔嘉奖,并拨,3000元作医疗费,4000元抚恤死者家属。
发动群众 形成全民抗战新局面
为了开辟宝应这块战略要地,从1939年10月以后,新四军52团在团长陈挺、政委李干辉、政治处副主任彭冲的率领下深入到安丰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同时,1师1团政治处主任孙克骥也率领1个连队,对外称“龙潭大队”,深入到黄塍沟、下舍甸一带。1分区司令员刘先胜奉命率52团从江都经高邮到达宝应,主要任务是最后消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残部,沟通苏北和苏中抗日根据地,使1、2、3师连成一片。同时,叶飞也率1师1团、7团到达宝应地区,继续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先后在宝应县城建立了中共宝应县工委、在宝应东南部建立中共高宝工委和中共湖东工委、在宝应东北部建立中共运东工委。宝应各地的党组织建立后,抗日战争出现了新局面。
宝应地下党组织于“七·七”、“九·一八”纪念日前夕,在县城张贴大幅标语,散发大批传单,激励人民,振奋精神。他们经常宣传的材料主要是苏中区党委城工部编印的《新申报》,其内容是报导新四军、八路军打击日寇的新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的本质,指出日寇色厉内荏的本质及其残害我国人民的罪行。
宝应工委积极做好地方上层人士、知识分子、“两面派”和顽伪军的转化工作。如争取伪中央大学商学院院长胡道维教授全家进入苏中根据地,这对伪政权上层颇有震动。在争取中间势力方面,除教育部分伪乡、保长为抗日工作外,还争取了伪上层人物,如争取伪宝应县党部主任委员朱友和,日寇宪兵密探队队长郭炳臣等,为抗日提供日伪军事情报,掩护党组织进行地下工作。 临北地区党组织一开始就把郭氏桥的伪乡长、国民党区分部委员徐震之(地主、大学生)作为主要争取对象。民运工作队的同志向他宣传抗日道理,希望他“人在曹营心在汉”,使他逐步转变为“两面派”乡长。除此之外,还做了金凤翔、颜作宾、熊凤鸣、雍万琴等上层士绅工作,争取他们和群众一道为抗日工作服务。宝应工委争取了“安清帮”在宝应的头子朱趾麟,让他帮助安排新四军4师参谋刘鲁民(化名王颖超)打入伪军吴漱泉部任第五团团长,使其在日寇投降前后顺利地发动了两次起义。
加强领导 建立抗战组织网络
1943年6月1日,苏中行署公布了《苏中区乡镇政府组织法》和《苏中区乡镇政府暂行选举法》。同时,就改造乡镇政府政权发出指示信,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4种办法来完成基层政权的改造:一、正规民主的新乡制;二、乡政府机构的初步民主,即成立临时乡政府;三、由区署聘定的乡政府;四、由委任或民选改造的乡镇长。宝应党组织积极配合苏中一地委在柳堡乡实行新乡制选举试点,建立有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参加的、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按此要求,宝应各区、乡先后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商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有的地方建立僧抗会射阳镇龙竿寺青年和尚吴万年,毅然脱下增袍,光荣参军。各群众团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抗活动。农民参军参战,商民筹措物资,妇女生产支前,儿童团站岗放哨等,当时太晋乡有私熟十八所,共有儿童团员近三百名。在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的基础上,宝应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45年8月,全县党员已达2921人充实基层政权,建立群众自卫武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蓬勃展开。
为车桥战役提供全方位支持
为沟通新四军1、2、3、4师和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大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拿下车桥镇,就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除了亲自深入火线侦察以外,还要求宝应、淮安两县敌工部派人深入到敌伪据点去进行侦察。两个县的领导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和艰巨,专门挑选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同志深入虎穴。我军侦察员依靠当地群众,一一摸清了车桥的敌情和地形,掌握车桥据点日伪、军驻防的重要情报。这些可靠的情报送达粟裕、叶飞等首长后,为他们制订奇袭车桥的战斗方案、夺取车桥大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车桥战役发动前的一个月,苏中军区和区党委就通知时任宝应县委书记曾涛做好后勤工作,要任务之一是保证部队的粮食供给。军队打仗,要保证送粮、送饭。据记载,仅安丰一个区,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就征集大米5万斤、柴草上百万斤、煤油三农船、蜡烛、白纸等物若干。粟裕、叶飞在战后提到车桥战役的粮草供应时,都同时竖起大拇指夸赞说:“我们后勤部的曾部长是合格的。”
【粟裕师长】
车桥战役打响前,要运一门山炮到前线去,在当时的条件下,道路坎坷不平,山炮重达一吨以上。宝应县委书记曾涛动员了150多个身强力壮的民兵基干队员组成一个运输连,把山炮拆下来,抬的抬、扛的扛,到前线后又装好,一个零件也没丢。安装好后,经调试完全没有问题,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这门山炮发挥了不小的威力。与此同时,宝应人民还组织了担架队和运输队,运送云梯和其他攻坚器材。在阵地前沿服务。战斗中有了伤员,他们的担架队就能及时将伤员从车桥抬到绿草荡畔,再用船接走,安排到附近村落里进行治疗。此外,宝应县委还动员和组织了3万多名基干民兵和农民破公路、平坟头、挖掩体、埋地雷,阻击逃敌。为新四军赶制登高攻“围子”用的云梯;农抗会动员各家各户捐蒲包,内装棉花胎,制成活动掩体;青年组成100多人的担架队运送伤员。农民郝连安奋不顾身地随部队到“围子”里背伤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为车桥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配合苏中大本营组织对日全面反攻
1944年3月初的车桥大捷,为使宝应大地成为苏中地区对日全面反攻的大本营创造了条件。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和其他机构先后迁入宝应安丰、射阳湖等地。新四军1师暨苏中军区在宝应期间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到1945年上半年全苏中区正规兵力已达3万人,民兵扩建到50万人,自卫队发展到100万人。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解放区军民举行对日大反攻。
8月12日,苏中一地委和宝应县委共同商定,首先向运河沿线的宝应县城发起进攻,并成立解放宝应县城前线指挥部。苏中军区副参谋长梅嘉生、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黄逸峰分别担任正副指挥,指挥部设在北门外。1945年8月22日夜11点20分,总攻打响。经过数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沦陷了6年之久的宝应县城,终于在8月23日凌晨获得解放,实现了苏中区党委首先解放宝应县城的意图。缴获各类辎重若干。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中地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攻城部队进入宝应县城】
随后抗日大反攻号角的在苏中大地吹响,苏中军民接连拔除黄桥姜堰、泰州至如皋等公路沿线的伪军据点。位于运河沿线的第一军分区和江海平原东南门户的第四军分区,反攻作战同样打得如火如荼。至8月21日,苏中军民连续摧毁三垛、周庄、三余、马塘、新港等30多个敌伪据点,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苏中军区其他分区部队也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拒降日伪军发起大反攻,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5年12月6日,高邮战役胜利结束,苏中地区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作者单位:宝应县新四军研究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