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至9日, 中宣部原部长、中国社科院原党委书记王忍之同志来到四川, 先后考察了北川、汶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到成都、攀枝花、西昌、雅安等地进行了调研考察。时任四川省社科院正厅级调研员孙成民全程陪同进行了考察。在这期间, 孙成民就正在进行的“四川知青史”研究课题,与其进行了交流。本文根据王忍之同志的谈话要点记录整理,现刊载于后,以存史留档,并飨读者。]
王忍之同志谈知青上山下乡
进行“四川知青史”课题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客观、全面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很有必要,这一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知青上山下乡确实不是“文革”才发生的。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批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对于毛泽东同志这方面的思想应该系统地进行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写有《青年运动的方向》,提出知识分子是否与工农结合是划分革命的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分界线。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就在于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工农群众,才能与实际结合,才能真心实意为人民大众服务。如果青年不与工农结合,不与实践结合,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不扎实,没根基,无底气。毛泽东同志不仅这样说,还带头这样做。他的儿子从苏联回来后,就教导儿子要与工农结合,并亲自送儿子到朝鲜战场第一线。这就是实证。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在青年问题上想得多的是如何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包括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表的相关思想,都与他思考培养接班人有关。毛泽东同志在1968年底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是有安置就业的意图和目的,但这不是主要的,其主要的考虑还是要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大批知青要与工农相结合,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了解农民、农村,要深入实际,这些都是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应是毛泽东同志要求知青到农村去的根本意图和目的。从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就可看出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提出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真理,不能否定。他提出的这一思想仍然是为了搞好革命和建设,是为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革命的接班人。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是新中国建立前,以及“文革”以前这些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还是想通过与实践的结合、与工农的结合,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事实上,当时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也不是为了就业问题,不是为了找到工作,而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的。为什么?因为毛主席讲这是为了在大风大浪中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年坚信毛主席的指示,才到了农村,他们坚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还有,毛泽东同志提出干部到基层,到农业第一线去参加劳动,他的意图和目的,也还是培养革命接班人,是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1958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干部到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时我还是国家机关的一般工作人员,既不是右派也没有犯错误,而是表现好的工作骨干,也下到了安徽农村锻炼。当时我们想的还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是为了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下去的人也是自觉自愿的。后来,搞的“五七”干校,大批干部到干校去,也是培养锻炼、改造思想的一种形式。
实践也证明,广大知青在农村受到了锻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改变农村面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等多方面做出了贡献,这是不可否定的。到农村锻炼的广大知青受到了磨练、增长了才干,既失去了一些,但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如不少知青都认为这一段经历是难忘的,是有很多收获的,也是有益的等。为什么有这些看法?因为每一个知青的经历不同,从个人的感受来讲,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从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来看,从国家的全局来看,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角度来看,还是应看主流、看本质。
当然,毛泽东同志发出指示后,全国大批知青上山下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样多的人下去,准备工作也来不及,很多事应当办好也没有办好,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知青吃了苦头,安置教育管理中都有不少的问题。这是客观事实,也应作出实事求是的反映。当这些问题出现后,党和国家为此进行了极大的努力,去积极解决它,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没有全面解决问题,但也缓解了不少矛盾等。
我的看法是,知青到农村去有就业安置的意图,但不是主要的,毛泽东同志发出指示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不能离开这一基本思想。这样看问题,才符合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才站得住脚,才说得过去。不能按现在某些思想去套过去的做法,要从实际、从事实出发。
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作大量的调查,不能光凭文字资料,还要有大量的采访。现在各条战线都有一批过去曾当过知青的骨干,他们如果没有过去这一段经历和磨练,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才行。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供研究中参考。你(指孙成民)有很丰富的经历和素材,既当过近10年知青,又担任过农村基层干部,还在省、地、县知青工作机构工作过。我期待看你的书,希望你写好这部知青史书。
[本文系中宣部原部长、中国社科院原党委书记王忍之同志的谈话要点。时间:2011年4月5日晚;地点:四川攀枝花宾馆913房间;记录人:孙成民(时任四川省社科院正厅级调研员,1969年至1978年曾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
2011年4月7日,在四川雅安宾馆住地,王忍之同志书赠孙成民题词:“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继续前进 老当益壮”。此题词写在《毛泽东箴言》一书的扉页上。
[附王忍之同志简历]
王忍之,男,汉族,1933年9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参加工作。
1952年9月至1955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院和国家计委从事历史、逻辑、国际共运、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1978年后,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2年4月,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兼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主席团委员。1987年2月至1992年底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92年底,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职时间到2000年7月),兼任中国地方志学会会长,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2025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王忍之与夫人王荣同志,2011年4月拍于四川西昌邛海。
作者:孙成民;来源:知青问题研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