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挖掘优质文化资源,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一、我国拥有广博深厚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印记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力和精神凝聚力。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流淌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积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彩陶,到夏商周的青铜器、甲骨文,再到秦汉兵马俑、长城,唐宋诗词、书画,元明清戏曲、小说等,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此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坚定的文化认同;刺绣、剪纸、皮影、绢花等精湛的民间手工艺,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凝聚起更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全新方式,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革命文化,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创作红色文艺作品、举办革命纪念活动等,将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社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融入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我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具备有利条件
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不在于静态的保存和孤立的展示,而在于将其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但这种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当前,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人民精神需求、科技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等,都为我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党始终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用革命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有效整合并发挥了文化资源优势,激发起全国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颁布实施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涵盖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诸多方面,成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重要制度保障。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一需求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效激活了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持续高涨,仅“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在文化新业态的消费上,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网络音乐用户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别达8.33亿人、7.48亿人和5.75亿人。可见,我国文化市场不仅需求巨大,而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渠道,包括传统的戏剧、书籍等,以及新兴的数字电影、网络直播、电子阅读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的重要动力。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高效利用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文化资源的转化和传播更为便捷高效。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珍贵的文物资源保存和呈现,在各种数字平台广泛传播,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跨越时空了解和欣赏。二是为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方式。例如,数字小说平台推出互动叙事,让读者参与故事创作;音乐软件内置创作工具,让普通人也能轻松编曲。这些科技的应用,降低了文化创作难度,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促进了文化创新发展。三是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当前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动漫”、“文化+康养”等等,都是文化资源与不同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实质是借助科技力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为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文化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提供智力保证。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证。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将培育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一系列释放文化人才活力、发挥文化人才作用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领域人才涌现。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从业人员72.9万人、各类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8.1万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6.1万人、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9万人、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38.5万人、公共美术馆从业人员0.6万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培育文化人才指明了新的方向。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提供更加充分的智力保证。
三、加快推进我国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只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原生优势,阐发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切实推进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当前,部分文化资源仍然分散湮没在不同地域,面临遗失风险。对此,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深入挖掘工作,尤其对一些隐藏于历史深处、散落于民间各地的文化资源,要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进行系统整理,确保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学术研究,揭示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转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体系,广泛开展地方文化演出、民俗节庆、主题教育等活动,让民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精神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系统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着力打破地域限制,避免文化资源在封闭环境中闲置和浪费,通过跨区域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实现优化配置。不断推动文化与餐饮、康养、教育等的融合与发展,整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充分释放潜在价值。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依托成熟且规范的文化市场力量优化配置各种文化资源,营造良好运行环境。
加速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是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对此,要加强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建设,不断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能力,进一步做好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全面、系统、高效、安全的文化资源数据库,防止文化资源的损毁和流失,为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构建集资源管理、展示传播、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地域、跨领域共享,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着力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塑造。产业化和品牌化道路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类型、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明确发展方向,拓宽发展范围,精心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不断创新转化方式和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塑造。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明确文化品牌的发展定位,聚焦文化资源内蕴的核心价值打造具有显著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注重创意设计,将文化价值赋予文化产品中,不断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有效维护品牌声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文化品牌宣传力度,广泛传播文化品牌的价值理念,扩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推动我国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在海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来源: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