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五行草:《纽时》如此不讲理!建制派攻击我产业政策 - 昆仑策
-
昆仑五行草:《纽时》如此不讲理!建制派攻击我产业政策
2025-02-21
美国建制派喉舌《纽约时报》近发一文,悍然攻讦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其言论之荒谬,实为人所不齿。兹附该文摘要于后(见【附录】),供众人观之。
此文之观点,舛误与偏见充斥其间。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或欲盖弥彰,避自身之过而不谈;更有甚者,乃无端无据、毫无逻辑之惯常指控也。
文章错误地认定中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模式是全球贸易扭曲的根源。但实际上,中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拥护者,贸易政策完全契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从最初的筹办到后续的发展,美国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在筹备阶段,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规则制定、组织架构设计等方面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前,美国设置了诸多极为苛刻的条件。美国要求中国大幅降低关税,涉及农产品关税需从加入前的平均22%降至15.3%,工业品关税从15.3%降至9.8%;在服务贸易领域,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准入,开放金融、电信、法律等多个行业。中国为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接受了美方提出的大量条件。此后,中国在WTO规则下不断拼搏,通过提升自身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2001 - 2023年,中国GDP从1.34万亿美元增长至超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9%。
然而,美国因中国在贸易规则下取得的发展成就超出预期,觉得自身利益受损,便开始耍赖。自2017年起,美国连续多年阻止WTO上诉机构成员遴选,导致上诉机构从2019年12月起无法正常运转。这一责任显然应由美国承担,怎能归咎于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成功靠的是自身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庞大内需市场的优势,而非所谓的“贸易扭曲”。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目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7万亿元,同比增长0.2%,在全球贸易额中占据重要份额。这种广泛的贸易关系有力证明了中国贸易政策的互利共赢性,绝非美国口中“掠夺性”的单向政策。
中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这是客观事实,中国从未否认。但这一顺差的形成并非中国故意为之,更不是要追求扭曲全球贸易的结果。美国《纽约时报》的论调,完全是罔顾事实:
——国际产业分工差异
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中国目前在部分领域依然处于制造业中低端环节,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服装制造业为例,中国服装出口额在全球占比长期位居前列,202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2475.8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到美国。而美国主要聚焦于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2023年,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0%左右,这种产业分工差异使得中国对美出口规模较大,在货物贸易上形成顺差。在玩具出口方面,2023年中国玩具出口额达339.2亿美元,美国是主要进口国之一,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玩具走进美国家庭,满足了美国儿童的娱乐需求。
——美国自身政策限制
美国长期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据统计,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清单涵盖了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涉及数千种产品。在半导体领域,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如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EUV),因美国的限制,中国企业难以获取,严重影响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中国对这类高科技产品需求旺盛,美国的贸易限制政策人为抑制了其对中国的出口潜力,进一步扩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消费习惯差异
美国民众储蓄率极低,消费倾向极高。数据显示,美国个人储蓄率在2023年平均仅为3.9%,民众对各类商品需求旺盛。中国产品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满足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使中国对美出口持续增长。例如,中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丰富的功能,深受美国消费者喜爱。202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智能家电产品金额达到5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像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空气净化器等,为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忽视自身产业结构问题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由来已久,这是其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导致的。美国过度依赖服务业和金融产业,制造业不断向外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1.1%降至2023年的11.1%。美国一些传统制造业重镇,如底特律,曾经是汽车工业的核心区域,随着制造业外迁,城市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只能大量进口,却将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实在是本末倒置。
——歪曲贸易本质
贸易顺差或逆差只是贸易结果的一种体现,并不能完全反映贸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中美贸易基于双方比较优势,是互利共赢的行为。中国产品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选择,降低了生活成本,同时也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在华投资、销售等机会。美国却将正常贸易关系政治化,把贸易顺差视为中国的“问题”,这种做法完全是别有用心。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生产线,2023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通过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庞大市场,获得了巨大利润。
——推卸自身宏观政策责任
美国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过度依赖债务驱动经济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多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扩张,从2008年初的约9000亿美元膨胀到2023年底的约8.6万亿美元。这导致国内需求过度扩张,进口增加。同时,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使其可以通过印钞来弥补贸易逆差,却将贸易不平衡问题甩锅给中国。2020-2021年,美国为应对疫情大量印发美元,M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也使得美国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贸易逆差扩大。
(四)
中国出口增长并未损害他国利益
至于《纽约时报》扬言中国出口增长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更是无稽之谈。文章声称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制造商为代价,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全球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提升,是基于在产业链中的高效整合能力,以及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全球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73.5万辆,同比增长58%,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全球,2023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达到584.4亿美元,为各国提供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越南,大量使用中国的光伏产品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电力供应压力,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投资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如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于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极大改善了老挝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匈塞铁路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对提升塞尔维亚等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贸易往来的增多促进了双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五)
中国积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
文章错误地认为中国政府未能有效刺激内需,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积极扩大内需市场。2024年,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如降准降息,全年累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支持消费和产业升级,发放消费券、鼓励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以新能源汽车下乡为例,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销量同比增长30%,有力地拉动了内需。这种政策调整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2009 - 20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稳定了许多资源出口国的经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产业因中国的需求,在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2009 - 2010年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额增长了50%。
中国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2.07万亿元,庞大的进口需求为全球各国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铁矿石,2023年进口量达10.69亿吨;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石油,2023年自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8218.2万吨;从东盟国家进口大量农产品,如2023年自泰国进口天然橡胶207.7万吨,有力支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在对外投资与合作方面,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众多基础设施项目,如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改善了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中国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并购企业,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当地,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升级,如中国家电企业在东南亚等地投资建厂,显著提升了当地家电制造业水平。海尔在泰国设立的工厂,不仅为当地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还将先进的家电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入泰国,使得泰国本土家电企业纷纷学习借鉴,促进了当地家电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模式创新,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范例。截至2023年底,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30.6万亿元,众多国家借鉴中国移动支付经验,发展本国数字支付产业,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消费的数字化转型。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商家开始引入类似中国的移动支付系统,以方便消费者购物,提升支付效率。
综上而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全世界为中国错误买单”的问题。《纽约时报》新文,满盈对中国之误解与偏见,谬以中国发展模式及贸易政策为全球经济问题之源。实则中国借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与多边合作,于全球经济之稳定与增长功不可没。全球经济欲图未来之发展,需各国强化合作,共应挑战,借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来混淆视听,系制造新问题,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附录】《纽约时报》文章摘要:
让全世界为中国错误买单
特朗普总统随时准备使用胁迫性关税,这对战后经济和政治秩序构成了深远的威胁,使全球商业充满不可预测性,令贸易伙伴难以应对,企业更是几乎无法制定计划。
但他不是世界经济面临的唯一威胁,甚至可能不是最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可能来自中国,他更具战略性、更为精心策划的产业和经济政策正在从根本上扭曲和损害全球贸易。
贸易通常是指进口和出口的结合。但中国已颠覆了这个理念,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互动,至少在制成品方面是这样。在过去六年里,中国的制成品进口平均每年只增长了150亿美元,如果把通货膨胀考虑进来,这等于基本上没有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是进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平均每年增长逾1500亿美元。就制成品而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几乎是单向的。
中国现在主导着全球制造业,中国的贸易顺差远高于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出口鼎盛时期的最高贸易顺差。世界各国都从中国购买廉价产品,但它们无法向中国出售同样多的产品。这些国家的出口行业正在受到伤害——比如德国——而且不再雇用新员工。
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想弥补中国政府对国内经济的管理不善。
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那场危机导致中国的出口下降。政府本可以实施支持家庭收入的政策,增强中国消费者购买本国产品的能力,来抵消出口下降的影响,它还可以削减为维持国家财政而对低薪工人和国内消费征收的高额税收。那本会帮助中国过渡到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让经济在工业、贸易、投资、消费方面保持平衡。
然而,中国选择的做法是用该国规模庞大的家庭储蓄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投资热潮。新建了桥梁、公路,尤其是修建了大量新公寓,虽然所有这些建设和相关的经济活动使中国在增长方面对出口的依赖有所减少,但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中国做出的反应是从2020年开始遏制房地产行业,他的做法引发了房地产行持续至今的深度萧条。
中国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反应也起了一定作用。为了缓解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世界各地的发达国家政府都为支持消费者花钱敞开了腰包。唯一一个没有拿出刺激经济、支持家庭消费的重大措施的主要经济体就是疫情最早暴发的中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对政府给老百姓发钱或采取任何带有福利主义色彩的措施,他认为消费刺激与投资不同,不会产生持久的价值。因此,当美国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重新开始消费,包括购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时,中国得以借助其他国家的刺激方案恢复了经济,同时将所有资源投入到扩大制造业上,以弥补房地产行业提供不了的经济增长。
换句话说,由于政府把赌注错误地押在房地产、长期以来未能加强中国家庭的支出,正在让中国的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为此付出代价。
中国确实进口大宗商品和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和铁矿石,以及自己尚未掌握制造技术的先进半导体。但中国在制造业和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不容小觑。
以汽车为例,该行业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曾是许多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的支柱。大约20年前,中国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地位还无足轻重。到2018年时,中国已具备年产4000万辆汽油动力车的能力,远远超过国内市场所需的2500万辆。那之后,由于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巨额补贴,中国又增加了年产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产能,这一数字可能很快会上升到3000万辆。全球的汽车年需求量为9000万辆,中国有能力满足全球三分之二的需求。
这种模式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复制。中国在正常情况下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一半以上的铝,以及一半以上的船舶。在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等清洁技术领域,中国能生产数倍于全球需求的产品,并且有担忧认为,中国可能会在内存和汽车芯片领域复制这种成功。此外,中国通过补贴新工厂的建设和装备,部分弥补了(由房地产崩盘引起的)国内钢铁需求的下降,这些新工厂使用国内生产的钢铁,它们正在大量生产更多的制成品,向海外市场出口。
总的来看,中国出口量的增长速度是全球贸易增长速度的三倍。这意味着中国的成功是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制造商为直接代价的,这些制造商越来越无法竞争,它们面临着退出被中国瞄准的行业的压力。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这种模式没有改变的迹象。它指向一种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工业产出没有需求,而其他国家却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从而易受中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影响。
特朗普的关税加剧了这一问题。关税本身并不构成多大的威胁。即使美国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开始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的关税,就像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的那样,也可能不会从根本上打乱全球贸易,只要他就此打住。美国消费者将面临更高的价格,美国出口商将面临其他国家的报复。但美国将继续进口大量产品,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能填补美国出口商丢掉的一些市场,贸易伙伴们能为这一切制定计划。
但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让制定这种计划变得极其困难。如果他让美国退出世界贸易的话,没有其他国家能切实地吸收中国的所有出口。欧洲经济已陷入停滞,印度和巴西等大的新兴经济体担心从中国进口产品会削弱本国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全球市场为中国产品提供出路的话,中国经济将陷入困境。中国经济唯一的出路就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他似乎坚决反对那种改革。
中国对贸易的看法是单向的。特朗普经常听上去好像他根本不相信贸易。夹在这两人之间的全球经济将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