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居然就过了元旦,进入了2025年。2024,系统阅看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人民电影”,但尚未把那一时期所有近700部影片全部看完。看人民电影,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穿越,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等于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这样做并非单纯是为了怀旧,也是为了当下——主流电影,正在被中国观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人一直在向西看——从西方寻找灵感、技巧和经验,乃至价值观。现在,也许需要“向后看”——从恢弘的、气势磅礴的人民电影中,去寻找疗救主流电影苍白、贫乏、刻毒、阴暗等种种痼疾沉疴的良药。
总的来说,人民电影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及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方面,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在创作人民电影的过程中,电影工作者奠定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以阳刚之美为基调的美学走向,确立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富有中国气魄、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
——镜头始终面对以工农兵为主的劳动者。表现与歌颂革命、战斗、劳动,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基本主题。通观一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劳动人民的形象从来没有像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那样神采飞扬,威武雄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就是一部形象化了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劳动人民,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斗的历史。
而在1949年以前四十多年的中国银幕上,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豪绅巨富、达官贵人等。在这一时期,他们不是消失不见,就是被赶到了银幕边缘。这一变化的起点,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解决在人民革命胜利并建立人民国家之后,中国如何寻找和确立新的自我形象的问题。这一任务,当年看起来是很好地完成了,但历史很快就出现了反复——只要看一下今天的影视剧,或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明白了。【点击阅读】
观看人民电影,首先给观众以强烈冲击的,就是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好莱坞的个人主义英雄不一样——英雄人物不是为金钱美女而奋斗、为高官厚禄而冒险,也不是为了“兄弟义气”而玩命,他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新社会而英勇战斗、流血牺牲。这个时期的人民电影,可以说是毛泽东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一种反映,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这与后来第五代镜头中的“辫子、小脚、大烟枪”、“性压抑的女人”,与好莱坞电影中的“傅满洲、眯眯眼”,与今天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心机婊”以及“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等,都截然不同。
人民电影既然把革命、战斗与劳动作为自己的基本主题,把工农兵英雄做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那么从这种人物身上进发出的火一样的精神气质,必然会引发出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这种雄浑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与气概,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折射的是毛泽东时代亿万人民为打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而迸发出的山呼海啸般的激情。这种风格与气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熔铸一代人的刚强性格和培养人们高尚情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人民电影的特征还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所做的简单笔记,还不是系统的理论阐述,待看完所有近700部人民电影,再做进一步的归纳。中国的人民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瑰丽、雄奇的一页,是和西方电影完全不同的类别,在贴近、反映革命人民精神气质方面,整体上超过了苏联及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这同时意味着,中国革命在文化、文艺方面进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了苏联。
人民电影是一笔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作为“遗产”,人民电影不仅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它是生动、具体的革命教科书,也是关于理想生活与理想社会的清晰、具体的构想与蓝图,未来,仍将在人类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2、《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0222)76、“清明上河园”演出《大宋·东京梦华》(0510)88、《肉体的代价》《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0611)95、《伟大的起点》(1954)(0623)531)99、《粉红色的梦》(1932)(0630)【六安至北京高铁上】101、《春风吹到诺敏河》(1954)(0702)115、重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0805)116、重温2012伦敦、2021东京、2004雅典奥运会开幕式;(0805)122、读《风雨兼程——赵可铭上将军旅生涯访谈录》(0821)127、《“黑神话:悟空”全中文主线剧情全流程剧情电影(4小时)》(0831)140、《劫后缘》(2分27秒残片。中国现存第二早的电影残片,现存最早武侠残片)(0920)149、《谁是被抛弃的人》(1958)(1006)154、读完《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孟梨野 著 (1014)165、《政府委员》(苏联·1939)(1023)168、《海角诗人》(1927年残片)(1025)171、《切·格瓦拉:阿根廷人》(1027)《切·格瓦拉传:游击队》(1027)173、《戴锦华谈格瓦拉》(2:30)(1029)175、《唐吉诃德》(1957·苏联·柯静采夫)(1030)176、《哈姆雷特》(1964·苏联·柯静采夫)(1101)177、《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1948)(1102)180、《李尔王》(1971·苏联·柯静采夫)(1107)182、《奥赛罗》(1955·苏联·上译)(1108)183、《麦克白》(1948·奥逊·威尔斯)(1110)187、《战火》(1946·罗西里尼执导)(1119)208、《马克辛的青年时代》(苏联·1934)(1224)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