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臻:关于《论持久战》方法论的研究 - 昆仑策
-
铁穆臻:关于《论持久战》方法论的研究
2025-03-28
序言: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写了《论持久战》这篇指导抗日战争整个过程的军事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方法论指南。读主席的这部军事著作,就是要吸收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启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很有必要从主席著作本身出发,认真仔细阅读这部军事著作,从而细致分析一下其中的方法论。
我整理的这篇文章还远远不能揭示《论持久战》的全部方法论。所以想真正读懂《论持久战》的话,还是要首先以《论持久战》原文为基础。
一、主席分析了中国、日本和整个世界在当时的具体状况,立足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全局思维分析中日双方和整个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想
当时中国,充斥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潮。主席对这两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驳。主席批判了片面看到劣势和局部、非决定性的失败的悲观情绪,也批判了片面看到优势和局部非决定性的胜利的盲目乐观情绪。主席提出:几场局部战争胜利距离最终胜利还远不够,必须继续去扩大巩固统一战线,加紧国际动员和国内动员、推动军事和政治改革、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发展军事工业,镇压汉奸,大力发展敌后游击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力量。主席给的答案:“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论持久战》)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中国必胜?
首先,主席对比中日国情,立足整个世界实际局势,做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他反对“只看树木不看森林”的片面悲观,驳斥了“亡国论”,并提出坚决反对和打击投降派。主席指出:日本发动这一侵略战争很重要原因,就是用战争掠夺资源、缓和内部经济危机。日本当时拥有强大的工业,是帝国主义国家,不会迅速战败。但是,日本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会加重内部人民负担、激化内部社会矛盾。日本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反革命落后性质的,也会加剧自身与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会被逐渐孤立——国际反抗它的力量大于援助它的力量。由于日本先天不足,国家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消耗。所以,日本必败,不会迅速失败。
主席还指出: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国家,不会迅速胜利;但是,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群众在斗争中逐渐觉醒;极其危险情况下,国内人民已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和兵力多,能支撑长期战争。中国反侵略战争具有进步性,而且大量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考虑也会不得不援助中国,大量日本以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其在华利益也不得不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而且,半殖民地中国革命因素、积极因素不断发展——先进的、代表当时中国多数人口诉求的、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且积累了很多革命战争经验。这些都是中国必胜的重要因素。
主席以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指出——中日力量可以随着中国科学有效的斗争战略、策略的实行逐渐发生变化,使日本的相对优势也逐渐转化为劣势。所以主席说:“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毛泽东:《论持久战》)
主席强调——投降派绝对不可能成功。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就不能继续生存。所以,中国无产阶级性质政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工农群众)坚决抗战,美帝国主义扶植的蒋介石集团为了美帝国主义利益也不得不抗日。抗日派占多数,投降派占少数。
主席批判了“亡国论”之后,还批判了另一种错误观点——“速胜论”。主席立足全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不能过度夸大我方的优势,反对将一时一地的优势看成全局优势,反对一叶障目、冒险主义。主席说,反对悲观,但是不等于反对客观;不反对乐观,但是必须反对盲目乐观,只有战略持久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途径,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主席说:“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毛泽东:《论持久战》)
二、主席立足中国实际情况,以唯物辩证法观点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对立统一思想为依据,坚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分析了中日战争中矛盾双方不同阶段二者的强弱地位的转化,以及三种作战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在不同阶段地位的变化,得出了“可胜不可速胜,必须是持久战中打败敌人”的结论
主席提到,敌强我弱,不过敌我各有优缺点。敌人优点可以在我方的斗争中削弱从而转化为缺点,敌人的缺点我们可以紧紧的抓住并使之扩大;我方的优点可以在斗争中不断加强,我方的缺点也可以通过我方的努力来缩小,最终我们可以战胜敌人。主席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思想的运用。
主席认为,由于敌我双方技术、军队编制、生产力差距悬殊,敌人的缺点一时没有发展到足以成为其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我方的优点也没有充分发挥。由于敌强我弱,敌人会一时得逞,不过敌人不能胜利。但是敌人的优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劣势也是存在的,我方是可以通过持久战逐渐消耗敌人、逐渐取胜的。一段时间相对的敌强我弱,是造成敌我持久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席运用矛盾规律指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它缺点,我尚有其它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毛泽东:《论持久战》)
为了具体论述敌我之间力量转化的过程,主席论述了持久战的三阶段:敌人战略进攻,我方战略防御;敌人战略保守,我方战略牵制和消耗;我方战略反攻,敌人战略退却。
首先是我方的战略防御阶段。敌人企图连接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大规模深入我国内部。主席认为,我们应准备持久战,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把阵地战摆在最次地位。同时,要坚持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粉碎敌人对统一战线内部各种势力的诱降阴谋。
主席指出,这一阶段要消耗敌人大量斗志和物质资源。在这一阶段,我方有所消耗,但是经验有所积累,军事、政治、文化也会进步,对群众的政治动员发展,国际上也会逐渐因为日本威胁到多国利益而孤立日本。而这一阶段之后,敌人的人力、物力、士气都会恶化,领土扩张能力也会大减。这一阶段,由于游击战在敌后的发展、敌后农村根据地的扩大,敌军会更加困难。
然后是敌我战略相持阶段。敌人兵力逐渐不足,我方要继续坚决抵抗,使敌人进攻能力达到上限,使敌人不得不仅仅保守占领地。这时敌人会更加重视组织伪政府欺骗人民、持续屠杀和奴役广大人民。这时,我们要以游击战为主要方式,以运动战为辅。主席指出,负责游击战的军队要在战略相持阶段趁着敌人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广泛的建立根据地、威胁敌人占领地,积极的依靠广大敌后人民群众、发展群众武装、依托一切敌人难以占领的广大乡村,广泛的、猛烈的牵制、消耗、袭击敌人。同时,我们要继续重视对内部投降派的斗争,加紧内部团结、巩固统一战线、提升军队技术和战斗力,为战略反攻提供必要准备。由于日本侵华也侵犯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得到的各种支援会越来越多。敌人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逐渐的瓦解、消耗,内部矛盾也会逐渐激化。主席特别强调,第二个阶段最困难、最危险而且关键。只要挺得住第二阶段,中国必胜。
抗战的最后阶段是我方的战略进攻阶段。主席提出,战略进攻阶段,要大规模收复失地,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反击日本。在这一阶段,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由于我方力量上升,和敌人拼消耗的阵地战地位相对上升。关于这一阶段,主席指出:千万注意预防敌人的分化、诱骗,千万要注意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是符合中国大多数人利益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瓦解敌人,从而加速胜利。主席总结:“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论持久战》)这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三、主席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维、全局思维,分析了中日战争、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犬牙交错、包围和反包围,从而为提出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和战役战术上的“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做了铺垫
主席形容抗日战争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主席讲:“我们可以断言,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在历史上也是有过的,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内战,就有过这种情形。但其在中国的特点,是其特殊的长期性和广大性,这将是突破历史纪录的东西。”(毛泽东:《论持久战》)
主席提出,对日寇要进行内线和外线的夹攻,作战中实行游击战和运动战紧密配合。主席还提出,正规军要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游击队要在敌人的后方广泛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军队组织,依靠群众,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广泛的袭击、牵制、消耗敌人。
主席用对立统一思维、全局思维论述了敌我之间的包围和反包围的形势。他认为:敌人进攻,我们退却,敌人对我们要实行包围。由于我们兵力总体上有数量优势,可以对战略上处于外线的、分几路进攻我们的敌人分别进行战役战斗的袭击歼灭,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局部包围并歼灭。在敌后的游击队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而广泛分布在敌后的各个游击区、根据地和敌前的正规军相互配合,又形成了对敌人的反包围。宏观来看,敌人仅仅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兵力分散,有利于我军大规模占领更广阔的乡村,形成对敌人占领的城市、交通线的包围。
主席还站在世界全局角度提出:国际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之间,也是包围和反包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到主席的对立统一思维、全局思维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维。
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具体指导
(一)主席强调战争服务于政治,并论述了如何进行战争的政治动员、战争的基本目标——可见主席极其重视战争实践过程中根本方向和战争实践中基本目的。
主席提到:“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论持久战》)。之后,主席强调,战争必须要有政治目标、方针,必须要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必须有对群众的抗日政治动员。要紧密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告诉群众为什么要和日寇作战。在动员群众的方法上,主席强调:必须联系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群众来说通俗易懂的宣传。而且,主席也提到了加强军队的政治建设,特别是提到了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
主席还强调:战争基本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论述了二者的矛盾关系,其中消灭敌人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毛主席还提出,部分的暂时的牺牲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必须坚持积极的战略退却。
(二)主席以对立统一思维,论述了中日战争中的内线和外形、持久和速决、进攻和防御、消耗战和歼灭战,从而得出了坚持持久战、坚持战略的“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和战役的“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的科学结论。
主席说,我们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全局上、战略上是持久、防御、内线作战,但是局部战役上要坚持外线作战,坚持打速决战、进攻战、歼灭战。主席指出了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战略上则是进攻的。“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见,在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我们全局上是内线作战。但是,而敌人兵少,我们人多、地大、兵多,我们可以诱敌深入,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将他们各个歼灭。由于敌人分兵进攻,我们是可以从战略上的内线作战争取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的。
主席提出,在战役和战斗上,我们不仅要以优势兵力出击,而且必须力求速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长期和强大的敌人消耗我们实力是严重不利于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目标的。要认清敌我差距,不能打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驻扎之敌,要专打运动中的敌人。主席还指出:我们要把大部分兵力隐蔽集结在敌人必经之路两侧,突袭包围敌人,力求全部歼灭敌人。全国要组成若干个大野战兵团,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和敌人周旋,用“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的方法,在具体的局部战役上以优势兵力进行外线作战,从而逐渐的消灭敌人,逐渐的形成全局优势。
(三)在战争的具体实践方面,主席具体的论述了指导战争所必需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主席首先论述了主动性。主动性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主权,要通过利用和制造敌人的错误,使敌人上钩,牵着敌人鼻子走,主席指出,战略的主动离不开全局的优势,而绝对优势的形成大多数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要以局部的战役战斗上的运动战、游击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逐渐积累全局的战略优势。想以弱胜强、掌握全局主动权,必须先制造局部优势——要充分发挥奇袭的效能,做到出其不意;要使敌人判断错误、丧失优势,就要通过声东击西等方式,给敌人制造错觉。在这里,主席提到:必须依靠群众配合我军作战,配合我军给敌人制造错觉、蒙蔽敌人,也要充分运用地理条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必须要足够的侦察、足够的调查研究,必须尽可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基础。
主席说明:在战争中要坚持灵活性,战斗的方针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正确的判断实际情况的变化状况调整战斗的方法;在战争中也要坚持计划性,不能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同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计划。之后,主席总结:“在说过了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又说过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之后,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而一切这些,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于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毛泽东:《论持久战》)
(四)主席论述了在抗日战争运动战和游击战、阵地战的作用,以及运动战和歼灭战之间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还论述了歼灭战和消耗战之间的辩证关系。
主席提到,运动战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占主要地位。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进行战役战斗外线包围的速决战,要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大规模灵活的前进和后退,保持主动权,在运动战袭击敌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的地位仅次于运动战,是用来辅助运动战的。之后,游击战也要逐渐的向运动战发展。在抗日战争第二阶段,游击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起到对敌人大规模的消耗和牵制的作用。主席还指出,阵地战在抗日战争必须仅仅处于辅助地位,这在敌强我弱条件下是必要的。主席说:“防御的和攻击的阵地战,在中国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这也就是我们表现弱的地方。再则敌人又利用中国土地广大一点,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因此阵地战就不能用为重要手段,更不待说用为主要手段。”(毛泽东:《论持久战》)
主席指出——运动战是歼灭战的主要形式,歼灭战是运动战的内容,只有实行战役战斗歼灭战,才能实现战略全局消耗战的战略目标。主席强调:“抗日战争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战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其全部也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毛泽东:《论持久战》)主席还强调,打歼灭战力求速决,不然的话无法彻底消灭敌人还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实力。歼灭战即使难全歼敌人也要尽力集中优势歼灭敌人一部、给敌人造成歼灭性打击,这样也可以鼓舞我军士气。
(五)主席立足实际情况,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敌人的问题,提出了敌人具体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错误,进一步论述了战胜敌人的办法。主席论述了日军的弱点——没有主攻方向、缺乏战略协同、兵力分散、内部矛盾重重、失去战略时机、渐次增兵而且对我方军队包围多歼灭少(可见其对我方估计不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敌人这些弱点、扩大敌人这些弱点,给敌人造成强有力打击。所以,主席说:“敌之指挥错误,是事实上已经存在过,并且还要发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来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将军们应该极力地捉住它。”(毛泽东:《论持久战》)
(六)主席指出了必须慎重决战、有利决战。主席说,必须在战略反攻阶段坚决开展有胜利条件的、有把握的、有充分准备的战略决战,避免无准备、无把握的决战,要集中优势力量,在有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有利决战,不能中敌人的各种引诱之计,不能和敌人的主力冒险硬拼,要拖垮敌人的主力之后再出击——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七)主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论述了他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部分内容,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军队组织建设理论指南。
主席这里再次强调了对群众进行战争的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并提出对农民阶级广大群众通过减租减息的方式使他们得到实际利益而引导他们参加抗战。主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论持久战》)
主席提到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做政治工作)、生产队,并提出了军队政治、军事、经济的“三大民主”,强调了我军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以此指导军队政治建设。主席强调,要让敌人深陷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内和国际全面孤立日本帝国主义。
五、《论持久战》的军事方法论普遍启示有哪些?
《论持久战》论述了分析战争实践过程中敌我双方具体实际情况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方法论角度的核心思想。
以实事求是为前提,《论持久战》的全部内容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论。例如:《论持久战》表达了战争实践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的辩证思维。发展根源于内部的矛盾性;《论持久战》表达了战争实践要坚持全局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矛盾;《论持久战》清晰论述了战争发展阶段,揭示了战争实践中关于以弱胜强、转守为攻的矛盾观;《论持久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战争的不同阶段中不同作战方式地位变化的思维方法启示,这一思维方法启示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论持久战》说明了指导战争需要坚持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论述了三者的矛盾关系;《论持久战》说明了指导战争实践要坚持底线思维——集中优势力量,不打无把握的仗,慎重初战、有利决战;《论持久战》强调了战争中各战线、各种战斗方式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民战争、全面抗战的重要性;《论持久战》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说明了战争中“政治挂帅”的重要性,论述了战争和政治、军队和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结: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的方法论还有好多,是这里难以全部列举的。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桂系军阀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之后,把这部著作的方法论仅仅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句话。真的认真读过主席这部军事著作的人,都会感觉到白崇禧这句话过于粗简、和《论持久战》这部军事著作大量的方法论内涵相差甚远。所以,真想读懂这部著作,我们必须要以白崇禧为戒,老老实实的把这部著作的方法论尽可能的仔细呈现出来、总结出来。当你想偷懒、想用一句话就概括一部篇幅浩大的军事著作的那一刻,你就不可能读懂这部军事著作的精髓了。
总之,这篇文章仅仅是我阅读《论持久战》之后获得的主要启发。我认为,主席这部军事理论著作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则是贯穿于这部著作的精髓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法。
作者:铁穆臻 ;来源: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