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鲁迅故居游的加减法 - 昆仑策
-
陶余来:鲁迅故居游的加减法
2025-04-15
近日参观绍兴鲁迅故居。
“百草园”是一定要看的。按照鲁迅“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人迹罕至”“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等描写,百草园当是偏僻静谧的,可实际看到的却多喧闹。
如果只是游客引起的喧闹,倒也可以理解。可事实上,这种喧闹,多来自百草园四围商贩的兜售。
这种兜售,其实不仅是百草园附近。先前甫一进故居大门,便见有卖黄酒冰淇淋和各类快餐饭食等的铺子。
游客想最大限度地看到原汁原味的故居,这些商家的生意,还是迁到故居之外的好。
此外,故居内的大树上几乎全都缠着粗得夸张的黑色电线,树杈上架着一盏盏射灯。显然这是营造夜景招揽游客用的。
这种夜景招揽,无疑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游客,真正的“鲁迅迷”,应该还是更愿意拿着手电或手提灯笼,神情肃穆地游览不那么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故居-----那才是故居的底色----正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而且,大树上缠着电线,树杈上架着射灯,也极不利于古树的生长-----古树在夜晚也需要休息。
开车或乘车,才从故居门口的商业街入口处下车时,便会看到该十字路口西北、三味书屋对面,一面好几十平方米、几乎遮蔽了其后房屋整整一面墙、绘有鲁迅先生头像的“鲁迅故居”广告牌。这显然也是鲁迅故居的“异物”,破坏了故居周边建筑群落的整体轮廓和天际线。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给还原原汁原味的故居“做减法”,那么另外,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角度看。百草园还有很多方面适宜“做加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鲁迅的描写。现场书面导游文字介绍说,百草园西边围墙是原状,没有因为“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而改变,但笔者还是看不出“泥墙”的样子。即便那是真的“泥墙”,也还可以多充实些内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之类鲁迅描写过的植物可以有(事实上有没有我说不准,因为我不完全认得清这些植物);另外,如果活物难寻,哪怕做些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之类塑料仿真品,让其伏在围墙根、树叶里、菜花上、草丛间……也足可增灵动异趣,不但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甚至连成人游客也会因此而生诸多童趣回忆。
文创方面,百草园也大有“加法”的文章可做。比如文创“人形何首乌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赤练蛇、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麻雀、“白颊的‘张飞鸟’”等等。特别是斑蝥,按照鲁迅“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描写,正是旧时我们合肥乡下孩子常玩的“放屁虫”,如果做成文创电子玩具,一摁脊梁便啪地喷出烟雾,孩子们一定喜欢。
要是让鲁迅自己来设计其故居旅游,一定会有更多奇思妙想吧。比如“三味书屋”边,他或许会设法弄来“荆川纸”和当年他影写一般描绣像用的老版《荡寇志》《西游记》来兜售,相信一定会卖得火。
做好加减法,绍兴鲁迅故居游当“越来越好”。
(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