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美国“政府效率部”领导人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条呼吁美国退出北约的帖子,并附上“我同意”。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震荡。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巨头之一,马斯克的言论不仅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北约存续价值的普遍质疑,更揭示了北约这一冷战遗产在当代国际格局中的深刻困境:内部矛盾加剧、战略目标失焦、地缘对抗激化。当时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疾呼“联盟团结”时,自那时北约的合法性危机与功能性瓦解已经到了难以遮掩的倒计时。
一、从“安全共同体”到“地缘政治毒瘤”,北约遭遇自我反噬
北约的诞生与存续,始终都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紧密绑定的。1949年,美国为遏制苏联扩张,联合西欧国家成立北约,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构建起制度化的军事同盟。冷战期间,北约通过核威慑、联合演习和经济捆绑,成功将西欧纳入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成为西方阵营对抗华约的“铁幕屏障”。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北约的存续逻辑已发生根本性动摇。
冷战结束初期,北约本可通过战略收缩或转型为区域性合作组织,但其选择了一条扩张主义道路。1999年至今,北约五次东扩,成员国从16国增至32国,地理边界向俄罗斯推进超1000公里,直接压缩俄战略缓冲空间。这种扩张并非基于防御需求,而是意识形态驱动的“民主俱乐部”扩张。正如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所言,北约东扩的本质是“巩固冷战胜利果实,将前苏联卫星国纳入西方轨道”。
讽刺的是,北约的扩张非但未能增强欧洲安全,反而制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2022年俄乌冲突,正是俄罗斯对北约地缘挤压的激烈反弹。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强调,北约东扩是“对俄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而西方却以“成员国自愿加入”为借口,全然忽视俄方合理安全关切。这种单边扩张逻辑,将北约从“集体防御工具”异化为“地缘政治毒瘤”,其合法性根基已被彻底侵蚀。
二、美国“优先主义”与欧洲“战略自主”的撕裂,加剧了北约内部矛盾
北约的存续危机不仅源于外部地缘对抗,更植根于内部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美国长期以“安全提供者”自居,承担北约约70%的军事开支(直接预算占15.9%),而欧洲盟友的军费长期低于GDP的2%。这种不对称的责任分担,到了特朗普2.0时代被彻底政治化。特朗普要求欧洲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并威胁“不付账单就退出北约”,将联盟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交易。
马斯克与参议员迈克·李的质疑,正是美国社会对北约成本收益比日益不满的缩影。迈克·李直言北约是“欧洲的好买卖,但对美国不公平”,认为美国资源被过度用于“保护富裕的欧洲”。这种“美国优先”逻辑在俄乌冲突中进一步激化:美国虽向乌克兰提供超800亿美元援助,但欧洲的军事贡献仅占其承诺的48%,且多数国家难以达到2%的军费目标。
面对美国的施压,欧洲正加速战略自主进程。德国候任总理默茨提出修改宪法豁免国防支出限制,欧盟计划放宽预算规则以增加军费,法国则推动“欧洲干预倡议”以摆脱对北约依赖。这种离心力在2025年伦敦峰会上已暴露无遗——高调支持乌克兰,呼吁“欧洲承担重任”,而这些却因美国暂停军援而陷入群龙无首的碎片状态,其内部已从“安全共同体”退化为“利益博弈场”,其凝聚力名存实亡。
三、从“全球干预”到“战略透支”,扩张野心大于实力而自食恶果
冷战后,北约试图通过功能泛化延续生存,却陷入更深层的战略透支。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开启了“人道干预”恶行先例;2011年利比亚行动,更暴露出欧洲的军力短板;2022年俄乌冲突,则彻底暴露了北约的“代理人战争”困境。尽管北约向乌克兰输送了大量武器,但它既无能阻止俄军攻势,亦无力调和美欧分歧,反而因过度介入,引发全球能源链的震荡。
更致命的是,北约的扩张已触发多极力量的联合反制。俄罗斯通过“混合战争”与核威慑强化反制能力;中国坚决反对北约亚太化,指出其“集团对抗逻辑”威胁地区稳定;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批评北约“奉行双重标准,践踏国际法”。当时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声称要“为印太安全负责”时,其言辞更像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苍白辩解。
四、从“僵尸联盟”到“多极重构”——北约解体的前夜
北约的终结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合力下的必然选择。当北约秘书长吕特极尽粉饰裂痕时,前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斯塔夫里迪斯已直言北约正经历“最后的日子”。这一判断基于三重不可逆的现实——
从“全球警察”到“印太棋手”——美国战略重心转移,霸权收缩在加速。特朗普政府正以“美国优先”为斧凿,将北约从霸权工具重塑为利益筹码。美国防部计划未来五年每年削减8%的国防预算,驻欧美军规模已缩减至冷战后的最低水平。这一战略收缩绝非财务考量,而是美国对全球权力格局的清醒认知——2024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威胁”,要求北约“重新定义角色以应对中国崛起”,但欧洲对此兴趣寥寥。更致命的是,共和党内部对北约的支持率已跌至48%,与民主党的75%形成鲜明对比。当特朗普威胁“退出北约只需国会批准”时,其真实意图是逼迫欧洲用真金白银购买美国的军事保护,将北约异化为“军火销售联盟”。数据显示,欧洲80%的国防投资流向美国军工复合体,仅2024年便为美国创造超120万个就业岗位。这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让北约彻底沦为美国霸权续命的输血泵。
从“安全附庸”到“防务主体”——欧洲开始深刻觉醒。面对美国的敲诈,欧洲正以破釜沉舟之势挣脱枷锁。德国候任总理默茨推动修宪突破国防开支限制,计划将军费占比从1.5%提升至3%;法国重启“欧洲干预倡议”,组建5000人快速反应部队;欧盟更通过“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推进军工一体化,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关键武器装备自主化。这些举措绝非纸面规划——2024年伦敦峰会上,欧洲因美国暂停对乌军援陷入“能力真空”,最终被迫承诺未来三年将共同防务预算提升至8000亿欧元,这一数额是北约现有欧洲军费总和的1.8倍。马克龙“北约脑死亡”的预言正在应验:当法国右翼势力公开承诺“胜选即退约”,当德国宪法法院为扩军开绿灯……欧洲开始用行动证明:一个没有美国主导的防务体系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从“单极霸权”到“新秩序竞合”——全球多极力量加速重构、不可逆转。北约的崩塌恰逢全球权力格局的质变节点。俄罗斯通过“混合战争”,一举在乌克兰战场上消耗了北约30%的常规战力;中国以“一带一路”策略,重塑了欧亚经济版图,且军费开支已达北约欧洲成员国的总和;新兴经济体更以“全球南方”之名结成非正式联盟,在联合国对西方提案的反对率从2010年的37%飙升至2024年的68%。日本首相石破茂提议建立“亚洲版欧安组织”,试图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后的权力真空;沙特与伊朗在北京斡旋下和解,标志着中东进入“去北约化”时代。当北约仍幻想通过“亚太化”延续霸权时,其扩张触角已被斩断——2023年维尔纽斯峰会上,法德联手否决北约在日本设联络处的计划,直言“北约的使命止于大西洋”。北约的“单极霸权工具”属性已与多极世界格格不入。历史早已宣判:一个靠制造敌人存活的军事集团,在多极化的世界里注定是多余的。
结语:历史不会等待迟暮者
北约的衰亡,标志着冷战思维与单极霸权的最终破产。从马斯克的质疑到欧洲的觉醒,从俄罗斯的反击到多极力量的崛起,国际社会正以集体行动宣告:一个依靠制造敌人维系存续的军事集团,注定被历史抛弃。北约的解体并非悲剧,而是全球秩序向公平与包容演进的历史性进程。正如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所言:“23年前,北约的轰炸让我们看清了其本质——它不是和平的盾牌,而是霸权的匕首”。而今,这把匕首已锈迹斑斑,握刀的手,也该松开了。
(作者:韩光军 系大公传媒集团总裁、资深媒体人;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