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美关系“回暖”的新闻多了起来,所设标题也是意有所指。其实“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1]人头脑清醒的时候多是从殡仪馆送殡回来的路上:刚为苏联送完葬从“殡仪馆”出来的这一代俄国人,在短期(10-20年)内不会再次被骗进殡仪馆,除非——尽管可能性很小——再来一个戈尔巴乔夫那样的傻子和叶利钦那样的疯子。由于中国政策成熟,我们避免了苏联那种毁家亡国的痛苦经历,这反倒使我们许多同志容易要么惊慌失措,要么轻信魔鬼的信誓旦旦。
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特朗普这样不断自降底线地向俄罗斯让利,其心理预期的回报一定是巨大且在俄罗斯人那里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如是,这届或下届美国外交对俄罗斯反弹也将是很猛的,反之亦然:1959年赫鲁晓夫放弃中国与艾森豪威尔热烈熊抱,不久(1962年)就出现美苏以核弹相互威胁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顾卡特的让步,发起的差点将美国赶出印度洋的咄咄攻势;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受到美国的欺骗后,美国就受到由叶利钦推举出的普京总统的猛烈反弹,假设即使特朗普让步到当年卡特总统的尺度,谅必也得不到刚给苏联送葬归来的普京总统及这代俄罗斯人的信任。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在杭州与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讨论时局问题时谈到赫鲁晓夫说:“这个人一直没有个章程,像游离层一样,他是十二变,跟他相处,怎么个处法呀?这个人,艾森豪威尔形容过,说他是一个钟头之内瞬息万变的。赫鲁晓夫何必那么蠢,把美国人捧得那么上天,也不想想下一着棋。从戴维营回来,那么吹,他不想想,美国人可能变嘛。”[2] 上台不久就热衷于修建“墨西哥墙”的特朗普很象当年上台不久就修建“柏林墙”的赫鲁晓夫。用艾森豪威尔的话形容特朗普:“他是一个钟头之内瞬息万变的。”历史面前无大事,新闻群里是非多。多读世界史,就不会说风就是雨——俄乌冲突初许多“网络战略评论家”就是这样,更不会犯孙吴因贪荆州小利而先失国本的错误——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的机会主义和戈尔巴乔夫的风头主义的外交错误与孙吴亡国路径出如一辙。基辛格看出了这苏联这几位政治人物的联系,他说:他(赫鲁晓夫)在启动改革过程这方面,可谓是戈尔巴乔夫的祖师;改革的影响他并不了解,改革的方向却叫他追悔莫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共产主义覆亡始于赫鲁晓夫。[3]
“美国的国际地位似乎沦落到无以复加的最低点之时,共产主义却开始解体。”
“从来没有一个世界强权未经交战失利,就如此迅速、彻底四分五裂。”[4]

国运历来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肯定基辛格说的苏联悲剧不会在今天的美国出现转世(灵童)呢?目前对内已得罪华尔街、对外又得罪了欧洲的特朗普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美国再次回到雅尔塔体系,即美国不仅与俄罗斯还要与中国切实恢复战略信任关系并再次形成中俄美三国战略合作。二战中罗斯福总统就是通过雅尔塔体系中的中俄美战略合作推倒了有利于欧洲的凡尔赛体系并由此使美国走向辉煌的;里根总统无知地推翻了这种合作,打倒了苏联,美国由此衰落。要知道,目前要取代美国霸主地位的不是俄罗斯和中国,而是黄雀在后的欧洲。关于此,我在150万字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一书中已有论述。
[1]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1960年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99~400页。[3][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1页。[4][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06页。
【关于俄欧、俄美、俄中关系,可读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战略》(上、中卷),收录于《张文木战略文集》第5、6卷。单行本已经断版。最近我在头条和公众号连载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