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读书无用论”再度沉渣泛起 - 昆仑策
-
胡懋仁|“读书无用论”再度沉渣泛起
2025-02-16
在网上看到浙江的一些网络正在谈论所谓“读书无用”论再度浮起的现象。用网络上的话说这个“读书无用论”是重出江湖。这里的读书,不是泛指阅读,而主要是指进入学校学习、受教育。其实此前就有媒体关注过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地方和人群中重新出现的问题,比如有青年信奉“读书不如混社会”。从一些表象看,掌握知识和走向成功的确很难完全画上等号,教育内卷、学历贬值等现实问题,也影响了一部分人对受教育的看法。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心态来对待读书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应该是在那个所谓特殊的年代。大学停止招生考试了。上大学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中小学的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就是不用上文化课。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扮演中学老师的那个课堂就是那个年代,所谓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样子。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开始人们还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映。但是,当时在那些幸运地走进大学的人们来说,那是一个极好的学习的机会。至于是不是能够改变命运,当时大多数的人们似乎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到了后来,有的人们开始看明白了,上大学是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极好的契机。“读书无用论”在这个时期就被扔到地沟里去了。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在说明读书有用,而是在说学历有用、文凭有用。读书只是获得学历和文凭的敲门砖。如果有人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依然坚持读书。这本来再正常不过。可是在有些人看来,你没上大学,再努力读书又有什么用? 因为这样的读书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你仍然只是一个穷酸或者屌丝的命运。现在由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一定能改变自己那个奢望能够改变命运的结果。于是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又再度冒头。还有的人读了博士,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工作上又可能不太满意,而且在收入上,也似乎没有达到所期待的需求。或许在他们原来的设想中,读了博士就应该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如果读了博士却没能拿到高薪,这个博士读不读有什么要紧? 这应该也是新一种“读书无用”论的一个翻版吧?现在的社会,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有的人认真读了书,学习成绩也不错,却没有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有的人,在读书时未必有过什么努力,但他因为有些关系,有所谓熟人甚至就是家长、亲友的提携,轻轻松松就找到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那些学习努力的人就开始心理不平衡了。在他们心目中,读书再多再努力也不如有关系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在他们的头脑里,滋生出“读书无用”的想法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看来,所谓读书,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只是在阅读书籍、书刊,或者文字资料,就是读书的狭义的界定。而那些上学、求取文凭、学历、学位,应该算做广义的读书。狭义的读书与功名利禄无关。这样的读书有用没用,各人自有自己的定论。大概很少有人会认为,这种狭义的读书会让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理想的收入,或者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之类。至于能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那也要看个人的经历与机遇了。而在所谓广义的读书概念中,那一定就应该与功名利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书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就等于认为读书没有功利性。没有功利性的读书,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具有任何魅力和吸引力。
如果认为读书就是求功名,估计很多人都会失望。因为狭义的读书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就是广义的读书同样也不必然具备这样的功能。如果有人因为具有了较高的学历,获得了较高的学位,只是在证明他有过这样一段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其他什么也证明不了。有了学历,拿到了学位,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会有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在前面等着你。你自己有没有真正的能力,有没有创造成果的本事,学历和学位都无法给出证明。人的职业生涯,人的收入水平,主要还是要看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读书或许可能帮助你掌握这样的能力,获取相关的本事,但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必然性的结果。有人因为自己个人不具有所谓社会上的硬关系,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影响自己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入,就认为读书无用。这里恐怕还是存在着更多的误解。在今天的社会,关系这种东西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用,但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只有关系,而无能力,这样的关系能维系多久,能让你受益多久,本身就完全不确定。如果你没有关系,但你的本事很硬,能拿得出手。你就是没有关系,别人同样会对你高看一眼。这也就是今天有人走进了一种误区,认为关系才是决定性的,个体的努力并不重要的一个原因。说这话的人,要么他自身的努力还没有做到位,要么他还没打算付出自己的全力去实施个人的努力奋斗。把个人不走运的遭遇归结为所谓倒霉和不幸上。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种想法很没有出息。如果一个人还没有付出努力,还没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奋斗当中,而这个人却只会怨天尤人,只知道埋怨社会的不公,那么像这样的人真的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对人生来说,狭义的读书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在年龄已经很大的情况下,那种求功名的广义上的读书,人们已经不太可能再经历一次了。但是,所谓狭义的读书仍然能让我们的人生继续受益。在我认识的朋友中,他们大多数都已经走进人生的晚年,但是他们中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坚持读书。有位朋友,原来是研究文科的,但是他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就去图书馆借到有关专业书籍来读。其中很多专业术语不太好懂,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阅读,依然坚持读下去,太艰涩的术语,如果看不懂就先放过去,先往后读。等读到一定阶段,再来看那些艰深的术语,就会发现那些术语也不是不能理解。有人问他,你都这岁数了,还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他的回答是,反正我还有点空闲时间,这些书过去没有读过,我就想试试我自己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读懂它。现在我可能懂得不多,将来也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我在学习,我在丰富自己,我在这个年龄上让我自己仍然能够有所成长。这就够了。读书不是生活的目的,读书就是生活本身,或者说,读书就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难道我们还想要得到更多的奢侈之类的东西吗? 那是不是太贪心、太不知足,也太不自量力了?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