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在2024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2025年新年致辞:《前行路上,你我皆星辰》。从这篇新年致辞中可以看出,面对行业旧范式与新范式更替、产业旧结构被新力量重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变化,又如何应对变化。读懂华为管理小故事背后的底层逻辑,华为用自身的实践,给中国企业在前进的征程中发出引路之光,在变局中看到希望,以平凡塑造不凡。
1. 拥抱:从认识创新到应用创新
智能化的浪潮正呼啸而来,行业旧范式与新范式更替、产业旧格局被新力量重塑,蜕变中孕育着希望。
人工智能的潮水正在涌入各行各业的生产系统,成为工人师傅们的得力助手。在重庆的一家制造企业也开始使用AI来重新规划物流方案,在百亿级组合中求解“车、单、货、线”的最优匹配方案,使得配车计划准时率提升51%,装车时长下降41%,发运足车率提升9.6%,人员效率提升50%。
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的同时,低碳化技术正在点亮沙漠山野。
处于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行业范式和产业格局都在发生变化与重塑,我们该怎么办?内心充满焦虑还是积极拥抱变化?其实要从认识创新说起。
《毛泽东年谱》(1960年1月5日),在读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三章后,毛泽东说: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拿过去来说,没有文字,人们就没有对文具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人们对文具的需要也随着创造出来了。拿现在来说,因为发明了电视机,所以人们对于它的需要也随着提出来了。
毛泽东主席很早就新技术与新需要的关系做了阐述,即技术在不断发展,基于新技术的需要就会不断被创造出来。当我们认识到技术与需要的关系和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就会积极拥抱新技术,进而从事应用创新的工作,而不是迟疑、彷徨、焦虑、错失时机。
基于新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应用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
正如原文所说,深入客户场景,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难题,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应用创新的落脚点在哪里?又如何呈现应用创新的价值呢?
正如原文所说,用AI来重新规划物流方案,使得配车计划准时率提升51%,装车时长下降41%,发运足车率提升9.6%,人员效率提升50%。
不管我们从事的是哪个行业或哪个产业,在新技术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拥抱变化,学会新的“游泳术”,保证自己不沉没的同时,基于客户场景进行应用创新,到达成功的彼岸。
2. 信念:从微弱渔火到璀璨星河
过去六年来,我们经历了无数黑暗、迷茫、挫败的时刻,更见证了拼搏、读懂了信念、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奇迹。我们很幸运,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路人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让我们相信,再孤寂、再微弱的渔火,连在一起,也能化作满天星光,汇成璀璨星河。
平凡的我们聚在了一起,竭尽努力去成就一点点不平凡。你种好豆子,我发好豆芽,他磨好豆腐,拼在一起就是一幅美好画卷。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乘法。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在一个组织中,人基于优势而需要分工,组织基于困难而需要团结。当一个群体经历了无数黑暗、挫败,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奇迹,就会读懂信念。当一个群体有了信念的力量,就会形成思想同心圆,进而同路人越来越多,于是,再微弱的渔火,也会化作璀璨星河。
《毛泽东选集》中《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一文讲:游击区能够和必须进行军民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求一切解放区党政军工作人员,特别是游击区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完全认识这一点,认知这个“能够”和“必须”,事情就可以普遍地办起来。
曾经,孟晚舟女士从加拿大回国,在深圳机场发表感言:“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又曾经,华为公司面临美国的极限打压,正如前文所说,“过去六年来,我们经历了无数黑暗、迷茫、挫败的时刻,更见证了拼搏、读懂了信念、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奇迹。”这些,让华为人从思想上完全认识到“必须”和“能够”,诸如操作系统、数据库、ERP、芯片等多个基础技术领域反而可以普遍地办起来,过往很多领域都认为中国不行的,现在却成绩斐然。
《毛泽东年谱》(1960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说:高速度发展你不信?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统治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资产阶级能够实现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实现大跃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二十三年的历史(到一九七二年)不能超过他们呢?现在我们没有东西,有些人不相信是有理由的。要人家糊里糊涂相信我们,这是不能设想的。经过若干年,我们真正有了东西,而且经过多次反复,他们才会相信我们。
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懂信念,一个组织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证明的过程。发自内心的相信是有理由的,那就是在困难面前,努力拼搏,看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事实。
同路人源自于思想同心圆,思想同心圆源自于相同的信念。这就是平凡的个体拼在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逻辑,基于群体效应的个体,基于竭尽努力工作的个体的群体,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正如文中所说:“你种好豆子,我发好豆芽,他磨好豆腐,拼在一起就是一幅美好画卷。”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乘法。”
信念,那一抹中国红,让平凡的个体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
3. 追光:从突破思想到突破极限
华为十多个实验室与伙伴们的工程师组成“大杂烩”团队,面对天成AI集群系统和单芯片性能的严峻工程挑战,他们创造性应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系统补单点等思想,在散热、供电、高速、高密及大芯片在板可靠性等工程领域突破极限。以散热为例,工程师们总结出影响散热的几十个因素,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热流模型进行参数寻优,通过上百次高通量迭代试验,最终研制出低热阻、高耐压的散热冷板,支撑了系统竞争力的整体领先。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追光者”为我们更准确还原真实世界的色彩,而这家原来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也逐步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在新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在创新的过程中就要摆脱过往工作习惯所造成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要不断突破原有的边界,有时还要突破极限。工作中时常遇到“既要,又要,还要”的困难,这就是矛盾,要想解决这些困难,有时要突破原有经验甚至是理论的框架,然而很多时候,由于迷信经典而错失创新的时机和条件。
《毛泽东年谱》(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作第四次讲话: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一有迷信就把我们脑子镇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不要怕教授,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行,不要自惭形秽。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新教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就看出一种新东西,即抓住向老古董作战,而有学问的老古董总是反对他们的。学问是抓来的,看你方向对不对,去不去抓。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
因此,我们应尊重理论,但不要迷信理论,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跳出圈子想问题。比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解决中国企业中的问题时,大家会习惯性地使用基于西方文化的西方管理学,却不会跳出圈子想问题,为何不去在中国的方法论中寻找答案呢。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追光者”这个例子,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为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敢不敢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甚至作为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不可以成为追光者?答案是肯定的,是可以的,而且还是可以成功的。
4. 探索:从一间茶思屋到联接全世界
一间茶思屋,联接全世界,为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开辟一块科技百花园。
西安交通大学的李老师也多次参与难题揭榜,个人共获得4个火花奖,还带动团队获得2个奖,他表示:“华为的难题,给我提供了科研上的灵感,让我可以将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特定方向上。”
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都会碰到很多难点、堵点,还会梳理出研发工作中的难点事项清单,就是迟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以至于“年年说问题,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8年6月12日)中《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批语》一文讲:“研究马克思主义也要用这两位青年的方法,就是为解决迫切问题而去跑图书馆。”该文注释中讲,《消灭“沙门氏菌”的马国荣》,介绍了只上过两年大学的天津仁立食品厂青年技术员马国荣,针对蛋制品中的“沙门氏菌”问题,从学习入手,利用空闲时间跑书店、图书馆,找有关细菌、微生物和医学方面的书籍阅读,并结合实际开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和三百二十二次试验,创造出了“真空充氮处理法”,消灭蛋品中的“沙门氏菌”,解决了国际市场上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孙守刚制成质量超过英国的“矽胶”》,介绍了天津市供电局修理试验所二十一岁的化验工孙守刚不畏困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跑图书馆、查技术资料,经过多次试验,制成质量超过英国和日本的优质“矽胶”的事迹。
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跑图书馆查资料是一种方式,“一间茶思屋,联接全世界”也是一种方式,现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过往条件简陋时可以解决世界级难题,现在就更毋庸置疑了。
碰到难题,从辩证的角度看,何尝不是一种产生创意灵感的火花,正如上文所说,“华为的难题,给我提供了科研上的灵感,让我可以将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特定方向上。”所以说,难题是成功的向导。我们应该克服畏难怯战的心理,不惧难、不畏难,勇于探索,用专注成就专业,用专业守护价值。
5. 钻研:从一个小白到顶级专家
2001年,汪宏慧从河南老家出发,坐了整整4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来到新疆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华为成为一名网络保障工程师。从美丽的小城奎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北疆的雪山,南疆的胡杨林,高温酷热的夏季,天寒地冻的冬季,他用脚步和青春丈量了新疆大地。艰苦的条件没有击退汪宏慧,凭借着一腔热血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钻劲,他翻阅并记录了几乎所有的产品配置手册,复盘各种交付中的技术难题,学习各种维护案例……汪宏慧努力完成个人的洗礼,从“客户帮”到“帮客户”,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为了备受尊重的顶级专家,二十多年新疆从2G、3G、4G、到5G的建设历程,见证了他的青春与努力。
“谁拥抱人才,谁就拥抱了未来。”企业中人才的成长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双向奔赴。企业应该为个人赋能,个人需要自我提升,在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汇,即“手册”和“复盘”,也是两个重要的工作方法。
《手册》,如文中所说,《产品配置手册》,这是组织经验萃取后的成果,既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又可实现经验在组织内进行复制,同时也是新手快速上手的秘密武器。
《毛泽东年谱》(1934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发毛泽东写的《游击战争》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全书约三万字,共三章。第一章《概论》,论述了游击队的任务、组织以及游击队发展成为红军。第二章《游击战术》,论述游击队战斗动作的要则、袭击驻止和行动的敌人、破坏敌人的后方、对付敌人的“围剿”和追击、关于行军宿营给养卫生等事项。第三章《游击队的政治工作》,论述游击队政治工作的目的、游击队对自己部队的政治工作、游击队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游击队破坏敌人部队的工作。
近乎100年前(实际上是91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上述工作方法,就是用《手册》这个管理工具,为当时红军中的各级指战员赋能,以弱胜强、战无不胜。《游击战争》小册子,用现代企业管理术语说,就是《操作标准手册》,然而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很多企业尚未用好这一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
复盘,正如上文所说,“复盘各种交付中的技术难题”,是个人基于内在驱动力进行经验总结的一种工作方法。
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一行时,突然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结经验,是毛泽东主席自井冈山时期就一直在用的方法。
钻研以实现自我超越,需要工具和方法。《手册》和复盘这些中国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工具和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希望大家举一反三,在职业生涯发展之路上,“只要肯登攀,谈笑凯歌还。”
6. 闪耀:从成绩和荣耀到支持和奉献
感动的故事历久弥新,感人的力量经久不息。我们特别想跟每一位家属说,我们所取得的任何成绩与荣誉,都离不开你们的默默支持和奉献,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组织需要勇攀高峰,一个组织取得显著的成绩和荣耀,都不会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组织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取得任何的成绩和荣耀,都离不开员工家属的支持和奉献。
想起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感人故事,部队急需过江,为了让军人过河,妇女们纷纷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搭起一座人工浮桥。这也诠释了成绩与荣誉的背后,是默默地支持和奉献。
《毛泽东年谱》(1957年12月17日),毛泽东主持华东五省一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在听取发言时插话。插话的内容有:业务和政治结合。搞业务的同志,钻业务多,不讲政治。业务不能无政治。任何业务都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现在业务部门不大注意政治。业务无政治(观点、立场、相互关系等)不行。
企业重视业务的突破,也应讲政治,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就是处理好员工和员工家属的关系,表面上看是员工的忘我奋斗,其实也有员工家属默默承担了生活上的所有。
《毛泽东选集》中《论联合政府》一文讲,在解放区,一方面,军队应实行拥政爱民的工作,另一方面,民主政府应领导人民实行拥军优抗的工作,更大地改善军民关系。
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带有仪式感地组织“拥政爱民、拥军优抗”活动,使得企业、员工和员工家属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闪耀的不仅有成绩与荣誉,还有默默地支持和付出。既钻业务,又讲政治,有力量的组织必然有感人的故事和感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时间的指针,指向了2025,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新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不能焦虑、踌躇,用本文几个关键词,即拥抱、信念、追光、探索、钻研、闪耀,和大家互相鼓舞,前行路上,既可高声语,又可摘星辰。
文/程毫,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的创见者、传播者,中国式组织发展理论的开创者、倡导者,北大、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特邀专题老师;来源:程毫思考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