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旸:美国金融化的前车之鉴 - 昆仑策
-
李子旸:美国金融化的前车之鉴
2024-12-27
【《金融化与不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
这几年,我个人重要的一个新知,是认识到“金融化”的危害。以前,认为金融化是好事,是经济升级、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后来,目睹国内国外金融贼们的种种骚操作及其恶果,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在这方面,美国的现实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美国成了反面教材。事实上,金融化是美国最近几十年来种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2008年金融危机,是金融化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大爆发。而且,实际情况比金融危机显示出来的,要更复杂更严重。不过,虽然有了这种认识,但对金融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美国是如何造成种种社会问题,了解得还很不够、很表面。人大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书《金融化与不平等》,对美国的金融化,做出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这书来得太及时太解渴了!《金融化与不平等》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可能正是因为他的专业是社会学,而不是经济学,所以避免了经济学者对金融的偏爱和盲区,认识到金融化的巨大弊端。《金融化与不平等》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一、什么是金融化?二、美国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化?三、金融化对美国造成了什么危害?金融是经济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金融的起源很古老。但是,金融化并不古老。金融化是个现代现象,古代可没有。融,是融通、流通的意思。金融,就是让钱流动起来,流向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金融部门的任务,或者说初心,就是指挥这种流动,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就好像,交通警察在路口指挥交通,目的在于让路上的通行效率尽可能高。交通警察很重要,但交通警察再重要,也是交通系统的辅助角色、次要角色。最重要的永远是交通本身,是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如果交通警察来个“大翻身”,成了交通系统的主要角色。行人、车辆都要为交通警察服务。那像话吗?我们将金融化界定为金融的社会角色广泛逆转,从支持性质的次要经济活动变成驾驭经济的主要动力。金融的角色从经济的仆人变成经济的主人。第一,金融业支配了资源分配,成为经济的主人。1980年以前,金融业盈利占美国所有企业盈利的比例是15%左右。此后,随着金融化的展开,金融业的利润持续增加,到2002年,这个占比上升到37%左右,翻了一番还多。与此同时,金融业人员的薪酬收入也大涨,平均比其他行业多赚70%。第二,非金融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正常情况下,各行各业有自己的专业和职能,但随着金融化的展开,金融就像“黑洞”一样,把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吸了进来。直接说就是,不管企业的本业是什么,大家都争着“放高利贷”。通用电气(GE)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搞金融。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搞金融,传统的老企业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也搞金融。一向财大气粗的能源公司也大搞金融。著名的安然公司倒闭案,就是因为安然深度介入金融,不再满足于生产和销售能源,而是大力经营能源商品的各种衍生合约。10年之内,收入从135亿美元猛增至1010亿美元。可实际上,这所谓的高利润,不过是饮鸩止渴、寅吃卯粮的金融把戏。把戏破灭之时,安然这个巨型企业轰然倒地,成了一片废墟。废墟至少掩埋了投资人700亿美元的资金。第三,美国家庭也越来越深地介入金融,也就是借越来越多的债。在金融机构竭力的推销和鼓吹之下,众多美国家庭想借助金融产品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升值”。人人都在理财,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结果是,1980年以前,美国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所得的百分比是65%;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高达132%;也就是说,大量美国家庭事实上都处于“资不抵债”的脆弱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之所以特别大,社会普遍负债,是重要的原因。1970年代初,由于越战和西欧日本等国家经济复兴等因素的影响,相比其他国家,美国在工业生产上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1971年,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后的首次贸易赤字。贸易赤字意味着,进来的钱越来越少,出去的钱越来越多。要想扭转这个趋势,美国就要努力发展生产,争取多出口。但美国找到了一个“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把美元和石油绑在一起。他们以提供军事保护为交换,说服沙特等产油国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石油贸易。西欧日本等主要工业国都要大量进口石油,美元和石油绑定,这些国家就需要大量美元。战后确立的“黄金美元”,到此时,变成了“石油美元”。这样一来,贸易逆差造成的美元大量外流,就不是问题了。实际上,从这时开始,美元成了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美元如此重要,经营美元的金融业,也就跟着重要起来,甚至成了“战略产业”。为了保护和促进金融这个“战略行业”,1980年代初开始,美国政府解除了很多金融管制。很多过去完全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现在都成了“金融创新”,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这就是美国出现金融化的原因。金融业解除了管制,就成了炼金术,赚钱非常容易,暴利之暴,其他行业难以企及。受此暴利吸引,就出现了上述三个现象:金融业本身急剧膨胀;其他行业想方设法参与金融;普通人也积极参与金融,不惜为此欠一屁股账。
美国的金融化和“脱实向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为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不得不从出口商品转为出口美元,实行金融化,美元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品。既然美元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品,那么工业生产也就不重要了。大量工业企业或者转往海外,或者干脆不干了。大家都去“放高利贷”,干那个,挣钱多。社会整体金融化。果然,从1980年代开始,金融化和“脱实向虚”几乎同时进行。有一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偷袭很成功,但山本五十六却悲观地说,日本此举是“唤醒了沉睡的巨人”。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这种能力之巨大,日本累死也追不上。以造船业来说,当时美国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倍。美日海上开战,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几十年的“脱实向虚”,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萎缩。到现在,美国民用造船业几乎消失,只剩下不多的军用造船厂。当年,美国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倍。现在,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对,你没看错,200倍。美国“脱实向虚”程度之深,可见一斑。“脱实向虚”以后,金融业等虚拟产业膨胀,制造业等实体产业萎缩。劳动在获取收入上越来越不重要。能借到钱,或者说能得到信贷资源,才重要。可是别忘了,金融自古以来就是嫌贫爱富。你越有钱,银行越愿意借钱给你。你越没钱,银行越懒得搭理你。因此,国家整体金融化,势必造成普通劳动者的状况持续恶化。同时,上层权贵通过金融杠杆,挣钱越来越容易。金融化越深入,他们的财富膨胀越容易。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就这样迅速加深。有人认为,不平等是好事,可以激发落后者奋进。他们还认为,穷人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他们懒惰、不上进。了解美国金融化的危害之后,就知道,是金融化,而不是懒惰不上进,才应为大量普通人的生活恶化负责。在一个劳动越来越不重要的社会里,劳动者受损,是必然的。“脱实向虚”之下,社会流失了大量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工人不再有工厂。穷人就算再怎么勤奋,也只能在低端服务业中勉强维生。全面金融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国家把很多社会福利保障任务,都交给金融业。医疗保险、助学贷款、退休金保险等等“金融产品”,取代了大部分国家福利体系。遇到困难,去借钱吧。看上去,这好像没什么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这个问题就是:人们参与国家福利体系,得到的是国家兜底的集体保障。而在金融化的保险和贷款中,人们将要面对的,是永远有风险和波动的市场形势。对于国家兜底的集体保障来说,即使经济有波动,市场有风险,但国家的兜底能化解大部分风险。最差的情况下,政治介入也能避免大的危机。种种金融化的保险和贷款,实际上是让个人孤立地面对市场风险。一旦发生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孤立的个人完全无力应对。安然公司破产,数万名员工不但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还损失了总共1.5万亿美元的退休储蓄。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损失了所有退休储蓄。在市场风险面前,孤立的个体非常脆弱。更深一层看则是,金融化从深处破坏了美国的社会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社会团结和人与人直接的信任,不是靠空口许诺,而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比如国家兜底的福利保障、众多稳定的企业和就业岗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则来自广泛的生产协作和利益共享。金融化为了追求暴利,悍然破坏和毁灭了很多重要的社会结构,打断了大量人与人的协作链条。这样做,实际上是以抛弃大部分社会成员为代价,让极少数人暴富。金融化不仅仅是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它实际上是社会的一场大改组、大分化。这种改组和分化,严重破坏了社会结构的稳定,给社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从这个角度来说,那极少数暴富的人,实际上是坐在了自己打造的火山口上。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受益者。美国金融化的前车之鉴,我国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不可不高度警惕。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