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丰碑 ——记“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 昆仑策
-
尘封的丰碑 ——记“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2024-12-25
王大化和李波演唱《兄妹开荒》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始建于1904年,是黑龙江省建立最早的公园,因当时利用城西南部仓库基址,故称仓西公园,俗称西花园。1917年索引唐代诗人李白“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之句,改名为龙沙公园。这个百年老园占地64公顷,水域面积20公顷,是当时东北最大的公园。
在公园深处,劳动湖畔高坡,松柏环绕,绿茵覆盖,矗立着一块高大的花岗岩墓碑,正面刻有1947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题字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之墓”。背面是当年齐齐哈尔市市委书记朱光写的墓志。1946年,人民艺术家王大化长眠于此。仰望着巍巍耸立的高大墓碑(碑高4.01米),不仅忆起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尘封的,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投身革命
王大化,山东潍坊市人,生于1919年。父亲王象五,是知识分子,为潍邑教育界名宿,曾协助潍邑闻人杜紫庭创办潍县第一公学。1924年王象五去青岛四方铁路小学任教,王大化随同其母寄居青岛。1928年王象五来济南,在山东省教育厅供职,王大化又奉其母迁居济南。王大化的哥哥王大彤是“一二·九”运动的骨干,也是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的共产党员。
王大化少年时代,在济南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济南育英中学。他在中、小学时代,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在绘图、音乐等方面,很早就显露出天才的萌芽。1935年秋,他转学到北平李大钊同志创办的艺文中学读书。王大化和哥哥王大彤(这时在北平上大学),积极地参加了伟大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并在运动的实践中接受了党的教育,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于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他努力运用漫画和木刻的武器,来反映澎湃高涨的抗日怒潮。1936年7月,因为在展览会上展出郭清的木刻《抬棺游行》,被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通缉,于是他离开北平南下,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跟戏剧家曹禺、马彦祥等人学习戏剧。王大化在南京戏剧学校读书期间,由于对绘画、木刻有兴趣,因而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舞台设计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戏剧学校迁到重庆。不久,因反对CC派特务头子张道藩把持学校,于是毅然离开戏剧学校,参加了由戏剧家洪深领导的演剧队,先后到武汉、重庆、成都等地作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在这期间,他去成都参加了左翼剧联领导下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并负责“全国木刻协会成都分会”的工作。抗战初期,他编写反映抗战的脚本,与刘岘共同出过《抗战版画》的刊物,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
奋战国统区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王大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校、工厂的歌咏活动,自编广场剧在街头演出,以唤起民众,支援抗日。国立戏剧学校进步学生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国民党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委、内政部常务次长张道藩下令,要求学校严禁外出举行抗日宣传活动,并派人暗中监视王大化等“活跃分子”。1937年底,王大化愤然离校,先是留在长沙做群众工作,后参加了戏剧家洪深领导的救亡演剧队二队。在这里,王大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一边参加各种抗日演出活动,一边利用演出做掩护,进行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1938年春末,王大化到了重庆,加入重庆抗敌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剧目。1938年7月,作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的王大化,被派往成都组建成都分会。这时,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到达成都,与由上海影人剧团改组的成都剧社合并。王大化加入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负责舞台布景和美工设计。赵丹、金山、白杨、吴茵、谢添等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大腕云集,虚心好学的王大化,从这些明星身上学到了不少戏剧知识和表演技巧。两个月后,王大化在中共化龙桥区委的安排下,来到重庆,任重庆中心区委书记。以复旦中学音乐教师为掩护,领导复旦中学党的活动。脚穿草鞋,身着苏式哥萨克衫、工人裤,活力四射、质朴潇洒、才艺俱佳的王大化,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除了上音乐课,他还带领学生剧社的学生排练节目,王大化兼导演、舞台美术设计于一身。在复旦中学期间,王大化白天上课,晚上悄悄到附近工厂教工人学文化,教唱进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9年秋,他被国民党重庆当局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王大化于年底到达延安。
恋情波折
与恋人约定婚期,不料重庆一别竟成永诀。1938年初夏的一天,王大化路遇昔日好友贾如真。他俩是两年前在南京报考国立戏剧学校时认识的。当时,国立戏剧学校进行第二届招生,王大化经该校第一届学生凌子风介绍前去考试。贾如真也参加了这次招考,但因年龄偏小,未被录取。贾如真家离学校很近,课余时间,王大化、凌子风经常到她家附近空地散步聊天,三个年轻人渐渐结成了好朋友。
贾如真到重庆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王大化介绍她到了自己工作的重庆抗敌剧团。在剧团期间,王大化指导贾如真提高表演水平,帮助她学习文化,两个年轻人的心渐渐贴在了一起,剧团的同事玩笑地称贾如真为“剧校的媳妇”。1939年9月,王大化同贾如真拍了结婚照,分别寄给双方的父母。他们原计划10月在《新华日报》上登报宣布订婚,但此时党组织正设法安排王大化去延安,两人商量,为了事业和工作,婚事暂且拖后。11月,王大化离开重庆,12月到达延安。临行前,王大化托付《新华日报》重庆总社的好友姚黎民帮助照顾贾如真。
王大化到延安后,两人联系成了问题。国民党当局“查禁”极严,只有亲人间才允许通信。王大化设法捎信给贾如真,嘱咐她一定要于1940年元旦在《新华日报》上把订婚启事登出来,以便于通信。
贾如真找到姚黎民,在这天的《新华日报》上如约刊登了启事。之后两人多次通信,期待相聚的时刻。遗憾的是,王大化不能回到重庆,贾如真也没去成延安。1941年底,贾如真致信王大化,提出解除婚约,王大化只好同意。此后,王大化与任颖结合。王大化牺牲37年后,1983年贾如真赴京与任颖相见,以姐妹相称。临别时,任颖赠言贾如真:“把怀念、回忆放在心里,坚强地活下去。”
执导《白毛女》
王大化1939年入延安,先进马列学院学习,后调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朗诵教员兼实验剧团演员。他创作了《列宁像》,《鲁迅像》,《二万五千里长征》等木刻作品。1940年,21岁的王大化与马列学院的同学一起排演了苏联著名话剧《马门教授》,王大化扮演年迈的科学家马门洛克教授,演出十分成功,周恩来风趣地称他“咱们的马门教授”。1942年5月,王大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到了春节,他与李波合演的秧歌剧《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城。在延安,王大化的名字家喻户晓,因此陕北出现了“王大化牌香烟”、“王大化牌肥皂”,厂家借用王大化的知名度作品牌。
1944年,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传到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感到改造一下这一题材,编成歌剧,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于是,1945年1月,在院长周扬的主持下,王大化、张庚、贺敬之、丁毅等艺术家一起讨论歌剧的人物设计和场次安排,剧本的写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谱曲是马可等人,导演由王大化担任。
贺敬之曾回忆说:“这部新歌剧的表演构思主要出自王大化”。王大化在导演《白毛女》时,不拘泥于剧本的限定,多次改动,提高演出效果。例如,剧中扎红头绳的情节,剧本原意是杨白劳买了红头绳给喜儿,喜儿自己扎,王大化改成“我给我喜儿扎起来”,这一改,更加突出了父女的喜悦、亲情,艺术效果更佳。他在排演过程中,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加以改进。《白毛女》第一场演出后,晋察冀公安总局李局长还没看完,听说剧中黄世仁没被枪毙,便跑到后台和王大化说:“戏是好戏,黄世仁不枪毙不行。这很容易,我给你写个枪毙的布告。”王大化觉得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见。但也有人全面否定这个戏,贴大字报批判《白毛女》,列了三条罪状:一是抗日时期要团结地主,把地主演得那么坏破坏了统一战线;二是艺术上情节、地点、时间三不统一;三是猎奇。当时,党的“七大”召开在即,能否演出该戏,还是个问号。贺敬之十分着急,他对王大化说:“马上就要给‘七大’演出了,怎么办?”王大化十分镇定的说:“别着急,咱们商量商量再说。”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由张庚向中央请示,中央派人来组织编导演人员会议,周扬要大家鼓起勇气讨论。王大化表态说:“有问题不要紧,再改。”1945年5月初,修改后的《白毛女》在中央党校会堂为全体“七大”代表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前去观看,会堂内挤得满满的,连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都被挤在门口站着看,演出获得成功。王大化为开创我国的新歌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演秧歌剧
王大化参加了1942年延安的整风运动,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理解深刻,行动积极。他深入到群众中去,努力向群众学习,和鲁艺戏剧系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对秧歌剧的改造。他放下名演员的架子,走上街头、广场,演出《拥军花鼓》、《张丕谟锄奸》、《二流子变英雄》、《赵富贵自新》、《兄妹开荒》、《周子山》等秧歌剧。《兄妹开荒》是王大化参加编剧和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剧,这出戏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艾克斯在《崭新时代,崭新的文艺》一文中,叙述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艺活动的盛况时说:“鲁艺秧歌队百余人今起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处表演。领头工农形象,手持斧头镰刀。新节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开荒》,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时、陈云同志看后,认为很好。毛主席连连点头,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你们觉得怎样?’朱总司令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当时延安的老百姓,一面跟着秧歌队跑,一面高声邀约着说:“去看王大化!”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一时之间,《兄妹开荒》不仅风行于各解放区,就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也得到热烈的赞扬。王大化曾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他演《兄妹开荒》的创作经过,原原本本介绍了他怎样向人民群众学习,怎样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怎样逐步做到从外貌到思想感情、从形式到内容一步步地接近角色。当时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在《我所认识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谈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兄妹开荒》是解放了的崭新型的农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的陕北农民的风光,被他们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杰出的演技迷住了”。1943年底,鲁艺工作团到甘谷驿配合中心工作,并演出《赵富贵自新》,王大化饰赵富贵。其后,王大化随鲁艺文工团深入农村,在绥西工作了4个月,参加了大型歌剧《周子山》的集体创作,该剧在延安等地演出后,深得广大群众的赞许,并曾得到中共西北局的特等奖。
1944年,苏联乌克兰著名剧作家A·科尔内楚克编剧、萧三翻译的《前线》在延安由党校和鲁艺联合公演,王大化饰青年军官欧格涅夫。他反复熟悉、琢磨剧本,到野外大声朗读台词,他还认真地写了欧格涅夫小传,并作日记。在第一次排演《前线》后,他严肃地向李伯钊同志反省说:“我真正进行欧格涅夫这角色的创作,时间并不长,我只在思想上和他碰了面,但是我内心缺少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欧格涅夫那种人,那种气质的生活根据。我没有完全把握角色的长处,就是一颗全心全意为祖国战争胜利、全心全意为党的利益而奋斗的心。我还没有贯通,当我一碰到和戈尔洛夫吵架,全部精力不集中在辩白是非、说明真理,老是死板板地考虑着上、下级的关系,结果把人物的性格搞软了,弄得缺少生气,全剧斗争的沸点高不起来,所以没能把欧格涅夫演好。”后来,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把一个生气勃勃、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新型苏联红军军官刻划出来了。
王大化在延安的舞台上、广场上,塑造了众多的为延安党、政、军、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因而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王大化被选为甲等文教英雄。
转战东北
日寇投降以后,延安的一批文艺工作者,随着“干部团”步行开赴东北。王大化被任命为干部团戏剧部长,在沈阳组成东北文工团,先后在长春、丹东、大连、哈尔滨等地演出,被评为东北文艺工作团特等模范工作者。王大化在东北短短的一年里,在编剧方面,参加创作话剧《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秧歌剧《大特务》,参加改编秧歌剧《血泪仇》;在导演方面,导演了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秧歌剧《兄妹开荒》、《大特务》、《血泪仇》,话剧《合流》、《把眼光放远点》;在演出方面,他演过《兄妹开荒》中的兄、《大特务》中的大特务、《血泪仇》中的王东方、《把眼光放远点》中的老大、《祖国的土地》中的马占彪、《日出》中的胡四。此外,他还负责全部演出节目中的舞台设计;担任《黄河大合唱》及其他歌曲的独唱和领唱;他还执笔写宣传文章、编辑丛书、设计出版物的封面等等。文工团的对外工作也是多方面的,如辅导当地的戏剧工作者及旧艺人,引导他们的创作方向,介绍剧本,帮助并组织戏剧、音乐讲座,并担任主讲。除此以外,他还替各机关团体画领袖像、名人像和宣传画、宣传图表等。
英年早逝
1946年12月19日王大化率创作组从齐齐哈尔市赴讷河县采风,为了大家的安全,他冒着严寒主动坐在汽车最后边,车抵拉哈镇附近时,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在剧烈颠簸中意外坠车,头部负伤,经抢救无效于21日去世,年仅27岁。1947年1月12日,中共西满分局、嫩江省党政军及文艺界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将他的灵柩安葬于龙沙公园劳动湖东岸,并树立花岗岩纪念碑,1959年王大化灵柩移葬西满革命烈士陵园,"人民的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碑仍保留在龙沙公园内,成为革命历史遗迹,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他的遗像和事迹。
王大化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授予王大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东北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都发了消息,表示沉痛的哀悼。1947年1月19日,《东北日报》、《解放日报》同时以整版的篇幅,登出纪念特刊,凯丰同志以“人民的艺术家”的亲笔题词,代表了党和人民对王大化同志一生的艺术事业,作出了热情的赞颂和高度的评价。
1957年文艺界的老战友,又在报刊上发表纪念文章,表示对王大化同志逝世10周年的纪念。1986年12月,他的家乡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和潍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王大化逝世40周年”的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曾等领导同志和潍坊市各界人士500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后记
思考拟写这篇纪念文章,缘于孩提时在家乡龙沙公园对那块高大墓碑的一暼。前些时,偶然脑海里瞬间的闪现,记忆犹新。仿佛冥冥中听得先辈轻轻的呼唤,“你们还记得我吗……?”
文章原来的题目是“王大化与《白毛女》”,可能极度吸引读者的眼球。沉思忖想,不足以表达对“人民艺术家”的崇敬之情。翻开泛黄的史料,记载中国被授予这一殊荣的艺术家有:老舍、齐白石、常香玉、常宝堃、夏菊花。不知是遗忘了还是遗忘了,竟然漏掉了王大化。而且,王大化是早于前五人,唯一经毛泽东主席亲批的。其它均是国务院、文化部、北京市、天津市和武汉市等政府和部委命名的。后来还有2019年,国家主席令,授予王蒙、秦怡、郭兰英为“人民艺术家”称号。
我们这代人是从小听着《白毛女》故事,看着《白毛女》电影长大的。一提起《白毛女》,人们就会谈起郭兰英,田华。学了一点音乐,又知道了马可,贺敬之等。却很少有人知晓,这部经典民族歌剧出自于王大化的编导。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王大化已经离去七十多年了。他的故事不能流失,他的称号不能遗漏,他的精神不能泯灭,他的名字不能忘却。
“人民艺术家”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注:参考《东北日报》、《解放日报》1947年1月19日。《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作者:士比亚 ;来源:江南雅韵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