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泓 崔宇杰:习近平劳动伦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学理体系 - 昆仑策
-
谭泓 崔宇杰:习近平劳动伦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学理体系
2025-04-13
【摘要】劳动伦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对劳动关系中的道德现象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劳动者、劳动集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伦理的阐述,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劳敬业”“创新创造”“合作互助”的劳动伦理,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科技重要” “劳动保护、劳资两利”的革命劳动伦理,最终形成立足中国国情、由“劳动职业伦理、企业经营伦理和国家责任伦理”构成的中国特色劳动伦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1] 劳动伦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对劳动关系中的道德现象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劳动者、劳动集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劳动伦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劳动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最根植于人心的伦理精神之一。”[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伦理的全面和精辟阐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激活丰富的中华传统劳动伦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和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劳动伦理贯通起来,使中国特色劳动伦理通过劳动职业伦理、企业经营伦理、国家责任伦理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一、习近平劳动伦理观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沃土。体现“勤劳敬业、创新创造、合作互助”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恩格斯关于“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3]的观点具有内在契合性,构成了习近平劳动伦理观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的“勤劳敬业”思想
“勤劳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强调要创建伟大的功业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而实现远大的志向就必须辛勤不懈、锲而不舍。2013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梦想和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出综合国力跃升的“实力特征”、社会和谐提升的“幸福特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需要全体人民发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勤劳敬业精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 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历史,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劳动表征着人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清代钱德苍的一句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解人颐·勤懒歌》)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 诚实劳动是劳动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 新时代劳动者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继续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持守与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10] 这就是说,勤劳敬业、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是摆脱贫穷的最基本的路径,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应成为劳动者的崇高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的“创新创造”思想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并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1] 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以创新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兴旺的动力,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要破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中华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13] 面对我国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刚强坚毅、奋发有为,以排除万难的气概,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把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14]。在现实中生存生活的人,面对风险挑战勇于追求的人,都是依靠创新创造、自我突破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这样。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是国家之治厚。”(《墨子·尚贤上》)创新的根本在人才。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15],“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6]。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清代学者金缨的“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7]强调:“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8]这些重要论述都结合现实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的“创新创造”思想的丰富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的“合作互助”思想
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汉代王符的“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潜夫论·释难》)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十三亿人民的力量。”[19] 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人们之间相互支撑。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弘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整体力量。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引用了“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淮南子·主术训》),以此强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在百年变局中“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将怎么办”,以及如何“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重大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往马克思毕生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马克思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生存状态作过科学展望。他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才能实现,而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基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发展观,同样需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力众智”“合作互助”的精神。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北史》和《三国志》里的两句话:“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他指出,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应“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应“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22],着力突出“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互助”的理念。
世界共同繁荣需要各国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在“交流互鉴、合作互助”中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3] 人类文化、文明自诞生以来,多元多样就是其本来的存在和发展基本形态,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以“交流、互鉴、共存”超越“隔阂、冲突、优越”,才能促进文化和文明的繁荣发展。
202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方愿同阿方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紧密协作,把中阿关系建设成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标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探索全球治理正确路径的表率。”[24] 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探索全球治理正确路径的过程中,“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紧密协作”是中阿各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习近平劳动伦理观是对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劳动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延安时期,我们党全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和劳模运动,同时结合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劳动立法,推动形成了革命劳动伦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回忆在延安黄土地上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曾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25] 恩格斯指出:“一切通过国家来对劳动进行组织的办法等等,所有这些措施作为革命的措施不仅是可能实行的,甚至是必须实行的。”[26] 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劳动伦理与恩格斯关于国家组织劳动的思想一脉相承。
(一)对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劳动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边区生产动员大会,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延安时期革命劳动伦理的集中表达。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7] 小到一个人、一个团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真正发展强大起来,其立足点只能是自力更生,也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与自力更生紧密相联的是艰苦奋斗精神,1939年在延安“五一”劳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8]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9] 习近平同志曾在延安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在“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的环境中,传承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我们党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的劳动伦理精神,带领村民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打井修桥、修筑淤地坝、修建梯田,创建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等,在“自找苦吃”中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着延川贫困地区的发展。2015年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对科研人员说:“当年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现在国力增强了,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30] 总之,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需要“自力更生”,发展起来了仍然需要“自力更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依靠“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劳动伦理和延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继续继承和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劳动伦理。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32]
(二)对延安时期形成的“劳动光荣、科技重要”革命劳动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那么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另一方面的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33] “劳动光荣、科技重要”是马克思劳动科技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劳动伦理的重要内容。
延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因国民党封锁而导致的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在大生产运动期间,我们党高度重视通过表彰劳模推动“劳动光荣”理念的确立,进而营造“劳动光荣、劳动者幸福”的氛围,并在高扬“劳动光荣”理念的同时推动“二流子改造”,以“人民意识”改造社会不良意识。延安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先后创办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等。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强调:“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34] 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倡导下,延安“科学大众化”运动蓬勃展开,科学技术在实现边区丰衣足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期间,所挣工分从6分到7分、8分、9分、10分,成为真正的农村壮劳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吃苦耐劳好后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了“从政为老百姓做事”的情怀,这也是对延安时期形成的“劳动光荣”理念的弘扬与传承。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5]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是“劳动光荣”理念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者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36]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深刻论述是对我们党延安时期形成的“劳动光荣”革命劳动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时曾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写信并获得优质粮种、菜种,而后拨专地进行实验种植,还亲自到县育种站学习育种知识,回到窑洞跟知青讲制种知识、杂交优势,及父系1号、子一代、子二代之间的关系。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他到四川学习经验后建起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从四川带回烤烟种子在陕北种植,请四川师傅用石板做脱粒机。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37] “科技重要”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二十一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38]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最强大的力量。
(三)对延安时期形成的“劳动保护、劳资两利”劳动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非常重视“劳动保护”。1939年4月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第二十四条规定:“确定八小时工作制度,改善劳动待遇,保护工人利益,同时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效能。”[39] 1940年11月,边区工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工厂集体合同暂行准则》,其第一条规定:“本合同之基本目的,为发展战时生产、保护工人利益、提高劳动热忱。”第四条规定:“每日工作八小时。”第六条规定:“额外工作者,须另给额外工资……额外工作原则上不得继续超过一星期。”[40] 上述规定无不体现着“劳动保护”的理念。同时,延安时期的革命劳动伦理高度重视“劳资两利”。1935年12 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在民主革命阶段,劳资间的斗争是有限度的。人民共和国的劳动法保护工人的利益,却并不反对民族资本家发财,并不反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不利于帝国主义,而有利于中国人民。”[41] 这是因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劳资间的斗争是次要矛盾,存在实现“劳资两利”的客观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始终充满关爱。当年延川的条件极为艰苦,除“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外,“厕所关”是第五关。习近平同志到赵家河搞社教,一去便动手修厕所,改善村民生活环境。针对村里批判屡教不改的“二流子”,习近平同志以平和的态度给他讲道理,结束时让他唱个信天游,给予真正的尊重和关爱。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42] 梁家河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使习近平同志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百姓同甘共苦,由此培养了“从心底热爱人民、把百姓放在心中”的难以割舍的深情。2005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应该在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制定上、对农民工的关心和管理上做一些积极的探索,绝不能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但可以赢得重视和尊重,而且同样可以成为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和社会楷模。”[43]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财政专项奖补等支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44]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插队期间,创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劳动”达到“效率提升、便利群众”的目的。在从政道路上,无论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还是担任总书记后,他都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2002年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召开的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扶持发展一批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壮大非公有制经济。”[45] 就业是民生之本,吸纳就业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追求的价值目标。2011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强调:“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同时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46] 也就是说,应建立劳资协商机制,实现劳资两利,从而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三、习近平劳动伦理观的学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新时代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47] 习近平劳动伦理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的体系化与学理化。习近平劳动伦理观的学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以“勤劳敬业、合作进取、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职业伦理,以“创造财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伦理,以“敬德爱民、共享发展、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责任伦理。
(一)以“勤劳敬业、积极进取、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职业伦理
“勤劳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职业伦理的基础。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48] 无论实现人生理想和家庭幸福,还是完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都需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
源于市场经济竞争与效率的“积极进取”是劳动职业伦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劳动职业伦理是以竞争与效率为理念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对“积极进取”的劳动职业伦理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积极进取”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百折不挠,经过顽强拼搏最终到达成功。新时代更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应遵循“积极进取”的劳动职业伦理,着力增强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职业伦理的目标导向。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9]劳动者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应充分保证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因为劳动者只有获得充分的闲暇时间,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创造财富、报效国家、造福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伦理
“创造财富”是企业经营伦理的本质和基础。198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曾强调:“增加财政收入和搞活企业应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财政的角度说,必须搞活企业。从企业的角度说,搞好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生产劳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50]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和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才能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报效国家”是企业经营伦理的历史传承。国家利益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51] 作为以“创造财富”为基本职能的经济组织,企业应以“财富报国”为最高追求,把爱国情怀倾注在“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
“造福社会”是企业经营伦理的目标追求。“一个人劳动时,他既是为他自己劳动也是为一切人劳动,而且一切人也都为他而劳动。”[52] 在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中,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一切人劳动,每个人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企业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目标融入“造福社会”之中,以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应自觉承担社会义务,如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等。另外,企业还应严格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53]。
(三)以“敬德爱民、公平正义、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责任伦理
“敬德爱民”是国家责任伦理的基础内容。“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实践的追求,也是“敬德爱民”国家责任伦理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只要有这一条垫底……那么个人前程的不确定性也就算不了什么了。”[54] “敬德爱民”的国家责任伦理在新时代具体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
“公平正义”是国家责任伦理的核心理念。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55] 在现代社会里,“公平正义”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各领域的制度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
“共享发展”是国家责任伦理的目标追求。“共享发展”不仅是国家责任伦理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伦理的“中国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共享发展”之中,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与全面发展。
注释:
[1]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2] 谭泓:《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的理论阐释》,《哲学研究》2022年第7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4页。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8] 谢静、李金辉:《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25页。
[10]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1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日第2版。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1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16]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17][清]金缨:《格言联璧》,雷明君译,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14页。
[18]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86页。
[2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5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66、568页。
[2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95页。
[24]《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5月31日第1版。
[25]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全国新书目》2002年第12期。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
[28] 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在延安各界国民精神总动员及“五一”劳动节大会上的演讲)》,《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第1版。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30] 习近平:《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只有自力更生》,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6/c_1114383845.htm.访问日期:2024年5月15日。
[3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第1版。
[32]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求是》2022年第24期。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3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3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8页。
[36]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页。
[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25页。
[3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95页。
[39]《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解放》1939年第68期。
[40]《陕甘宁边区战时工厂集体合同暂行准则》,《中国工人月刊》1940年创刊号。
[4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7页。
[43]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44]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45] 习近平:《在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会议上的讲话》,《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年第2期。
[46]《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8月17日第1版。
[47]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48]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50]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5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页。
[53]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5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77-78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作者:谭泓,劳动关系学博士,青岛大学劳动人事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山东省劳动人事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崔宇杰,山东管理学院黄河流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发,原刊于《山东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