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3日17时,朱德、张国焘就“二方面军北进”和“提前攻宁”复电党中央:
甲、二、四方面军长期行军后,原气尚未恢复,同时敌已恐确明我企图。因此,目前整个行动方针:首先争取在靖远附近于结冰前渡河,尽量避免决战,万不得已时,可作部分的决战。
乙、同意二方面军渡渭水以北活动,但须留外翼箝敌。提议二方面军在陇县一带,从胡敌尾后路制之,便一、四方[面]军从从容容渡河,尔后二方面军即由隆、静段北进,或在海、静、会地区活动,或一同渡河。
丙、四方面军于十号全集会宁、界石铺一带后,准备先遣一个军速出靖远抢渡;同时一方[面]军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线,准备让先遣军渡河。[1]
从此电表达的信息可以看出,“朱张”已将会师后的重心放在了“提前攻宁”上,并提出: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一个军“速出靖远抢渡”的准备先遣一个军速出靖远抢渡;同时一方[面]军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线,准备让先遣军渡河。同时,红一方面军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线”——这是旨在扼控正位于该地域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马鸿宾部和东北军骑兵军何柱国部,以保证红四方面军“先遣军渡河”。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5日即复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同意他们提出的“一个军速出靖远抢渡”的意见[2]。但因胡宗南部正由宝鸡经清水、陇县一带向北集结,“朱张”此电中之乙项实际上已不可能实现——就是红二方面军在向渭河以北辗转转移途中,也迭遭敌军截击,多次遭遇险境,长途跋涉的减员也很大,而正分散活动的红二军团六师十七团因未及收拢,最后全部损失。
相较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北进基本顺利,没有发生太值得一提的战斗。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同红一方面军接应部队(红一军团主力及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在会宁以东的青江驿、界石铺会师。9日,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城,受到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一师部队热烈欢迎……
一切都很顺利,“甘南风波”时张国焘所担心的“决战”,也并没有发生。
然而,就在红四方面军主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前后的几天里,胡宗南第一军先头部队第七十八师丁德隆部由宝鸡取道清水,已进至秦安与庄浪间的莲花、陇城一线,且与经天水而来的第二十五师关麟征部及王均第三军第七师曾万钟部取齐靠拢。拟待胡部主力陆续跟进完成集结后,再与定西、陇西一线的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相互配合,向通渭、会宁、静宁一线实施向心突击,合击正向西兰大道会、静段会合的红一、四面军[3]。如此,《通庄静会战役计划》中“相机消灭胡宗南西进先头部队”之一项,至少在西兰大道以南,已经难以实现。
这个情况,在10月9日“朱张”进会宁城的当晚,就已趋明朗。
10月9日的18时,中革军委向各方面军首长通报了这个名为“通渭会战”的敌情:
甲、蒋、张现拟组织通渭会战,其计划中之布署如下:
胡宗南由秦安进,毛炳文由陇西进,关麟中(征)由宝鸡转向陇县(笔者注:此信息似有误,关部是由宝鸡经两当、平凉出秦安的),于学忠抽两师向定西,王以哲在平凉、静宁防堵,董英斌集两师于固原策应,庄浪由王以哲先派一团固守。
乙、李毅意见:
⒈设法推迟会战时间。
⒉我一方面军佯攻靖远,威胁兰州,抑守于学忠守城。
⒊我二方面军在现区活动,钳制王均、关麟征。
⒋朱、张速通过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会合,执行宁夏战役。
⒌蒋有意抽固原部队到平凉,使全军集力作战,李毅因请我们佯攻固原。
⒍庄浪守兵一团,请我以大力攻击。
⒎胡表示坚决进攻,估计胡将紧随我军后,破坏我宁夏战役,建议集中抗击胡敌。
丙、根据上述情况,除二方面军应速集中通渭并准备向静隆大道外,其余各项请兄等提出意见。[4]
蒋介石要来“决战”了?——硬是张国焘越是怕啥就越是不能说啥哈?
这个情况是张学良向中共中央通报的,意见也是他提出来的(“李毅”即张学良)。“意见”中“设法推迟会战时间”共产党办不成只能张学良去办,可能办得到也可能办不到,其余各项则是共产党自己该办的。
张学良也真够实诚,竟然还请“共军”去“大力攻击”自己在庄浪的“一团守兵”。其理由当然与“请我们佯攻固原”出自一个道理:以此为由不让东北军为“通渭会战”当“出头椽子”,同时也拖延这个“会战”发起的时日。
不过他的这番好意共产党方面已经很难受领:敌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与胡宗南先头部队正向秦安、庄浪之间集结靠拢,阻断了原拟占领庄浪的红四方面军五军的去路。而在界石铺的红一军团二师因有掩护、接应正向此间转移的红二方面军部队的任务,也不可能再向东南去攻庄浪……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次日,已在西安准备与南京政府谈判的潘汉年、叶剑英就来电相告:“㈠张昨西飞,见各将领,来电同意通渭会战。估张压迫红军过黄河西北岸㈡胡宗南经庄浪向通渭。因此王以哲团不派庄浪。[5]”
10月10日,已到达会宁的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央及红二方面军首长,提出:“四方面军之三十军,即向靖远进,协同打拉池七十三师,布署渡河”,“如统一战线有更大成就,一、二、四方面军主力不需渡河,可以四方面军两个军过河在甘北行动,打通远方,其余的可在现地区活动,结冰后以一方面军主力,占领宁夏地区”,“如靖远渡河不成功,则须对胡、毛、王为部分的决战,阻止该敌,等结冰后实现宁夏计划”,“如靖远渡河成功,又须三个方面军主力一同过河到甘北时,则首先以四方面军两个军先渡河,接着二方面军跟渡,尔后一、四方面军互为掩护一同过河,黄河右岸留适当兵力活动。”[6]
这个建议中最值得注意的信息有两个:
一、红四方面军一部单独“过河在甘北行动,打通远方”,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二、如靖远渡河不成功,则须对胡、毛、王为部分的决战……
先说第一个信息:“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不需渡河”的前提下——也就是宁夏战役暂不实施的前提下,四方面军两个军仍然要西渡黄河向甘肃西部行动,以打通远方(电文中的“甘北”实为以黄河为界的“甘肃西部”)——中央既然给出了“或合力先取宁夏,或分途并取宁夏、甘西”均可商量的“寸”,那么张国焘还以“你们都不过河我们也要过河”的“尺”,不是顺理成章的么?
第二个信息:“如靖远渡河不成功,则须对胡、毛、王为部分的决战”?而如果“靖远渡河”成功了呢?大家抬脚就上船,给敌人让开大路,任由他们一路冲向黄河沿岸?
不过客观而言,当时的张国焘在电报中码下这句话时。未必真是存了这个小心眼,因为“靖远渡河”究竟成不成,什么时候能成,他也不知道!这个信息最多能够说明:在张国焘的心目中,西渡是第一,而其他都在其次!
甚至宁夏战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施,也不在话下——请参见第一条信息。
后来“靖远渡河”迅速成功,成了一些人“三军竞渡”甚至要“全军西渡”的最好理由!
当然,这个责任,毛泽东也得担一份儿——谁让你要“以造船情况为断”哩?
注释
[1]《朱德、张国焘等关于目前行动方针致中央军委并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电(1936年10月3日17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116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关于同意从靖远、中卫渡河及掩护红二方面军北进致朱德、张国焘等电(1936年10月5日)》,《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的军事斗争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76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第七十八师丁德隆部在甘宁等地堵截北上抗日红军诸役的战斗详报(1936年10月~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附卷》第770~第77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姚国俊《关麟征部在陕甘阻击红军纪实》,《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第292~第29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版;《朱绍良关于消灭红军于会宁、静宁、通渭地区的计划纲要》,《红军长征·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984~第98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4]《中革军委关于蒋介石拟组织通渭会战致朱德、张国焘等电(1936年10月9日18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0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5]《叶剑英年谱(1897~1986)》第1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朱德、张国焘等对目前军事部署意见致中央及二方面军电(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1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双石茶社”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