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也有的称为“年庚帖子”。“庚”即年庚。男女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1873年的婚书
明代嘉靖年间手印婚书
宣统年间婚书
这似乎是前清民间的结婚合约
这也是所谓“满洲国”的婚书,突出印象还是介绍人至关重要
中华民国8年
这是民国时期1926年的婚书——不知是订婚还是结婚书姑且放这里,但看下个证书佐证似乎就是结婚证书
中华民国33年大富人家的绢质婚书
民国40年代的结婚证书,那个时代在证书上都要有结婚人、主婚人、介绍人之类,郑重其事
这是40年代日本占领时期所谓“宣化省”的结婚证书,宣化原本是河北重地,几度建省基本都叫察哈尔省,省府就在宣化。
1934年的结婚证书,看来证婚人比较重要,想想已经为多个学生做过证婚人,看来还是沾沾自喜了
1934年的结婚证书,本土特色鲜明
1930年山西阳原县十分正式的证书,可惜结婚孩子太小——男13岁,女14岁
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婚书
1955年“革命夫妻”婚书
1956年的结婚证:到了五十年代,结婚证当然发生变化。图片是1956年天津结婚证说“本自由平等,互爱互敬之精神,结为终身伴侣,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还有领袖照呢!
1956年的:”恢复结婚证“: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恢复结婚证”,那时离婚的两人复婚时并不是再发一张结婚证即可,而是充满讽刺的“恢复结婚证”……
1957年的结婚证
50年代的
1961年的
1962年末代皇帝溥仪的婚书
1962年兼票劵效用的婚书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到文革时期,结婚证发生更大变化,上面有最高指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9年的请柬:这不是结婚证,而是一张结婚宴席请柬,看看上面的语录很有意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69年带计划生育的婚书
1971—1972年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