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微:
以下三节,皆论性与外物的关系。本节论性受外境影响的诸多形式,下节论什么样的外境造成这种影响,再下一节则解释了诸外境。三节层层递进说明之,最后归结于道,即以心术为主体,包括礼乐在内的人之道。
经文:
凡性,或动之[1],或逆[2]之,或节[3]之,或厉[4]之,或出[5]之,或养[6]之,或长[7]之。
译文:
性会受多种影响:有时会被触发,有时会被迎合,有时会受到节制,有时会被提升,有是会被引发,有时会被培育,有时有所进益。
注释:
[1]或动之:或,有的、有时,这里释为“有时”为宜,因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谈不上什么“有的”;动,触动、触发。
[2]逆:《尔雅·释言》:“逆,迎也。”,这里是迎合的意思。《韩诗外传·卷九》有:“见色而悦谓之逆。”
[3]节:李零先生释为“交”字,但裘锡圭先生认为释为“节”字为宜,参考下文,裘锡圭先生的观点也是合理的。因为后面说“节性者,故也”,那什么是故呢,是指有目的而为的节制人性的礼乐等等。
[4]厉:砥砺、提升。《广雅·释诂四》有:“厉,高也。”
[5]出,引发。李零先生释为“绌”。刘昕岚指出:“考上文有云‘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即 ‘势’为善不善之性所发用之对象),此处言‘出性者,势也’,下文又曰‘物之势者之谓势’,故若将‘出’径训为‘使之出’,即物之形势使人善不善之性发而出,或较之释作‘ 绌’转而为当。”今从之。
[6]养:有培育、养成之意。
[7]长:增长、进益。
(来源: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3月,第8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