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能穿越时代的局限,对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导与帮助,而这些优秀作品里,《论持久战》绝对要占据一席之地。
《论持久战》是中国人都不陌生的一篇文章,它其实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研究会所进行的系列演讲的演讲稿,至今已经过去81年了。事实上,毛泽东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演讲,用他有着鲜明特点的方法论来告诉听众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最终如何解决问题,带有强烈的说理性质。师范毕业的毛泽东终其一生,都很有导师风范,以至于他的不少文章也像极了讲课,也正因如此,毛泽东的文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常常能用来指导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再来谈谈这篇论持久战的原因。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不仅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在《论持久战》的开头,毛泽东就认真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正是通过这种分析,才能向听众说明,“亡国论”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而“速胜论”为什么也是不正确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
但为什么中国又不会亡国呢?或者说为什么只要中国坚持下去,是可以胜利的呢?
毛泽东认为:“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
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我们按这种论断方式放在今天的环境来看,分析一下我们和外部强敌,无疑就是很有价值的。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毛泽东还认为:“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中国坚持的越久,就越暴露了敌人的虚弱,就能在国际上赢来越多的信任,就有越多的国家会站出来帮助中国,所以坚持又是有希望的。
当然,对于中国这个当时的弱国来说,坚持抗战无疑会有许多困难,对于这些实际困难,毛泽东也并没有漠视,而是认为这种困难对于中国来说是可以克服的:“第一种是向下的。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
这一段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强与弱是相互转化的,即使在外部压力下,这种转化也是在持续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讲求内部的团结。正如毛泽东所说:“敌人采用各种分化手段破裂中国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结的任务更加重要,务不令内部不调致战略反攻半途而废。”
投降的论调是最没道理的,无数事实证明,如果通过斗争得不到的,那么通过妥协退让和仰人鼻息一样是办不到的。但是,怎么样能够团结呢?这是一个比团结的口号重要的多的实际问题。我们不能通过妥协退让来求团结,就像毛泽东说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种团结是团结什么人,它是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团结那些真正热爱祖国的爱国者,而不是对某些买办势力、既得利益者搞妥协退让,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这既“团结”不到他们,也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热情。
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并且
“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为什么要反复的强调动员的重要性,这就体现了毛泽东终其一生都坚持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但这是一种潜力,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这种力量,那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人民的力量调动起来。
在斗争上,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曾反复强调:“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一个典型反面的例子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日本的帝国主义者们动辄拿国运进行赌博,这其实是一种狗急跳墙的行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最终结局也证明了这种赌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