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困局中看曙光:“摩尔定律”将抵极限 中国的机会几何? - 昆仑策
-
芯片困局中看曙光:“摩尔定律”将抵极限 中国的机会几何?
2021-08-09
北方工业大学高精尖创新研究院院长闫江
“当“摩尔定律”转变或消失,将会带来技术上的革命,或者开辟新的领域,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1965年的一天,英特尔公司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份计算机储存器发展趋势的报告时,有个震惊业界的发现,芯片一般在18-24个月迭代一次,晶体管数量也将较上一代提升1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经过长期观察,这一规律被证实,这一发现被称为“摩尔定律”。
因为“摩尔定律”,随着晶体管数量持续增加,芯片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有限,于是晶体管越做越小。至今,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制程已经达到了5纳米级别。
28nm、14nm、7nm、5nm…一张小小的芯片内,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只要相邻的晶体管互相不产生接触,制程就可以继续小下去。如今,有人认为,0.1-1nm会是摩尔定律的最终节点,再往下,生产将失去经济效益。
全球半导体巨头已经随着“摩尔定律”逼近了物理极限,台积电、英特尔等在抢占更顶尖的制程高地,而中国大陆的芯片制程却甚至卡在28nm的关卡。
如今,人们好奇,中国半导体产业(不含中国台湾地区,下同)到底“卡”在了哪?是否在后“摩尔定律”时代有新发展机会呢?
2009年,在国外学习工作十多年,曾在英飞凌半导体公司担任高级资深工程师的闫江回到国内,他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并被聘为北方工业大学高精尖创新研究院院长。
闫江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向新材料在线®分析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困境,以及其在后“摩尔定律”时代的机会。
新材料在线®:现在到处“缺芯”,芯片还被“卡脖子”,您怎么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会?
闫江:“卡脖子”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但当时别人没有把手伸到你脖子上,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企业依然可以很自在的活着,等到那双手掐住脖子了,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国家很早放开半导体这个领域,这是导致我们的半导体产业比较被动的原因之一。国内的半导体技术在没有政策保护的情况下,跟国际大企业同台竞技,给国内半导体产业造成很大压力;另外,国外的产品大量的进入中国市场,所有的国内终端都能买到性价比最好的芯片,造成芯片依赖进口。
以手机芯片来说,国内的手机终端品牌要与苹果、三星竞争,必须让操作软件、零部件能跟的上国际品牌,而采用国内芯片,无疑没人愿意“吃螃蟹”。
其实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个行业是需要高投入的,而且需要长期的财力支持,所以被搁置了。
这几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中美贸易摩擦,芯片被“卡脖子”,疫情影响导致芯片产业链危机。加上如今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这上面,这就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机会。
但是,芯片产品的开发需要周期的。把芯片开发出来,具备基本的功能,这只是从0到1的突破。但芯片要具备商业价值,就必须实现从1-100的飞跃。在大批量的生产时,其良率、可靠性、稳定性要达到商业竞争,这时候已经不是创新层面的问题了,需要很细致地去打磨,需要工匠精神。
良率很重要,它直接和成本捆绑。假设一张12寸的晶圆片被设计1万颗芯片,如果能切出1万颗合格的芯片,那它的成本就要被1万除,如果一个同等面积的晶圆片只有1颗芯片是合格的,它的成本就只能被1除。如果良率只有5%,就没有竞争价值,至少要到85%才能具备价值。
新材料在线®:那现在中国半导体做得怎么样?
闫江:当国家层面开始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时,大家都轰轰烈烈地上去搞半导体。
半导体的生态链分三大块,设计、制造、封测。这几年,国内起来了一大批做设计的企业,大大小小的估计有两三千家,因为设计这一块的门槛相对较低,找几个有经验的海外人才,投一笔不大的资金就可以做起来了。
这几年国内在封测这一块的发展,从财报上看是比较好一点的,因为中低端的封装市场,国外企业很早已经放掉了,中低端封装的利润比较低,既耗工,又耗能量。比如日月光公司,选择在上海落地,利用中国大陆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便宜的劳力来做中低端的封装。
而制造这一块主要是国家行为。如中芯国际、华力等半导体公司都是政府投的资金。制造这一块是最难的,别看有些公司财报很好,但如果把政府的资金去掉后,是没有赚钱的。
对于制造这一块的企业来说,如果不往高端走,就很难活下去。比如一家半导体公司,只做65nm、90nm的芯片,肯定活不下去,因为“摩尔定律”不等人。国际上先进的制程已经到达5nm了,14nm都算陈旧的技术了。
我所知道的国内相对比较先进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制程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其28nm的高K金属栅芯片,良率迟迟上不去。因为几个关键工艺没有掌握好,良率可能低于50%。在半导体行业,要保持一定的良率比如70%以上,才能赚到钱,低于这个,就赚不到钱。
新材料在线®:您认为我们存在的短板是什么?
闫江:人才是第一要素。以制造这一块来说,团队里的人员架构要非常齐备。需要有非常完善、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需要有工艺开发、工艺整合、仿真等等一系列人才,而且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才带领团队。
第二是技术的传承与积累。传承就是上一代的芯片制造经验能够传承到下一代芯片的制造上,如90nm、65nm、45nm到28nm、14nm等,有上一代的制造经验,下一代的制造才能比较顺利,如果没做过14nm,砸钱也做不出7nm,连门槛都摸不到的。
我们国内就缺乏这种技术的传承,因为前面几代的技术都是“拿来”的,缺乏核心的研发团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技术开发过程,在很多关键工艺上如外延、刻蚀、光刻工艺,不懂怎么把工艺窗口拉大,把工艺的精度、稳定性控制好。如果一个团队做过10nm的光刻工艺控制,到了7nm的时候,如果使用的同样的光刻机,他们就会懂得怎么样的改变条件去配合光刻。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与中国台湾地区或者国际上的大厂对标,我们就要设法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照着人家的样子来做,没有办法创造新的思路,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人才很重要。
而且在人才数量上来说,国际大厂的研发队伍人数以2000-3000来计算,而我们只有200-300,这就造成了数量上的差别。按道理来说,我们更落后,我们应该召集更多研发人员才对,但是现在却是研发人员数量还比不上国际大厂。
第三个要素是设备。国内的半导体公司难以买到国际第一流的制造设备,如阿斯麦的EVU光刻机。设备大厂开发出一台设备,一般会配套相应的工艺工程师。这个工艺工程师很厉害,对设备特别清楚,可以针对客户的要求,帮助客户开发工艺。所以,往往设备大厂配备出一定数量的工艺工程师,都流向了采购设备数量多的大客户,如英特尔、台积电等。
我们受控别人的地方太多。
新材料在线®:现在到处“缺芯”,芯片还被“卡脖子”,您怎么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会?
闫江:别人卡我们脖子的地方很多,我们却没有一项能卡别人的脖子。
不过,在第三代半导体上,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和优势去布局。它的衬底、工艺和做衬底材料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所以我们如果在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制备和装备、工艺、器件方面能集中精力和优势做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成就。
第三代半导体未来发展前景很好,特别是在国内的应用市场巨大,不管是电网、高铁还是新能源车,其各种功率器件都要用到。它在技术上比硅基半导体还要难一些。
全球大厂还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国际半导体主力部队目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硅基半导体方面,因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硅基半导体的市场主导地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第三代半导体的产值现在相对于硅基半导体而言,还只是个小零头,所以国际主力部队只它作为边缘产品在做。我认为,如果国内集中精力攻关第三代半导体,肯定会比国外走得快,未来,就可以取得很大的话语权。
其实硅基半导体我个人不是很看好,大家都在谈“后摩尔定律”时代,“摩尔定律”的终点是0.1nm还是多少还没有定论,但我个人认为1nm会是最后一个节点。只要两个相邻的晶体管不碰到一起,就可以持续做小,但是一张晶圆片内,已经排了数百亿个晶体管,做得越小,难度越大。到1nm后,再往更小做,或许就失去经济效益了。
当“摩尔定律”走到尽头,行业就会换轨道了。但也要保证18-24个月内提供新一代产品,性能翻倍,成本降低。这个时候晶体管的集成度已经固定了,就要通过别的手段实现芯片性能翻倍,这就走到了十字路口,有很多新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先做一些前沿的探索工作。
另外,先进封装也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比如3D封装,人们利用3D封装技术把多颗芯片叠加在一起,同样可以实现芯片性能的提升。传统是在PCB板上分布放置芯片,导致功耗、速度受到影响,现在3D封装在一起,功耗、速度、面积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也可以实现24个月性能翻一番的目标。
但我们也不能把硅基半导体都放弃了,那样就更“卡脖子”了。
新材料在线®:未来半导体产业将如何发展?
闫江:未来有很多变数,我们有幸能见证“摩尔定律”的转变或消失,这个会带来很多技术上的革命,或者开辟新的领域,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要抓住。
我们在3D封装、第三代半导体或者其他技术上,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国家在科研领域投入了太多的钱了,但产业几乎没有出来原创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不要跟了,没意义,我们应该尝试在新的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打造自己的制高点,与别人抗衡。
从产业培育的角度来说,怎么样去做应该好好想想。现在大家有点一窝蜂,比如在设计板块,大家就盯着几个中低端的产品,“硬骨头”没有人愿意“啃”。以射频前端芯片为例,国内几个厂家做的都是低端的产品,整个射频芯片95%市场是由国外占据,人家放开那5%的小口子是利润很薄的,所以才给了国内厂家机会,结果大家在中低端产品的红海里面厮杀。
现在是国产半导体发展的黄金期,这给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很大的国产替代机会,但国内的公司应该以建立更高的发展目标,走向国际,而不是只吃国内的“软饭”。
我觉得我们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窗口、很多的资源,上述提到的某些领域,我们可以提前布局,集中精力去做,比如功率器件,我们找一些能够切入的点,在这些领域扎根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比较担忧的是,眼下国内半导体产业阳光、雨水、化肥都充足,站远处看,郁郁葱葱,走近一看,杂草丛生。
来源:新材料在线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