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军事领域的广泛渗透,并逐步物化或赋能武器装备,部队“机器人换人”加速,人机比例持续下降,编成模式向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和任务式联合方向发展,可能催生以下五种新型部队。
“全球即时打击”型火力打击部队
部队编成主体是分散部署在陆上、空中、海上和太空等作战领域的远程精确打击力量,以及全域战略侦察支援保障力量。其职能任务是依托无需前沿部署的远程精确打击力量,运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等,或运用卫星、高超声速运载平台投射动能武器,对全球范围内敌战略纵深目标实施远程、常规、精确、快速打击。
2006年,美国《四年一度防务评估》报告已经将全球即时打击能力列为需要优先发展的重点能力之一,在美国空军的推动下,美全球即时打击力量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计划于202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2025年左右具备全面作战能力。
“母舰+蜂群”型兵力突击部队
部队编成主体包括大型运输机、运输车、航空母舰、潜艇、空间站等大型运载工具,及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艇等载荷其职能任务是通过“母舰”搭载大量无人系统进行远程投送,机动至预定战场前沿区域后,无人系统以“蜂群”形式实施近程出击,以夺取和保持在陆海空天特定作战区域的战场控制权。由于低成本、小体型的“蜂群”不适合于远程机动,用“母舰”来实施投送,便于其实现远程作战。
这种编成方式具有跨域、多能等特点,使得军兵种界限日趋模糊,美DARPA公布的“小魔怪”计划,其无人机群可由B-52H战略轰炸机在距离目标区555千米外,9000米的飞行高度上投放,以“蜂群”方式飞抵目标区后,在目标区上空巡飞超过1个小时,执行包括侦察、监视、对地打击等多种任务,完成任务后沿“回收路线”返航,在“空中回收点”与C-130运输机汇合。
“全自主弹性”型防御作战部队
部队编成主体是装备具有自主决策权、作战规则完全算法化全自主防御系统的野战防空力量、空天防御力量、网络防御力量等各类防御力量,其职能任务是当敌运用高速、隐形打击武器和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实施软硬复合打击时,通过自主实施目标探测与威胁评估、自主确定目标打击顺序、自主决定拦截开火时机、自主实施打击效果评估等一系列作战行动,大幅压缩防御作战体系的OODA循环时间,提升作战体系的整体防御弹性和韧劲,例如,美国海军从2004年开始了“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的开放式体系结构改造工作,2008年,基于全舰计算环境并集成了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改进型“海麻雀”导弹的“舰艇自防御系统”,安装在“尼米兹”号航母和两栖舰艇上,实现了从探测到交战几乎无需干预的作战能力。
该系统虽不能提高单个传感器的探测能力,但可综合多个传感器数据,形成目标合成航迹,增强对目标的快速发现与跟踪能力。虽不能提高单个防御武器的打击能力,但加快了向交战武器发送指令的过程通过提高对目标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对目标的拦截次数与拦截概率,确保载舰自身安全。
“超人士兵+机器人队友”型特种部队
部队编成主体是通过各种人体增强技术打造的从体能、技能到智能,从体力、视力、听力到防护力、判断力、反应力、注意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全面增强的“超人士兵”,以及跟随“超人士兵”并肩作战,可遂行侦察、打击、保障任务的无人车、无人机等“机器人队友”。其职能任务是在敏感且高度复杂的战场环境,经过能力增强的人类士兵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临机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在各类机器人作战系统的辅助下,遂行单靠有人或无人系统难以完成的特种作战任务。
当前,通过机械外骨骼、“脑-机接口”、视网膜植入、听觉增进装置以及提高智力的神经性药物等人体增强技术,可以实现人类的体能增强、记忆增强、视听增强。近年来,美DARPA先后启动了“代谢工程”、外骨骼增强战士计划、“脑-机接口”技术“生物医学状况监测项目”、增强现实工程、“持续性辅助计划”等,旨在为士兵提供强大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战场的挑战。
“实时跟进”型综合保障部队
部队编成主体是大量活跃在一线战场,紧密跟随作战部队,并为其提供综合保障的各类无人系统。其职能任务是贴近乃至伴随一线部队,主动、实时根据各种作战需求,快速提供警戒、运输、医疗、装备维修等保障活动。
例如,美DARPA研发“领头狗”的步兵班组支援系统,主要用于为战场士兵部队携带重型负载,可以在树林、岩石地、障碍物和堿区地形中跟随士兵机动。DARPA在为期18个月的测试中,检验该系统在24小时不进行补给的情况下,四台“领头狗”机器人为步兵班组携带181.44千克负载、行进32.18千米的能力。在警戒保障方面,俄军正在尝试运用机器人哨兵系统,实时跟进机动中的导弹发射车,执行伴随式警戒任务,以有效保护战略导弹部队的机动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