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动,气象堪比雪域高原;颜值爆表,引无数北漂叹澄蓝。这段时间来,北京持续出现“极品蓝天”。故宫东北角,景山御亭旁,瞬间猛增的“长枪短炮”,与微信朋友圈中的刷屏式分享交相辉映,无死角定格美丽瞬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么好的天,不邀上三五好友出来聚聚,实在可惜。工作日太忙,那就周末;白天没空,那就晚上,夜宵更佳,最好还能边吃边聊边赏天。不妨上街随意问个路人,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在北京,吃露天烧烤是这个季节的最佳选择。
等等——北京城六区露天烧烤,不是一个多月前就被全面禁止了吗?没错,按照北京市相关整体部署,不仅是城六区,远郊区县的中心区、重点功能区域等地方,也将禁止露天烧烤。不过,从近几周来群众举报数量不减反增的情况来看,商贩的简易烤炉,并没有因此而熄火;老饕们寻找“烤串圣地”的脚步,也没有因此而停下。
一方面,路边烤串生意易上手,经营成本低,即便烧烤工具被查,过几天换个地方又能重操旧业。另一方面,立等可取、“色香味”俱佳的烧烤,以大众化的价格,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市民的口腹之欲。一把烤串、两碟凉菜、几瓶啤酒,勾起了生活乐趣,也融洽了与亲友间的情谊。供给需求两头旺,“屡禁不止”也在意料之中。
正如过年放爆竹,引发了大众对于传统和文明辩证关系的思考,如何正确看待露天烧烤,同样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考量的公共话题。尽管食客并非污染的直接制造者,但正是对烧烤的强大需求,刺激着越来越多商贩投身于这个入行门槛低、利润相对较高的行业。烧烤产生的油烟,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城管来了,无非劝离、没收器具、罚款。做买卖,成本能省则省,花钱买专业工具过滤减排,纯属多此一举。
于是,就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当一群人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另一群人只能被迫在家中经受油烟、噪音的煎熬。楼体熏得发黑,住在16层都不敢开窗户……街边的吃得兴奋起劲,楼上的憋得难受不已,与烤肉香味并存的,还有“还周围一片清净”的期盼,而后者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烟熏火燎之中。
不止如此。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影响市容、给治安埋下隐患……小小烧烤的背后,还串起了一溜社会问题。有数据爱好者粗略估计,按照500个烧烤摊,每个烧烤摊每天平均工作8小时计算,一天的颗粒排放量大概相当于96万辆轿车行驶100公里的排放量。媒体联合环保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露天烤肉,烤炉1米处的监测点,PM2.5浓度达到了4409微克/立方米,是未点火之前的900倍。露天烧烤的污染威胁,可见一斑。
或许“在外头吃个露天烤串儿”并不算个什么事,但当经营数量足够大时,对空气质量、社会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超乎常人想象。而受害者,无疑是我们每一个人。
治理露天烧烤,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诚然,除了禁止、取缔之外,城管、环保等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尝试运用引导合法有序经营,规划街区,统一人员、进货、卫生管理等手段,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为都市人群的休闲生活创造更多便利。而从消费者自身来说,拒绝露天烧烤,理应尽早成为一种文明自觉。为省钱、省事在马路边、社区旁“将就”,看似潇洒、惬意,其实和在公共场所吸烟,往车窗外抛物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不过危害性更加隐蔽而已。过瘾之后,留一地垃圾、一身烟味,任数亿PM2.5在空中闲逛,大抵就是露天烧烤的“别样魅力”所在吧。
深夜,当我们坐着小板凳,目睹烤架之上腾腾升起的惨白烟气时,不妨问问自己:为了那些令人心动的蓝天,你愿意改变饮食习惯、调整行为选择吗?哪怕只是选一家装了油烟净化设施的正规烧烤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