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大陆的中医院里面也是西医唱主角,所有的中医师都不愿意使用传统中医的“把脉”技艺,而是依赖于西医的X光透视设备、B超和彩色超声波设备、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把中医学的“望、闻、切、听”之类传统诊断病情的千百年中国特色的“智慧”让位于西医的“医疗器械”,究竟是中医的临床医学现代化呢?还是中医学在被取而代之?中国政府的中医院管理机构、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等等,都没有对此认真回应社会的关切,迫使我们放眼世界看一看中医药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前景令人担忧。
关于中医药事业困境问题的研究我认为:
第一,中医药事业对比于西医药的劣势,已经不是简单的怪怨西医太强势问题了,包括指责西医的化学药品毒性害人,洛克菲勒家族资本家花钱算计中医药,尤其是西医在保健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后遗症问题,等等,都不能解决中医药本身的巨大缺陷。例如,中医药的不同产地药材,对于疗效是影响明显的,造成了药品的不稳定性,降低了中医药的规范化普及率。
第二,中医药的突出缺陷,就是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不是像西医依赖于规范化的器械设备,而临床经验是一个因人不同的个性化能力,不像西医诊器械设备是不依赖于个人经验的规范化工具,所以就造成了中医药医生诊治病情的主观性比较大,疗效难以一步到位直达最优化。可是西医的器械诊断方式,就能够避免个性化的医生局限性,形成了西医的普及型优势。
第三,是西医的这种规范化诊疗体系容易复制推广,适用于商业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而中医药的药材产地化约束力,尤其是医生临床经验的局限性,都使得中医药难以复制推广,医生的悟性和个性化特色让行医资格证及其职称评估都很难实现精准定位,造成了什么样的人都敢标榜自己是中医药大师的尴尬局面。
第四,中医药一旦发生了过敏之类问题,出现医疗事故,就没有规范化的补救举措来保障行之有效,甚至于需要西医的抢救体系,在急救医疗方面明显的形成了自身缺陷。
第五,中医是起源于周易五行哲学的悟性医疗,是自身理论还没有完善的一门临床经验技能,中医正骨法的精妙就在于医生个人绝招。实践当中的土方单方验方都是中医药治病机理没有明确解释好的领域,说明了理论的贫困乃是中医药自强不息的重点区域,尚难创新突破,需要中国智慧升华为中国思维模式。
第五,现在有一种企图利用迷信的宗教方式挽救中医药被动局面的歪门邪道在兴风作浪,他们的切入点是突出中医药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强调不治已经有的病而治尚未发生的病,把这一点说成是保健养生,说成为中医药的预防疾病功能。其实这是一种奸商的手段在坑害中医药,是基于一个前提来利用中医药,那就是中医药事业是悬壶济世的非商业化事情,不像西医是赚钱的门道。这是一种奇谈怪论,仿佛中国自古以来的药铺和国家医疗管理及郎中看病行医制度是子虚乌有,忘记了中医药也是千姿百态的商业店铺在支撑门面,而不是连门面门槛都没有的巫术。
说实话,只有能够治疗眼前发生了的病情之医生,才能够看准尚未发生但已经在酝酿的疾病,凡是没有能力治疗已经发病的患者之医生,就肯定不能预防尚未发生的病情。假冒医生就是让你无法检验其医疗能力,故弄玄虚的说自己专门治疗那种看不清的亚健康,但对已经有的病却无能为力。第六,中医疗法的八纲辩证,是关键,但缺陷很多,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完善中医药科学。 例如从六淫致病的症候类型,就能看出来八纲辩证的不足。六淫又称六气,归纳为风寒暑火湿燥,而暑火都是热的表现,所以又可以定位为五气,是以中风为百病之首,成为其他四气致病的基础。于是又区别了外六淫和内六淫,是人体致病的源头。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明确了寒热致病的诊断,从此以后的八纲辩证也突出了寒热,却没有湿燥的辩证。湿燥也和寒热一样有对偶性,有阴阳之分。八纲辩证是中医疗法的诊断总汇,没有包括湿燥两种症候类型,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显的缺陷。还有舌诊的临床实践当中,发现了八纲辩证的空白。
八纲是中医辩证的纲领,舌诊是辩证的方法之一。舌诊分为辩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苔薄为在表,苔厚为在里,苔白为寒症,苔黄为热症,舌质浮胖娇嫩为虚症,舌质坚敛苍老为实症,舌质润又舌苔滑为湿症,舌质老又舌苔干为燥症,共计八种类型,但中医八纲辩证当中却只有表里寒热虚实六种症候类型,湿燥两种症候类型在八纲辩证当中的缺失乃是有着基础理论问题的。
中医八纲辩证当中的症候类型,包括了望闻切听四诊获得信息里面的所有症状和症候,却遗漏了舌诊所反映的湿燥二症候,使得一些人说湿属于实症,燥属于虚症,但阴水、脾虚泄泻都在临床医疗当中被证明为湿症却属虚,而不是实。燥属实的病症也很常见,例如大便秘结、气息高热。还有人说燥属热,湿为寒,但在临床医疗当中寒燥的病症就有秋燥方面的凉燥症,就是燥属于寒的典型。脾肾虚寒引起的毛发干疏、肌肤瘦削等,也是燥属于寒的病症。
中医理论模糊不清,是造成这样的意见分歧之根源,使得很多人看不到湿瘟疫、湿热泄、湿热痢都是湿属热而非寒的病症。【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寒和热在此分别归属于阴阳,使得一些人说湿为阳虚,燥为阴虚,湿燥归属于阴阳。但是寒热归属于阴阳的同时,在八纲辩证当中仍然有独立地位,湿燥为什么就没有了呢?就被阴阳代表了呢?这里面的中医八纲辩证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入选病症类型?是一个尚待研究的学术性空白,需要我们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缺陷不少,甚至很大,必须发展自己,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