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昨天公布了6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它传递出的总信息是中国经济呈现企稳迹象。其中出口增长2.1%,是4个月来的首次正增长。进口下降6.7%,下降幅度收窄。外需有好转,内需有改善,进出口形势整体上好于预期。
昨天的股市保持了上星期四以来的反弹趋势,沪市涨2.39%,沪深两市1500多只个股涨停,股市承受住了第一批359只停牌股票复盘的考验。在经历了短时间的暴跌之后,股市正在逐渐恢复信心。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之间流传着对中国经济相当悲观的看法,股市暴跌期间这样的情绪达到高潮。未来的中国经济和股市都仍有不确定性,但是在今天这个节点上,人们有一种这样的信念:过度的恐慌是不必要的。中国的长期信心会这样不断历练、积累。
中国暴露了不少问题,但国家改革的战略主动性犹在。中国经济仍处在积极调整的进程中,而并非一个疲于应付、听天由命的局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全是经济节奏性波动的结果,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改革的自我倒逼。这样的经济“低谷”仍比其他多数经济体刺激出来的增长“高峰”要好得多。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忧患,我们知道了自己不是例外,但也了解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不更糟糕”的真正价值。
中国经济前些年证明了它的快速增长能力,眼下它必须证明自我调整和防控危机的能力。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大牛市”必须来源于上述双重能力的交叉推动。
回过头来看,中国政府和主流经济学界这些年对经济形势的评估大体是客观、准确的,政府说的基本都做到了。严重看衰中国经济的人都在声誉上跌了跟头,由此主导的投资策略也大多是失败的。中共定义了“新常态”经济,以中共定义为基础开展相关经济活动,总体上会比相信中国行将“崩溃”来制定投资计划,大概要稳妥得多。
一个令人欣慰的情况是,中国的社会心理正在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未来的预期乐观而实际。对于经济下行压力的种种表现,人们总的来说接受了,并且相信中国这样走下去,个人生活和国家实力都会不断改善。社会心理的这种调适对国家长期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太大,它的今后无法上保险,不确定性还会接踵而至。然而中国在世界同等条件下会是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一点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验证。作为预判中国未来的基础,它或可成为帮助我们验算这种预判对错程度的一个“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