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外滩金融峰会(10.24会议文字稿) - 昆仑策
-
2020外滩金融峰会(10.24会议文字稿)
2020-10-26
王岐山致辞
各位嘉宾:
欢迎你们出席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肆虐 全球,触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调 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思潮盛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了一个动 荡变革的时期。
也要看到,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紧密 相连,命运休戚与共,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科学技术 加速迭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团结抗疫,共克时艰,合作共赢是全 世界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要通过历史、文化和哲学的思考 增强信心,以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认清大势,勇于创新, 在危机中辨析新机,于变革中开拓新局。
各位嘉宾,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 好,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也在上升。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 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重在顺应变化。近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和资源两 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日益强劲。未来,中国经济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将坚 持供给侧结构改革,继续扩大内需,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 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 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重在转变方式。要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 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双驱动,从两头 在外转向自主与开放兼容,消除要素流动障碍的阻滞,畅通 国民经济循环,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 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
新发展格局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破除深层次 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 挥政府作用,稳定发展预期、政策预期、制度预期,打造更 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开 放经济新体制,更加主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各位嘉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 之路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全球金融经济 环境变化剧烈,既要坚守底线,也要灵活应对风险挑战,勇 于除旧立新。
要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 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守金 融发展基本规律和金融从业基本戒律,紧贴企业生产经营, 抓住市场新趋势、新机遇,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 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要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遵从的安全性、流动性、 效益性三原则中,安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要加强制度和能 力建设,使中国金融企业经得起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经济 周期变化、外部冲击考验。要标本兼治,用经济发展的增量 削减风险,用规范的方式应对风险。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 础上,有序处置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坚持金融创新与加强监管并重。近年来金融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提高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金 融风险不断放大。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要在鼓励金融创新, 激发市场活力,扩大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能力之间寻求平 衡。要加强基础性、制度性建设, 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监 管手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金融业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 发展。
最后,预祝本届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陈元致辞
尊敬的李强书记,鲁宾先生,小川行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年是“外滩金融峰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 虽然情况特殊,但今年的峰会依然汇聚了众多海内外金融界 顶级精英,在此分享真知灼见,实属难得。在此,我谨代表 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向与会的海内外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 和问候!
对全人类而言,2020 年将是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至今仍在世界部分国家肆虐。与此同时,贸 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形势变幻莫测,不确 定性日益增大,世界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根据世界 银行估算,全球经济今年将收缩 5.2%,这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需要从危 机中寻觅转机:
一方面是危机,新冠疫情加速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脆弱性和 全球治理体系的滞后性,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侵袭。世 界经济经受重创,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贸摩擦 加剧,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发生金融危机的 风险在不断积聚。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跨国企业开始反 思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策略,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面 临深刻的调整,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增强。此外,贸易保护 主义大行其道,全球公共产品出现供需缺口,全球治理体系 亟待改革与完善。
另一方面是转机,新技术、新产品、新金融、新经济正在成 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全球数字化程度逐渐加深。在线会 议、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数字金融等模式蓬勃兴起,未来 的产业发展将更多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 等数字新基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全球化已在酝酿之中。在微观上,这可能重塑其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在宏观 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将对现有要素比 较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带来冲击。全球如何围绕新兴产 业展开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仍有待进一步 探讨。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认识到,世界的繁荣与发 展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平稳运行。疫情等现实阻碍可能改变 经济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但无法从根本上撼动这一历史进程。全球有识之士理应保持对话、寻求共识、通力合作,以实现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建立起更加开放、融通的全球协作机制。
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各项挑战,维护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推 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我们应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坚定支持多边贸易 体制,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携手推动全球共 同开放,携手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面对 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中国多次强调,将坚定不移扩大 对外开放,承诺将以更低的关税水平、更短的负面清单、更 便利的市场准入、更透明的市场规则、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 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 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关起 门来搞经济,而是为了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是要 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借助“双循环”,中国 将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的内 外联动性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来宾们,朋友们,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携手努力,必能于危机中觅得转机。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 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一直走在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研究的 最前沿,外滩金融峰会也将持续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国内外财经政要、机构高管和学界领袖保持对话、寻 求共识持续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欢迎各位业界领袖、专家学者在今年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畅所 欲言,为推进世界经济变革和中国的金融开放、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希望全球各地的朋友们共同携手,为 构建更加繁荣稳定、包容开放的世界尽一份力。
预祝外滩金融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上海早日成为金融开 放、金融科技、资产管理领域创新与实践的国际中心。谢谢 大家!
周小川
尊敬的李强书记、陈元主席,各位来宾:早上好!首先祝贺 外滩金融峰会召开,同时预祝取得圆满成功。
我非常赞成歧山主席的致辞,李强书记和陈元主席刚才所讲 的话我也是非常赞成。虽然我是做一个开幕地讲话,但是我 想找一点具体地内容讲一讲。
我个人有一个博鳌论坛的头衔,博鳌论坛历来高度重视“一 带一路”,所以我就想讲讲疫情后的“一带一路”。也是希 望这一题目对这次大家讨论的议题能够起到一定交流作用, 也是希望大家更有兴趣研究“一带一路”中的各种金融问题。 相信上海一定是在“一带一路”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金融方面。
当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个是大家看到“一带一路”不断取得重大成绩,发展中国 家普遍非常拥护和支持。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一带一路” 国家在预防和控制疫情方面都做了很多积极地工作和合作。
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看到了个别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说成 是中国的陷阱,是中国试图控制“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 一种阴谋,主要宣传说是债务陷阱,通过融资让很多的发展 中国家欠中国的债,形成债务陷阱。当前也在 G20等各种场 合下热烈讨论如何处理发展中国家高债务的问题,特别是主 权债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分析和对策。中国一贯倡导多边主义,在多边主义未来行动的方向,另外能否 取得共识也是重要的议题。
首先第一点我们说,确实新冠疫情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 本付息的负担。另外疫情之后的复苏不仅仅是取决于发达国 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能不能成功克服疫情实现复苏。
涉及到债务问题,一个是说如果在这一期间,一些低收入国 家因为还债所以挤占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就会减少他们在疫 情防控方面的拨款或者是这方面的能力。另外如果是债务出 了问题,除了影响当前以外,在疫情以后也会影响到他们未 来发展的融资能力,(融资能力)将会变弱。再有是债权人 方面,如果发生债务违约或者是显著地进行债务重组,这些 机构包括在座的像 AIIB 这样的机构,其财务健康性受到损 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融资能力、未来的评级,未来的服 务“一带一路”的能力,这个长远效果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最近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已经透露出,中国是积 极发起和参与G20的“缓债计划”,缓债就是领导人所说的, 疫情导致一部分的经济按下了暂停键,这也意味着有一些租 金和还本付息也应该暂停一下,等疫情过后再恢复正常。但是疫情看来也是比较复杂,疫情过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 面还是需要研究的。所以并不是意味着当前的缓债,就一定 是疫情后的债务重组,就一定是减债和消债,这中间还是有 很多的关系。
另外,我们确实是需要区别哪些是疫情导致的债务困难。其 实疫情新增加的债务负担总体来说数量并不多,有很多高杠 杆债务实际上都是在疫情发生前形成了的,因此,还要注意 不要出现道德风险,所以说是很难找到统一的办法,还是需 要根据各个国家债务情况来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
当前,也有一些人热衷于搞一个共同的框架来处理债务问 题,我觉得这是会有很多的困难的。同时,就疫情来说也是 要看,并不是国家相对穷就控制不好疫情。我们观察南面的 国家,特别是看看越南、柬埔寨、老挝,看他们每百万人的 感染率和死亡率,数字都是非常低的。具体来说,比如说越 南到目前为止报的总感染率是 1148 人,死亡是 35 人,按 一百万人来计算,只有12个人感染,0.4个人死亡。其他的 看柬埔寨、泰国、老挝的数字也都是近似,这一数字是什么 意思呢?如果是与平均水平比,或者是跟欧洲的这些国家相 比的话,比他们小几百倍到一千倍,这是很大地差距。也就 是说并不一定是钱多钱少的事情。是否防范疫情和实现疫情后的恢复,关键是要找到方法,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而且大 家希望看到的是,就是发达国家如果自己能够将疫情控制 住,那么也是对发展中国家最大地支持。
说到这里,也是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疫情后未来能 力的建设。这里面特别强调的是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基 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来生产能力地建设。有一些国家他们 自己觉得不愿意轻易地违约或者是说申请债务重组,因为他 们考虑的是自己未来的信誉,未来在国际市场、在“一带一 路”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他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地能力。与此 同时,未来的发展道路肯定是大量依靠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依靠多边主义,当前的一些政策选择既是关键,同时也不能 顾前不顾后。
这些说法的对立面是有些人试图借这个机会推卸过去自己 的责任,把问题都说成是别人搞的陷阱,唱高调,或是自己 主张请客,并且让过去的东西就算了,拉倒了。但是请客他 又说我自己不出钱,你们去出钱,所以出现了有这样的现象。
对中国,各种媒体是有不少负面议论。但是实际上认真看看, 中国真正作为最主要债权人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并不 多。而且中国从政府到大型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参与缓债计划,同时执行得也相当不错。因此,提出了一个题目就是我 们金融机构,包括我们金融的对外开放,在未来“一带一路” 中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题目是要关注储蓄率,全球储蓄的布局和 配置。
大家注意到每年10月都是IMF 和世界银行开年会的阶段, 今年 10 月份也刚刚开过,当然是在线的,或者是他们称是 “虚拟年会”。在一场活动中,我听到lawrence·Summers 专门强调了储蓄的作用,和如何应用国际上的储蓄来帮助新 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即考虑疫情后的恢复问题。因此,我 认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这对“一带一路”来讲也很重要。
回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是伯 南克,他也是从储蓄的角度看次贷危机的原因,他说储蓄过 剩,特别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过剩地储蓄涌到美国,导致了 次贷危机,这是当时他认为的最主要的原因。这里面也是涉 及到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作用,也就是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 货币,所以多余的货币就容易找避风港流入美国,这是一种 说法。当时在讨论中我回应,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其主要的原因和亚洲金融风波有关系,也就是1997、1998年爆 发的亚洲金融风波中,不少发达国家的对冲基金冲进亚洲市 场,亚洲国家受到冲击好不容易恢复了,他们是有扩大出口 和增加储蓄等动机的。
我们可以看看这一数字,在整个的东亚比较明显,而中国也 是比较明显的。这些储蓄的增加在随后就变成了“一带一路” 债权融资的主力军。如果我们看看数字,中国在亚洲金融风 波前,GDP 的储蓄率是在 35%左右,但是亚洲金融风波以 后就开始迅速提高,提高到最高时也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机爆 发的2008年,那时候达到了51.8%,在全球来说这么大的 储蓄率变化都是非常大的事情。但是随后我们也有扩大内需 的政策,最近习主席强调了“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的作 用,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之下,2019 年年末,中国的储蓄率 占GDP中的比重降到了44.6%,看来还会进一步地下降。
疫情对于储蓄率的影响,目前还看不太清,因为它既有增加 储蓄的方面,同时也有减少储蓄的方面,这还要进行密切地 观察。全球平均储蓄率是多少呢?说到中国,大家可能需要 有一个比较,全球的平均储蓄率在过去10年、20年中,平 均是26.5%,所以中国是大大高于这一水平。同时东亚有一 些国家也都是明显高于这一平均水平,而低于(这一水平)
的主要是美国,美国就是一位数,不知道最近怎样,反正那 个时候都是一位数。从储蓄的角度看融资能力和资金配置是 一个重要地角度,也是对于那些阴谋论的反驳,否则大家会 说中国人均 GDP 不高,还拿那么多钱搞“一带一路”,是 不是确实有什么阴谋上的考虑。
现在的情况就是东亚(包括中国),目前是债权融资的主力。 大家知道过去主权融资的主力是在巴黎俱乐部,目前东亚 (包括中国)已经超过了巴黎俱乐部主权债的总额。其实, 中国这些投资除了去“一带一路”以后,也有相当大地数量 是投在美国、北美和欧洲,但是当前局势的变化,他们对中 国议论很多,也有很多不友好的政策,保护主义的政策,这 样的话就有可能我们在未来几年里面,可能更加需要关注 “一带一路”仍旧是主力军。但是再往远看,中国的储蓄率 还会进一步地变化,就是在“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为主的 发展战略情况恰,内循环将会更加畅通。同时也是在密切观 察年轻一代的储蓄率在明显下调,这里面有好的方面,有助 于扩大内需。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就是一些年轻人过多地 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 但是总的来说储蓄率会进一步地调整。所以未来,“一带一 路”的融资格局会与此相关。
最后第三条,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方面的强调,我们 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有一 些议论,强调给发展中国家送点礼或者是减点债什么的,这 很有点像是给好处,但是更关键的是应该如何促进他们将宏 观经济搞好,能够将基础设施搞上去,将生产能力搞上去, 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道路。
过去曾经发生过非洲的粮食危机,现在仍旧有许多的电视镜 头还时不时地会出现,世界银行等组织向非洲运粮,在当地 如何分粮食。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慷慨的行为,但是事后也有 很多的批评文章,批评那个时代没有能够更多地授人以渔, 就是如何让非洲利用自身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生 产,教会他们生产粮食和进行交易流通。其实他们之前的做 法确实是有问题的。这次的疫情发生,实际上也是有类似的 情况。减贫这种事,国际上调门不少人唱得很高,但是究竟 减贫是靠什么?是靠送粮食?靠消债还是说更加注重能力 建设?中国应该说是在全球脱贫方面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 验。那中国的经验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要 创造生产力,要给贫困人民有新的谋生和致富的道路。
中国有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强调了基础设施。当然了 也不局限于交通,对于非洲和很多的国家来说,除了交通还有电力电网,还有一些其他基础地环节。很像当年陈元行长 搞开发银行时,叫“两基一支”。未来,“一带一路”从中 国的角度更加重视靠支持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这方 面来实现授人以渔。
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要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呼吁 要强调多边主义,强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强调国际 秩序以及WTO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带 一路”国家通过互联互通,通过能力建设所形成的新的潜力 才能更好地在全球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也是对于在西方某 些国家抬头的保护主义的一种有力地斗争。
总之,我希望大家也有一定的精力关注这一课题,并积极参 加博鳌论坛在这方面所主持的讨论,也相信上海作为国际金 融中心会在这一方面发挥显著和巨大地作用。
谢谢大家!
易纲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很高兴来到外滩金融峰会,和大家分享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 放的进展和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开放的展望。
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业开放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 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而是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 劲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 背景。中国是全球经贸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已成为第一大贸 易国和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枢纽和 制造中心。2002-2019年期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 贡献率接近30%。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不仅要便利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还要推动规则制 度型开放,增强制度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 效率。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也有利于全球经济。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金 融业开放不仅引入了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 给,还促进了制度规则的完善,促进了金融制度供给。这有 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
近年来金融业开放取得的进展过去两年,我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集中宣布 了50余条开放措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一是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 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在华布局。2018 年以来, 新增外资控股证券公司8家、外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2家、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20 家,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 构已进入中国市场。
二是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比如,不再对外资证 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实现内外资一致。允许外资银行 经市场化评价后获得债务投资工具主承销商资质,允许外资 银行分行及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质等。
三是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今年前9个月,外资 累计增持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7191 亿元。近期,富时 罗素宣布拟将中国国债纳入其世界国债指数。
应当看到,金融业开放是互惠互利的。金融是竞争性服务业, 开放竞争有助于中国自身金融业发展和效率提升。而外资进 入中国市场,也能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红 利,实现互利共赢。
持续推动金融业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展业环境
第一,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 开放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尽管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很快,但 我们在同外资金融机构、境外央行的沟通中也注意到,外资 在机构准入和展业限制解除后,仍需申请诸多许可,面临不 少操作性问题,对金融业开放的诉求依然较多,这表明金融业向负面清单管理的转变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负面清单与金融业持牌经营并不矛盾,负面清单模式下,金 融机构的准入和展业也必须满足资质要求、持牌经营。负面 清单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并不矛盾,负面清单模式下,监 管部门可将更多的资源从准入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实现 监管效能的提升。
第二,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 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 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主导,监 管当局主要是减少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限制,顺其自然。新 形势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可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对本币使用的支持体系,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 环境和条件。
第三,在加快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 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提高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新形势下,我们会针对当前的不足,并对标高水平开放的要 求,推动金融业开放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为构建新发展格 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谢谢大家!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嘉宾:
很高兴参加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峰 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我根据这次峰会的主题,就资本市场开放谈几点看法。习近 平总书记最近在深圳经济特征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 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 基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巨大型经济体的实际而做 出的重大判断,必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
作用,但这与促进畅通国际循环并不矛盾。新发展格局要求 把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与利用 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要做到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是打通循环中的各种堵点, 使得两个循环都畅通起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对于打通我 国金融体系中的堵点,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 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循环的顺畅 对接。畅通经济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至关重要。资本市 场交易活跃,价格信号灵敏,能够有效引导要素跨区域、跨 行业流动,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加速实现平衡。扩大资本市场 高水平双向开放,推动要素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能够促进 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更好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叠加优势。
第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适配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 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境外跨国企业在我国有广泛布局,它 们的生产经营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而且还会在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持续深化。金融业包括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必须加快适应高水平开放经济体制需要,做好本土深耕 和国际拓展的结合,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全链条、更高质量、 更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
第三,扩大开放,有利于资本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以开 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 法宝。实践证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尽管短期会对内资金融 机构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通过主动学习借 鉴国际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产品服务和风险手 段,能够推动行业深化内部改革,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和专业 化水平,促进行业机构在良性竞合中做优做强。开放引入成 熟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增 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开放 也是我们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监管理念、 监管标准和市场制度规则的不断完善。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 年来,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和方 向。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我 们稳步推进市场、产品、机构的全方位开放,沪深港通机制 持续优化,A股纳入国际主要指数,沪伦通试点稳步扩大, QFII/RQFII规则修订发布;ETF 互联互通逐步拓展,多个期 货品种对境外投资者开放;证券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
全面放开。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参与 程度不断深化。2018 年以来,外资机构投资者持有A 股占 比显著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A股和中国经济发 展前景的认可,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持市场稳健运行发 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 国际化方向,在稳步放开跨境投融资限制的同时,更加注重 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第一,继续推进市场和产品开放。在现有沪深港通、 QFII\RQFII、ETF 互联互通等方式基础上,研究推出更多外 资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和方式。着力解决国际投资者有关顾 虑,提高A股在明晟等国际指数中的纳入比例。研究完善沪 伦通制度,使其覆盖欧洲主要资本市场。拓展交易所债券市 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渠道。进一步扩大期货品种对外 开放范围,更好满足境外实体企业和投资机构风险管理需 求。制约我国资本市场更快更稳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机构 投资者占比还不够高,而更多地引入境外成熟机构投资者是 一条见效快的途径。要建立健全境外企业在境内市场发行 CDR、在境内第二上市等制度,为我国资本市场引入更多优 质上市公司。
第二,不断提高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开放水平。目前,已有8 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获批,首家外资全资基金公司、首家期 货公司成功落地。外资私募基金公司进入我国已形成趋势, 在上海聚集尤其集中。我们欢迎更多外资机构前来展业,拧紧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利益纽带。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内外 资证券基金机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支持优质机构与客户 一起走出去,提升跨境服务专业能力,更好满足企业跨境投 融资需求。
第三,进一步深化国际监管合作。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必然要 求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将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和合作的 诚意,主动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国际金融组织的广泛合作, 共同推进解决中概股公司审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 各国投资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跨境上市和证券发行中的财 务造假行为,维护我国企业国际形象。反对一切人为阻断资 本国际循环的行为。
第四,加强开放条件下监管能力建设。在当前国际不稳定不 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们在推进资本市场开放中必须特 别重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开放的幅度和水平,开放中能否 实现市场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能力,特别是跨境监管能力的提升。要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建立健全数 据通报、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跨境监管合作和执法机制,为 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外滩是我国近代金融的发祥地,上海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 对外开放的起航地,上海正在迈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前不 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要求抓好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鲜明特点是 有一个开放的、门类齐全的、与全球互利互通的、和中国经 济规模相当的资本市场。扩大和深化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必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马云
尊敬的李强书记,尊敬的陈元主席、小川行长,各位领导, 各位金融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会的邀请,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交流。
2013 年,也是在上海,我跑到外滩金融峰会发表了一通互 联网金融的异想天开的观点。七年过去了,今天我这个金融 的外行,又来了。
今天要不要来讲,坦白说我也很纠结。但是我想我们这批人,有一个东西是责无旁贷的,就是为未来思考的责任,因为这 个世界虽然留给我们的发展机会很多,但是关键性的机会只 有一两次,现在就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我想我还是要 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们自己十六年实 践经验总结出来,加上担任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 主席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期间,跟全世界的学 者、专家还有实践者认真探讨交流得出的。我想我反正已经 退休,就畅所欲言一下,分享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可能 不成熟,讲得不对,贻笑大方,大家估且一听:
第一,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些思维上的惯性,比如总觉得要为 了跟国际接轨,必须要做欧美发达国家有,而我们没有的所 谓空白,要填补国内的空白。把填补空白当作追求的目标。
我一直觉得填补空白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是因为欧美的就 是先进的,就是我们要去填补的。其实今天我们不应该要和 哪个东西接轨,适应哪国的标准,填补哪个空白,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和未来接轨,怎么适应未来的标准,怎么弥 补未来的空白,我们要想明白未来是如何的,以及自己到底 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后再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如果 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讨论别人设定的主题,我们不但会迷 失现在,而且会错失未来。
二战以后,世界需要恢复经济繁荣,布雷登森林体系建立起 来,对全球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后来亚洲金融风暴发生, 巴塞尔协议讲的风险控制越来越受重视,到后来变成了一个 风险控制的操作标准,现在的趋势越来越象是全世界变成了 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很少去想年轻人的机会、发展中 的国家机会在哪里,这其实是导致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的根 源。我们今天也看到巴塞尔协议本身也让欧洲的整体创新受 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金融数字化方面。
巴塞尔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 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 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 风险。中国的金融和其他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 金融业是青春少年,还没有成熟的生态体系,没有完完全全 的流动起来,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主动脉,但是 我们需要湖泊、需要水塘,需要小溪小河,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缺少了这些生态系统,我们才会涝的时候涝死,旱 的时候旱死,所以今天我们国家是缺乏金融系统的风险,不 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就象老年痴呆 症和小儿麻痹症,症状看起来很象,其实差别很大,如果小 孩子吃了老年痴呆的药,不光会得老人的病,还有很多见都 没见过的病会冒出来。这个巴塞尔协议就是考虑治系统老 化、过度复杂的老年人的病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跟着老年人 我们要学什么?要知道老年人关心的是离医院近不近,年轻 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学区,是完全的不同体系的思考。
第二,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我们这代人必须有所担当。
习主席讲过“功成不必在我”,我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一种责 任,讲的是为未来、为明天、为下一代担当。今天世界的很 多问题包括中国,都只能用创新去解决;但是真正的创新, 一定是没有人带路的,一定需要有人担当,因为创新一定会 犯错误,问题不是怎么样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之后能不 能完善修正坚持创新。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 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当年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船连起来的思考就是最早的航母的 思考,但是一把火让中国一千年再也没有人敢去想航母这个事,这是一个错误消灭一个创新。
七八年前我提出过互联网金融,但我们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 必须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 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用这个标准衡量,就 会看到 P2P 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今天不能因为 P2P 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否定了,其实我们要想一想 如果全国几千家P2P 犯金融公司的错误,是不是我们其它地 方出了问题?中国如何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 融公司?这完全是不敬畏技术,P2P 是一批打着互联网金融 幌子,拿着合法牌照的骗子。
今天我们的监管确实很难。创新来自市场,来自基层,来自 年轻人,对监管的挑战越来越大。其实监和管是两件事,监 是看着你发展,管是有问题的时候才去管,但是我们现在管 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不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 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 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监和管不一样,政策和文件也不一样,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 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 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制订政策是一门技术活,其实解决系统复杂性的问题,我可以提供淘宝的经历作为参考。当 时淘宝的政策非常复杂,商家都看不懂,后来我们提出来, 加一减三,你要加一条政策,就要减前面三条。我们现在的 政策越来越多,导致的结果是谁都干不了什么事,谁干都可 能出事情。
理论和系统是不一样的,专家和学者是不一样的,专家是干 出来的,干得很厉害,但不一定会总结,很多学者是不具体 干,但是能形成理论。只有专家和学者结合起来,只有理论 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去创新解决今天和明天的问题。 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P2P 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它给我们的启发,不是否定互联 网,而是不要再重复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我觉得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一些处长,监管到后来,变 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 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未来的比赛是创新的比赛,不 仅仅是监管技能的比赛。我的理解,习主席说的执政能力的 提升,是指发展了并且监管有序的发展,而不是监管了没发展。
第三,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当的当 铺。这在当年也是很厉害的思想,没有抵押,担保这些创新,就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中国经济 40 年来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但是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两个极端,我这几年跟很多企 业家交流,中国的金融当铺思想最为严重,要么是资产全押 了出去,压力巨大;要么肆无忌惮贷款,不断加杠杆,负债 搞的很大。有个段子可能大家都知道:你向银行借10万块, 你有点慌;借 1000 万,你和银行都有点慌;借 10 个亿, 你一点不用慌,银行会很慌。
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 30 年世界发展对金融 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 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 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 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要饭也必须有信用, 没有信用,连饭都要不到。
——世界期待一个真正为未来而思考的全新的金融体系
如果二战后,当时的人们能够有这样的远见和担当为未来、 为年轻人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今天的我们同样有责任 思考未来的金融体系。未来的金融体系,要从帮助20%的人, 到帮助80%的小企业和年轻人;要从过去的人找钱、企业找 钱,做到钱找人、钱找企业,钱找好企业。评价这个体系的 唯一标准是普惠,绿色,可持续,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起决定性作用。
今天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今天我们的技术发展让 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 今天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不然不仅仅是失去机会的问 题,而是让世界会陷入混乱的问题,因为创新走在监管前面 是正常的,但是当创新远远走在监管前面的时候,当创新的 丰富度远远超过监管想象的时候,就不正常了,世界会陷入 混乱。
拿数字货币来说,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打造 30 年后世界所需 的金融体系,数字货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今天的金融 确实不需要数字货币,但是明天需要,未来需要,成千上万 的人需要,我们应该问自己,数字货币到底要解决未来的什 么实际问题?十年以后的数字货币和今天的数字货币可能不是一回事,这个数字货币不是从历史上去找,不是从监管 角度去找,不是从研究机构去找,而是从市场去找,从需求 去找,从未来去找。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的研究机构不应 该是政策机构,政策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研究机构。 因为数字货币体系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又不仅仅是技术问 题,更是一个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案,数字货币可能重新定义 货币, 尽管货币的主要功能仍然在,但是会重新定义货币, 就象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而不是仅仅是个电话。数字 货币远远没有到抢标准的时候,是创造价值,是解决世界经 济、贸易可持续、绿色、普惠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今天人类社会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要 小看这场疫情,这场疫情是倒逼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亚 于二战。我们对今天世界上很多的组织机构,不是简单的去 反对它,而是一起重新思考他今天的价值,无论是联合国, WTO,还是WHO,这些组织我们都需要,但这些组织应该 怎么面向未来,如何改革,是要重新思考的。
新金融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它一定会起来; 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去做。未来的标准必须符合普 惠、绿色、可持续。过去 16 年,蚂蚁一直在坚持探索,如 果普惠、绿色、可持续是个错误,那么我们愿意一错到底!
改革是要牺牲的,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做这个改革, 结果可能是下一代才能看到,我们可能就是负重前行的一 人,但是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也是给我们的责任,这就 是我想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内容,不一定正确,但都是我个人 认真的思考。谢谢大家!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
尊敬的陈元主席、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作为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的执行主席,我非常高兴能 够看到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能够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依然 能够举办。而且各个方面应该说是比第一届我们准备得更充 分,这个当然是要感谢陈元主席的领导,也是感谢组委会各 个成员单位的努力,以及各个方面的支持。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适应新格局,打造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的3.0版”。这一主题与外滩金融峰会是密切相关的,这也 是这届外滩金融峰会的主题内容,那么我想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地成就,放在历史跨度来看,我首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是3.0版。
回顾历史,1992 年国家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 为一个战略任务。经过近 30 年建设的不断推进进程,成绩 显著。但是我为什么称它为“3.0 版”?因为 1992—2009 年我称之为“1.0 版”,这个是初步建立起来了一些框架。 2009 年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国家在过 去提出战略任务的基础之上,又做出了战略部署。这是第一 次国家就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战略部署和安 排,国务院 19 号文件很长,涉及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的各个方面,这叫“2.0版。”经过“2.0版”以及我们共同 的努力,现在我觉得应该是进入到了“3.0版”。“2.0版” 的成绩,现在正在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2009 年国 家战略任务的实现,以及与国际对标,还有待进一步地评估, 但是成绩显著。
为什么要进入3.0版?因为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所以必须应对。在坚持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建设的长期目标的同时,我们还要实时因时而变,所 以要打造3.0版。
3.0版我想简单地以“12345”谈一点我个人的简单认识。
“1”是 3.0 版要聚焦一个重大使命,就是要适应新格局, 促进新发展。这是3.0版本的第一,就是要聚焦一个使命。 为什么要聚焦使命呢?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国际和国内格局 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来看大家知道,我称之为叫“三局 汇集”,“三局”是什么?新冠疫情的危机,对人类巨大地 威胁;第二个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困局,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着 增长缓慢,这是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局;第三个是全球化地变 局。三局交汇和交织,使格局发生变化和分化。
从国外来看,我们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 以根据这样一个国际国内的环境,中央国家层面就提出了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促进的新的循环格 局。在新的循环格局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要 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也是 建设的动力。那么它就要发挥促进国内大循环,以及促进“双 循环”过程中,其配置金融资源它的中心战略节点和重要枢 纽的作用,促进“双循环”。
这是第一个聚焦——“一个使命。”
3.0 版的第二个方面的考虑,就是要突出“两大功能。”完 成这一使命要更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大功能。哪两大功能?
第一个对国内大循环的服务,促进国内良性大循环。国内叫 “大循环”,是要解决影响大循环的深层次问题,破除体制 机制障碍,排除循环不畅的难点、痛点和阻点。所以在国际 大循环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循环是特别重要的,也是带有基 础性的,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就必须要优化中国的 金融体系和结构,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上海国际金融 中心加快建设,就有利于为国内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地优化 提供更有力支撑。
从国际循环来看,中国还在继续开放,也要更多参与国际金 融资源地配置。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是承担着一 个很重要的功能和任务。那就是要打造和更进一步地确立、 巩固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的这样一个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 人民币地国际化。
所以不光是要突出这两大功能,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肩 负着让两大功能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有效循环的任务,这就 是要突出两大功能以及促进两大功能之间的互动作用。
第三个3.0版本是要依靠好“三大动力”:
1、是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整个金融体系发展 的动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紧紧依靠、紧紧顺应金融供给 侧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2、是进一步地扩大开放。进一步地扩大开放,我想它一定 是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更多、更强地活力。大家也知 道,金融的开放现在已经从要素市场机构的开放,进入更深 层次地开放,那就是制度开放,比如说负面清单、比如说我 们要提高开放地效率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这个也是会对上海 国际金融建设,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3、是要依赖于金融科技作为发展的动力。为什么呢?因为 金融科技它会改变金融机构的形态,金融业务的业态,还有 金融行业的生态。所以也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的整体能力和效率。
第四个3.0版本要注重“4个转变”:
1、注重质量和效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上海金融中心 的建设体量很大了,各方面的数量指标、数量规模、体量规 模,包括很多的机构业务的规模,这在全球不是领先也是处于前列的。但是当前更注重这么庞大的金融体量,能够更好 地向质量和效率转变,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在新3.0版 本中。
2、更多注重软实力。当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硬实体很值 得夸耀,我们的规模多大、我们的机构多少家等等,但是下 一步3.0版本要更加注重软实力,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法制 监管,我们的营商环境,我们的人才队伍等等这方面要更加注重。
3、更多注重国际化的进程。当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 依托是国内经济实力以及国内的市场,但是要完成国际金融 中心的目标,必须更多考虑推动国际化进程,在推动国际化 进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制度和规则的对接。
4、要更多地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有更多地转 变,因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体系的发展当然我们要 追求效益,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要更多关注和更加注重可持续 发展。比如说现在的数字经济,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依托。再 比如说我们要注重绿色金融的发展。还有比如说我们要注重 ESG这一投资,那就是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
所以这四个方面在3.0版本中要得到更多体现。
3.0 版本的第五个方面,要做好新“五年规划”的制定和推 进工作。因为3.0版本要打造,更多的是要瞄准长远目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很长远地目标。最近我提过个人意 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会是纽约和伦敦金融中心的复制, 但是它一定是全球一流的,将来是比肩纽约、伦敦的,但是 长期的目标需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规划来推进。所以在“十四 五”我们面临着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 所以3.0版本的“5”就是注重新的“五年规划”。
有五个方面:
1、认识新格局是前提,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格局。
2、明确阶段性战略任务是基础,任务要明确。
3、制定新的战略路径是关键。我们面临新格局、新环境, 必须通过我们具体的路径和方式,找到对的路径和方式,这 是非常关键的。
4、当然了促进整个功能和竞争力的提升是目的。
5、提出具体措施,解决短板是抓手。
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当前有些机构,包括上海新金融研 究院正在参与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十四五”规划正 在进行第三方评估,而且也会对“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 我想不久的将来,会在合适的场合发布这一报告。
谢谢大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以视频形式参加此次峰会, 与大家共聚上海,并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
上海是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座象征着技术进步与创新向 前的城市。这在当今全球经济十分艰难的时刻,尤为重要。 它提醒着我们,只要大家同舟共济,我们就有能力一起建设 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面,我主要谈四个主题:
一、全球和亚太经济展望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全面复苏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坎坷, 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对未来怀有希望,因为病毒检测力 度正不断加强,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疫苗实验也正以空前的 速度向前推进。最近的数据表明,许多经济体已经开始复苏, 速度也比先前的预期要快。我们预计全球经济2020年萎缩 4.4%,2021年增长会达到5.2%。这比我们先前在2020 年 6 月的预测要好一些。发达经济体二季度 GDP 数据有所改 善,因此他们的经济增速也上调了2.3个百分点。另外,二 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好于 6 月份的预期。2020 年 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因而上调了0.9个百分点。中国三季 度数据刚刚发布,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复苏正在提速。然而 对其他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未来经济前景仍 然充满变数。全球而言,各国推出了大规模财政、货币和监 管的应对措施,其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措施有 力的支持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保障了企业现金流,强化了银 行的现代供给,这些措施共同发力,避免了2008、2009年 那样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重演。
亚太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各国复苏的速度层次不齐,许多国家 成功的控制住了最初一轮疫情。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疫情再度 暴发,或是局部重现,甚至还有少数国家至今仍在为压平感 染曲线而努力。就整个亚太地区而言,经济增速比6月份下 调了0.6 个百分点,我们预计 2020 年本地区的经济将总体 收缩 2.2%,这也是人们记忆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 疫情暴发前,我们曾在去年 10 月份,预测 2020 年亚太经 济将增长 5.1%。显然,亚太经济将经历一次十分严重的产 出损失,需要数年之后才能恢复。
中国经济的前景将逆势而上,2020 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 计将达到1.9%,而6月份的预测仅为1.0%。中国是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本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其地区贸易 量已占本地区贸易总量的20%以上。中国经济的复苏将为亚 太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也将为世界其它地区经济复苏做 出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面对极高的不确定性。往好的方面来说, 疫苗研发速度可能比预期要快。亚太地区在这方面独具优 势,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疫苗或药品的主要生产国。另一方面, 未来可能面对更多的下行风险,比如疫情可能再度暴发,治疗手段和疫苗研发的进度可能比预期要慢。人们获得疫苗和 药品的机会可能并不均等,经济活动的恢复可能比预期还要 弱,社区可能要求进一步保持社交距离,也可能面临再次封 锁。金融情绪可能恶化,这将可能引发新增信贷骤减,或者 导致现有债务无法展期。
二、亚太地区应对疫情的经验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感染率尚处于低位的时候,及早做出公 共卫生响应,对压平感染曲线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亚太地 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做得要好不少这可能受益于亚太地区前 些年应对其它传染疾病而积累的经验。二是在疫情得到控制 后再放松防控措施,与更好的经济复苏表现之间往往存在正 的相关性。在这方面,亚太地区普遍也做得不错。大多数区 域内国家都在新增病例下降到很低水平的时候,才开始重启 经济,从而为经济的强劲复苏打下了基础。从长远看,各国 能否通过采取除严格封锁之外的措施控制住疫情?将是韧 性强劲与否的关键所在。
三、疫情带来的中长期挑战
亚太地区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已经面临了一些重大的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生产率增长放缓,企业和家庭债务居高不下, 收入不平等现象有所加剧等等。我们认为,此次新冠疫情会 加大应对其中一些挑战的难度。例如,经济收缩导致企业和 家庭杠杆率恶化,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并最终影响到 信贷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也有所恶 化,削弱了当局吸收风险和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疫情也有 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研究发现,随着疫情暴发、收入不平 等可能在中长期进一步加剧。
四、建设更为智能、更加绿色和更具包容性的新机遇和政策 趋向
目前全球正面临一个建设更加美好、未来的重大转型时刻。 在努力抗击疫情之际,实现更为智能、更为绿色、更具包容 性的经济增长,正成为新的全球共识,亚太地区应该抓住这 个机遇。为此,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重点领域:
一是数字化和自动化,在这方面亚太地区已经跻身世界前 列,数字化使居家办公成为可能,从而让更多的企业在疫情 期间得以持续运转。在疫情暴发实施封锁期间,远程教学使 老师和学生能够继续上课,数字化手段帮助居民家庭生计获 得保障,数字化手段还协助公共部门提供关键服务,比如向非正式就业人员提供现金转移支付等等。亚太地区还在工业 机器人的使用和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比如 2018年本地 区就已经拥有全世界近2/3的在用工业机器人。全世界超过 40%的新机器人都在中国组装。疫情后复苏的一个亮点就 是,各国现在有机会加速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速。
二是绿色复苏,疫情后的大量投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 会,支持绿色经济,将在未来数年内帮助改善环境,促进增 长和就业。在这方面,亚太不少国家正取得跳跃式进展。比 如近年来中国一直在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普及电动汽车方面 保持全球领先,中国最近还做出了在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 和的承诺,对此我们表示欢迎。我们也鼓励其他各国,明年 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提 出更高的减排目标。我们的研究显示,提高碳定价,促进绿 色基础设施投资,实行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都能够帮助人 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
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政 策取向尤为关键:1.亚太地区应当继续努力控制疫情。2.在 产出缺口凸显,通货膨胀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应继续采取支 持性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同时降低企业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必须向最弱势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包括加 强卫生设施和社保体系方面的建设。应推动劳动力市场等结 构性改革,降低疫情的长期创伤,遏制收入不平等加剧,从 根本上提高长期生产率。3.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并在 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力争实现智能复苏、 绿色复苏。当然,各国还需要在医疗、疫苗、贸易和投资等 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协调行动。
总之,全球经济衰退似乎比人们早些时候的预期要缓和一 些。尽管如此,经济复苏仍将是一个漫长、坎坷和充满不确 定性的过程。在复苏巩固之前,应充分保持宏观经济支持政 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尤其重要的是,决策的视野,既要立 足当下,确保活力复苏,又要放眼长远,实现韧性增长。让 我们抓住机遇,走出一条更具包容、更为智能、更加绿色的 经济复苏之路。
最后祝本次外滩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
尊敬的陈主席、各位嘉宾,我只能用英文讲,因为作为国际 机构,英语是我们的官方语言。其实我上海话讲得比普通话 还要好,不好意思,所以今天要讲英文。
尊敬的陈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 荣幸能够来参加外滩金融峰会,并作发言。大家可以欢聚一 堂,不用戴口罩,而且社交距离也缩小了,其实在其他的地 方人们还无法这样,这都是得益于中国政府有效地疫情防控 措施,使得新冠疫情在中国受到了控制。
我们今天的世界,看起来至少有三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新冠 疫情、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但是气候变化我不和前面 这三点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是因为气候变化是另外一个性质 的问题。气候变化并不是一纵而逝的问题,气候变化将长期 伴随我们,我们将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而且不 能耽误,要立即行动。我们看看全球经济,全球经济阴云密 布,中国是唯一经济熠熠生辉的国家,现在的经济衰退和常 规的经济周期无关系。现在的经济衰退是由新冠疫情造成的,当然我们将它当做成一场天灾,可是这种天灾和之很一 样,因为它引发了全球的经济下滑和衰退,和其他的天灾又 不一样。比如说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等这样的天灾和新 冠疫情又不一样。传统的天灾都是局部的,而且是短期的。 在推出安全和有效的疫苗前,我认为这个病毒并不会消失, 而经济也没办法止跌回升。所以采用大剂量的刺激政策,可 能并没有什么样的效果,没办法解决这一轮的经济下滑。经 济复苏正如我所说的,就是要推出疫苗,并且彻底地控制住 新冠疫情。
现在是有巨大的流动性注入经济当中,那有什么样的效果 呢?其实这样的刺激是效果有限的,因为还是要执行社交距 离,而整个服务业可以说是商业中的荒漠。要让经济不再沉 下去,全球央行都对系统注入巨大地流动性,而在现在的情 况下,政府采用各种各样的开支去应对经济下滑,当然是非 常有必要的。许多国家确实是这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是 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注意到往这些国家注入流动性,其 实它是短期的解决方案,但是长期可能会带来问题,也就是 说我们要确保资金是得到正确使用,而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做到。所以我们都非常地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债务的可持续性。
在近几十年,人类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上,可以说是取得了 巨大进步,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沾沾自喜,觉得科技非 常发达,可是新冠疫情来了,我们好像束手无策。几十亿投 入到疫苗的研发当中,可是现在的结果恐怕都是不尽如人 意。中国最近取得了很多疫苗方面的进展,我也期待中国生 产的疫苗能够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尽快地认证,这样可以拯救 生命,拯救经济,让我们的生活回归正常,多姿多彩。
经过这一轮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教训:第一个我们 看到了经济生产环节中最弱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在医疗卫生 体系当中的投入;第二个我们需要去研究气候和健康问题之 间的潜在关系。
刚才我说新冠疫情是一场天灾,那其实我的定义天灾应该是 来自于自然的,突然的,出人意料发生的。可是这一场天灾 好像和普通的天灾不太一样,至少我们看新冠疫情这件事, 我觉得这场灾难可能是事出有因的。新冠疫情看起来是天 灾,看起来是自然问题,可是我觉得实质上它是和人类行为 有关系的,怎么讲?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可 思议的现象,你可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情最终都会溯源到 人为因素,也就是说很多事情都是和人类自身是有关系的。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要仔细地去反思,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医 生,但是在过去的40 年的工作中,我有机会去到很多的地 方,那里有贫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有些国家如果是 以人均 GDP 衡量,可能还不是特别贫困,但是有许多的问 题。当你看到人类生存条件触目惊心的时候,你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黑死病、霍乱、疟疾、登革热、狂犬病等这样 一些传染病,为什么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我认为 环境退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失常,还有极端的天气造成了病毒 和细菌滋生的土壤。现在我们应该要清醒,要重新思考发展 方式。之前秉承的传统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传统的方式是增 长导向型、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的增长方式,我们现在 应该要转向新的发展格局,那就是气候智慧型,生态系统智 慧型,环境智慧型。而这就引出气候变化这一非常重要的问 题,如何去应对气候变化。
在亚投行,我们是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地应对。首先,我们要 特别向中国政府致敬,因为中国政府十分努力,而且有坚定 决心去应对气候变化。最近的人大发言,习主席宣布了中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宏伟计划,到2060 年中国要实现经 济的近零排放。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是要到2030 年前 要达峰不再增长,2060 年实现碳中和。换句话说,也就是 在 40 年内中国的经济要从现在的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到实现碳排放和减排之间的平衡。应该说这是非常重要和了不起 的目标,习主席说中国现在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可以把重心 再度放到经济的绿色发展上,习主席决定做的是在中国过去 40年中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政策。那么这样的决 心,也是中国从70 年代以来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中国 并不是唯一的宣布要实现碳中和的国家,大家可能知道欧洲 国家也是要在2050 年前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中国是最重要 的做这件事情、做这样决心的国家。这个宣布应该说是恰逢 其时,这是因为现在巴黎协议的执行是面临很大地不确定 性。应该说对巴黎协议,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也有一 些人热情不足。中国的决心和宏伟的计划是令人赞赏的,但 是我们也知道,大家也是非常关心中国下一步要具体采取的 措施是什么,但是亚投行是非常有信心,因为中国在过去是 有非常大的执行力,一旦大的计划定下来,就一定会实现, 所以我们相信中国做到这一边,实现“气变”的目标。
毫无疑问,政府将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调动民营企业 和私人部门将资源放到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支持上,货 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应该在设计和执行上来支持非化石燃 料的研发和生产。要能够实现零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 社会必须团结起来,要有大规模地投资来加强金融机构的能 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落实严格的污染防治规则和政策,并且将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金融机构无论是国营还是 私营,都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将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可 再生能源。多边发展银行,亚投行和其他银行一起合作,我 们要走在支持应对气变的前沿。
最近一次的国际会议上,我们也宣布,我们不会给任何与煤 炭相关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是任何项目如果是与煤炭有关 系,那么亚投行绝对不会投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对于我们这一区域,对于亚洲和世界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信 号,因为我们看到全球碳排放还在持续上升,这是我们要做 的事情和要努力地方向。亚投行成立的价值基础就是精益、 清洁和绿色。精益的目标是要非常有效,我们不希望有太多 的官僚层级,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机构臃肿的情况,而清洁 指的就是对腐败是零容忍的,而绿色也是我们的价值基础, 我们现在在加大力度去推动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绿色发展。我 们的使命是为明天的基础设施投资,什么意思呢?明天的基 础设施就是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我们支持可持续的基础设 施,是通过来提供好的投资、好的技术,从而让一些创新的 环境技术能够变成现实,我们的银行是非常灵敏,适应性强 并且反应度高。
利用金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推动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金融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是同样重要的,中国政 府始终努力并改革开放国内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最近, 中国在金融开放领域取得了重大地进展。我们银行既是中国 资本市场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推动其开放的一股力量。亚投 行今年6月首次发行“熊猫债”,而我们是自从金融市场机 构投资人国家协会制定了新准则以后,我们是发行“熊猫债” 所有评级主体中信用度最高的。我们发的这个债称之为“可 持续发展债”,它的定价与中国政府债相比,利差是前所未 见地低,仅有7个基点。亚投行对中国债券市场可以说是做 了一个小小地贡献,就是说我们能够吸引国际投资人来到中 国的银行间的债券市场。我们首发的“熊猫债”,65%为境 外投资人,35%是境内投资人,所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拉来 了国际投资人,加深了中国银行间的债市。而且值得注意的 是,我们发行“熊猫债”所筹集的资金和所得,是用于支持 中国政府抗疫,第一个抗疫的项目就是用来支持中国的。我 们很高兴地看到利用资本市场来帮助了中国,同时我们还发 了两个美元计价的SEC注册的可持续发展债券,都是今年发 的。这两支债券都是属于我们新冠疫情应急恢复基金的框 架,在这个框架下发行的。这周,我们还在卢森堡证交所发 行了第一个英镑计价的可持续发展债券,实际上我们已经发 了美元、中国人民币、土耳其里拉、俄罗斯卢布、港元等其 他货币的债券发行都已经完成,我们也是委托了领先的全球承销商,如高盛、摩根大通、巴克莱、野村等,请他们为我 们承销,我们是国际机构,我们会聘请国际金融机构来与我 们合作。
在中国,我们致力于和本国的监管部门密切合作,他们也很 有兴趣,想学习我们的经验,我们与中国市场监管部门一直 有密切地对话沟通,我们也会继续有这样的交流。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也是希望很快地屏幕 上的这些人都可以将他们拉过来,坐在这里的椅子上面对面 交流。非常感谢!
桥水达利欧
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的讨论。能够参加上海外滩金融峰会, 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这些讨论对我颇具意义。我想分享自 己的观点。1984 年当我首次来到中国时,还没有金融市场 可言。五年后,我有幸与一个七人小组合作,他们由一群智 慧、爱国的中国人组成,其使命是将股票市场引入中国。这 个小组叫“证券交易执行委员会”,小组当时并没有金融资
源,但他们建立了位于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从那时起,我一 直在观察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应对金融市场的方法, 我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点滴贡献。这让我很高兴。身为美国 人,我仍可以与中国朋友就最有利于金融市场的问题进行开 诚布公的讨论,这是很珍贵的。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秩序变局中的金融合作与改革”, 虽然听起来波澜不惊,但其实颇值得玩味,因为令人遗憾的 是,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让合作变得更少了。目前最大的一 个问题是,随着世界秩序的变化,中美之间还将存在多大规 模的合作?如果大家能告诉我中美合作的未来走向,那我就 可以更加肯定地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次会议 的主题定为“世界秩序变局中的金融合作与竞争”可能更为 合适。
大会邀请我在我所了解的三大推动力的背景之下解析当前 疫情的影响和政府的应对行动。这三大动力是:
1. 长期债务和货币周期;
2. 内部财富和政治鸿沟的周期循环,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 休;
3. 崛起的大国(中国)将挑战现有的世界强国(美国)。
对于各位的问题,我会尽力很好地、直接地回答。我的观点 是有争议性的。虽然不能保证观点准确,但可以确保这些观 点出自我真实的想法。
关于长期的货币和信贷周期,我的观点源自对近500年来的 储备货币帝国的研究,首先是荷兰帝国和荷兰盾,二者后来 被大英帝国和英镑所取代,之后又被美帝国和美元取代,这 二者又将逐渐被中国和人民币取代。
在我看来,我们经历的世界秩序的变化与过去所发生的变化 异曲同工。世界秩序的最后一次重大变化发生在1945 年美 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当时无疑是世界上最富 有、最强大的国家。凭借着这一地位,美元成为世界主流的 储备货币。
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因此包括中国人在内的非美 国人自然都希望储蓄美元,从而赋予了美国以借入美元来为 债务融资的巨大特权。美国最初是通过可转换为黄金的美元 来实现这一点,因此美元就像支票簿中的支票一样,没有任何内在价值,而存储的黄金就像在银行里的钱。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创造的债务远高于其在银行的存 款,因此在1971 年,美国迫不得已,违反了以黄金付款的 义务。随后美元出现贬值,世界陷入以美元计价的法币制, 随后的十年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通货膨胀浪潮,债务持续飙 升,直到 2008 年美联储将利率降至 0%,并且已无力再通 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这两张图显示了我所说的周期。请注意,在上方的图中, 2008 年和 1929-1930 年间的债务水平都很高。在这两个时期, 利率均达到0%,如下方图表中的蓝线所示;而中央银行则 大举印制钞票、购买金融资产,如红线所示。换句话说,始 于 2008 年的债务创造和大额债务货币化时期与 1930 年代 初期相似。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引发的世界经济滑坡导致美 国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债务创造和债务货币化大量 增加,从图中也能看到这一点。即使新冠疫情退去,这种情 况无疑仍将继续,因为将存在大量赤字,必须进行货币化。 因此,美元长期债务周期现在所处的阶段,是一个存在大量 未偿债务、新债务的催生加速飙涨、美联储为偿债而加速生 产货币的时点。中央银行可以拥有此类债务的所有权并收取 负利率,这使得央行可以减少偿债成本和债务展期风险,从而可以延长债务周期。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宏观债务周期一直存在, 这种周期历来会促使中央银行实施债务货币化和货币贬值, 并从根本上改变作为资本市场支柱的世界信贷体系。因为债 券就是对货币兑现的承诺。因此,一旦货币贬值,债务市场 即受到冲击。美国债券就是兑现美元的保证。美联储既有能 力也有意愿为此印制美元和购买金融资产,其中主要是债 务。当然,这些金融资产的卖方将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收益并 购买其他金融财富,例如股票和黄金,从而将导致其价格上 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局面,这也是 1933 年和 1971 年及之后十年间出现的局面。现在,投资者对这些债券配置 的权重过高,其名义收益率为零,实际收益率则为负数,并 且还会产生更多的新债务和新资金。那么,为什么有人要持 有这些债券呢?对我来说这不合理。在美元仍然是世界储备 货币以及全球大多数债务和贷款基础的时候,存在这些状 况,这是有风险的。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相信美国和美元仍然非常强势,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用美国印制的钞票来购买商品,美国 依然控制着清算体系,如果发生资本战争,就能切断人们的 资金流。这种局面在短期内的影响力最强,尤其是存在大量美元计价债务的时期。但是,从长远来看,受制于这一弱点 的人们终将找到替代风险的方法,从而削减其影响力。
第二大动力是财富和政治鸿沟。资本主义作为一个高效创造 财富的体系,自然会产生巨大的财富鸿沟。在这个人的价值 日益被技术取代的时期尤为如此,在全球化时代也同样如 此。人力价值相对昂贵的美国人必须与更具成本效益的非美 国人竞争。就是这些力量造成了美国现在出现的财富和政治 鸿沟。如这两张图所示。左图表明美国顶部 0.1%人口的财 富,与底部90%人口的财富总和几乎相等。右图显示,共和 党偏右倾、民主党偏左倾的幅度达到自 1900年以来的最高 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也达到自19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收入和机会上的上述差距具有自我强化性。以美国的教育为 例,显然赚钱多的人对子女教育的花费也会更多。收入最高 的 40%人群对子女的教育花费大约是收入最低的 60%人群 的5倍。因此,相对富裕的人比相对贫穷的人享有更多的机 会,从而使周期具有自我强化性。纵观整个历史,拥有财富 的人会获得政治权力,而拥有政治权力的人会与拥有财富的 人以共生关系携手维持有利于二者的制度。情况恶化时,这 或将引起内战和革命。通常,存在巨大贫富差距、巨额债务、 经济低迷的时候,就会冲突不断。这是永恒普适的真理。可以看到世界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种情况。如今在美国 就能看到这种局面。这种种冲突会引发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第三大动力是崛起的大国将挑战世界领先强国,我们看到这 在历史上屡屡发生。现在,中国是崛起的大国,而美国是现 有的世界领先强国。这张图显示了各国的实力指数,其对比 可以追溯到1500 年。我将其汇总起来是为了直观地看到我 们在这个大周期中所处的位置。蓝线是美国,红线是中国。 图表说明了一切。遗憾的是,我时间有限,无法对这些指数 所呈现的图景深入讨论。但我想将主要观点说明,历史表明 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实力和金融实力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实 力,现在看来,命运在召唤着中国对人民币进行国际化并发 展金融中心。我相信现在正是行动良机,因为随着中国资本 市场的开放,鉴于投资中国的强大基本面,实施上述举措会 获得有利的资金流。
你们曾问我有哪些途径可选。要了解现在要采取的行动,我 们需要先了解自己处于周期中的位置,即我们所处的状况, 我们是怎么达到现在的局面,以及未来有多大的选择范围。 我们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只能以最优的方式应对所处 的状况。例如,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各不相同——相对于支出, 二者的收入水平不同,相对于负债,二者的资产也不同,因此两国的金融状况不同,发挥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也不同。这 就是二者状况之所以产生差异的本质。但是,取得成功的基 本决定因素始终相同。要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就必须具有 生产能力,从而赚取高于支出的收入,构建属于自己的、资 大于债的资产负债表。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状况是大多数 人口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文明,合作融洽。因此,可选 的解决方案也始终相同。即要有出色的领导人,可以很好地 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文明度,让人们能够富有成效地展开 工作,以良好的财务状况开展经营。这些是所有国家都面临 的挑战。
感谢邀请,谢谢大家!
诺贝尔经济奖约瑟夫斯蒂格里茨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你们谈话。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谈谈全 球经济要如何从疫情中复苏。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面临历 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从深度上来看超过了大衰退时 期,从速度来看比大萧条时期更糟糕,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这 场大流行会持续多久。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全球经济复苏不会很强劲,我们不知 道经济衰退会伴随我们多久。我们不知道各国将作出多大的 努力,包括美国在内。我们也不知道经济衰退的深度。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除非各地都有复苏,否则全球 就不会出现强有力的复苏。中国在 2008-2009 年危机后的 复苏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增长有助于新兴市场 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反过来,这又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这一次,中国再次引领世界和经济复苏。但它这次的增长要 平缓得多,不及 2008-2009 年危机后的增长幅度。因此, 我们更要竭力确保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尽可能强劲的复苏。 我想重点谈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复苏情况。这些国家 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发展中 国家和新兴市场衰退的程度比他们想象的要深,他们把这个 数字下调到了-5.7%。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地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增长。那么, 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可以做些什么来确保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强劲复苏呢?
第一个问题是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 的一种形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没有能力借贷或增加开 支,而发达国家可以。美国的赤字已经远远超过了 GDP 的 15%,刺激计划本身就是3万亿美元,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也 已经扩大了3万亿美元的规模。
欧洲的情况也类似,虽然没有那么大规模,但是政策上的反 应也非常强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就做不到这一点。所 以,虽然很多国家受到的冲击更大,却没有经济能力来应对。 而这正是特别提款权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负责人提议发行5000 亿美元特别提款权。但不幸 的是,美国和印度没有支持这一倡议,其理由完全讲不通。
我希望随着这种大流行病的持续发展,人们能意识到它的严 重性,不仅在大流行本身层面,而且要考虑经济后果,全世 界将团结一致,支持大量发行特别提款权。当然,在此之上, 我们还需要确保那些不需要特别提款权的国家,比如美国和 中国,能够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捐赠或借出其资金,即 特别提款权,以帮助那些亟需帮助的国家。
有几个国家已经承诺将他们的特别提款权投入信托基金。我 希望中国也能加入。
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债务问题。不是很久以前,国际社会 就发起了重债穷国倡议和其他债务减免倡议,免除了世界上 一些最贫穷国家的债务。但不久之后这些国家就又开始负 债,在某些情况下,债务被强加给他们,超出了他们的偿还 能力。
这种不稳定状态,是没有做好风险分析的后果。六年多来, 我一直在担心这种不断增长的债务,担心如果遭遇负面事 件,这些国家将陷入困境。这种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现在已 经发生了。这场大流行病显然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这意味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将无力偿还欠款。对 此,二十国集团的最初反应是推迟偿还期。而推迟只是意味 着债务的累积。如果大流行只持续 6周或 10 周,如人们最 初所希望的那样,那么推迟偿还可能已经足够了。但很显然, 这场大流行病还将伴随我们一段时间。而这意味着许多国家 需要的不仅仅是推迟偿还,而是债务重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多个问题。要想进 行有效的债务重组,就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协调一致,不能 是有一方说我放弃我的债权而其他人可以得到更多。这就是 债权人之间的问题。而债权人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世界与 40年前拉丁美洲发生债务危机时完全不同,那时只涉及数家 大银行。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官方债权人、多边债权人和私人债权人。
不幸的是,在这个关头他们并没有合作,这种债权人之间的 冲突导致了或至少是部分导致了债务问题的长期化和困难 化。这样的结果是,痛苦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远远大于应 有的程度。实际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会双输。在这次危机中, 不仅是一个国家有问题,而是很多国家都有可能出问题,这 将损害全球的复苏。
所以处理这次的债务危机问题明显更加复杂,也更加重要。 如果不解决这个债务危机,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还 会造成政治和社会后果,如人群迁移、社会紧张、政治不稳 定,这对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利。因此我认为,解决这场债务 危机真的很重要。
在 2008-2009 年的危机之后,联合国大会主席请我主持一个委员会,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架构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议。我 们的主要建议之一是建立一个国际破产法院,一个解决主权 债务问题的框架。根据我们的建议,大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原 则上核准了建立这样一个主权债务重组机制。
在 2014 年,再到 2015 年,联合国大会以更加压倒性的多 数通过了一系列的原则性决议,只有约6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但不幸的是,反对的国家包括几个主要债权国。其结果是, 这种框架没有建立起来,而现在我们将付出代价。在此关头, 这件事应该成为议程上最重要的事项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 建立一个主权债务问题处理框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应 该立即开始构建这种主权债务重组机制。
有趣的是,就在最近,《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支持这一举 措。然而,这并不足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这件事非做不可。 我们一度希望,集体行动条款就已经足够,但事实证明,面 对这些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国家,这些条款是有问题的而且 是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需要立即债务危机采取 行动。这时,所有债权人之间的合作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不能纳入所有债权人,债务重组就不会成功。此外,除 非债务重组的深度足以确保剩余的债务是可持续的,我们很快就会面对另一场债务危机。好消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阿根廷的案例中起了带头作用,为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提供 了一个框架,并成为了积极的合作伙伴。它已经意识到,紧 缩政策不会使经济恢复增长。而在大流行病时期实行紧缩政 策,将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死去。国际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变化是引人注目的,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信号。
然而另一方面,私人债权人并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进行 合作。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没有流行病。他们认为石 头中可以榨出水来。即使是延缓非洲债务的非常有限的举措 他们也不愿意去做。所以我认为,全世界的政府,特别是债 权国,必须合作起来,向私营部门施加压力以推进债务豁免 和债务重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以援引不可抗力和必 要性等长期以来适用的法律原则,以其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 和债务豁免。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体现为债权人的多重性,还体现为 缺乏透明度,即不清楚债务人欠了多少钱。部分原因在于, 有些债务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或国有企业所欠的贷 款。贷款可能来自私人机构、国家机构或政府。
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透明度不高,这一点很不幸。没有了透明度,我们就不知道有多少债务需要重组。我们必须将 所有主要的私人债务纳入分析范围。因为不幸的是,在发展 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债务很容易从私 人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到公共资产负债表上。在经济危机中, 我们不应该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当然应该援引有限责 任。
而这就意味着当有限责任企业无法支付时,债权人应承担后 果。我们不应该允许债务从私人负债转变为公共债务。目前, 我们还没有那种正规的破产法庭,用来提供适当的债务解决 方案,但我们有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这样的机构。这些 机构必须更具包容性。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债权人之 一,必须积极参与债务重组进程。
下面我想谈最后一个与全球复苏有关的问题。我刚才提到, 在全球经济从 2008-2009 年危机中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发 挥过重要作用。我也提到,这次中国的增长比那时要平缓得 多。而与此同时,经济下滑的情况也更加严重。在2008-2009 年危机之前,关于全球不平衡的讨论很多,即贸易盈余削弱 了全球总需求,从而使全球经济更加疲弱。
现在,贸易顺差的全球影响,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甚至比正常情况下还要糟糕。因此,所有正在复苏中的国家必须限 制其贸易顺差的规模,以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一部 分。我希望我们能迅速从这场大流行病中恢复过来,希望所 有人都能平安健康。
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尽快从疫情引起的经济危机中恢 复过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强有力的全球经济复苏,那么我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