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知名经济学家。她长期致力于国际战略、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流通经济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加了中美关系问题、国际经济形势、一带一路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及对外开放等重要课题研究,多项建议受到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视。
2019年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连续第三次下调,预测将放缓至3.3%,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预期。而这份报告中,全球唯一被调高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是中国,由2019年初预测的6.2%,上调至6.3%。相隔十天后,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比上年同期增长6.4%。在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关税增加、企业信心下降、金融环境收紧等一系列变化中,贸易紧张局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中国经济为何能冷静应对、稳步增长?发展的动力究竟源自哪里?面对已经深度交融的世界经济,中国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陈文玲,为您深度解读!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处在一个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大的这个情况下,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也成为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向了开放的道路,走向了富强的道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动能。那么大家现在有很多的迷惑,
有一些国家对中国开始遏制、封杀、围堵,把我们中国当成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想把中国打垮,把中国摧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行不行呢?能不能扛得住呢?中国经济会不会受到重创?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对历史发展的长周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中国经济现在存在的巨大韧性,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分析和判断。
这40年我认为中国太不容易了。我们有几亿人进入城市,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付出了辛劳,使我们中国的商品以比较低的价格、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进入世界市场,所以世界认识中国是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开始的。中国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我们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的每一个国民,每年会因为中国的低价格、优质产品,他会减少上千美元的支出。我们进入了很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那么中国的商品是他们能够买得起的商品。
我们也付出了很多,每年到春节,几亿农民工奔走在回家的路上。所以中国人民付出了多少,中国人民是最清楚的,不是哪一个国家恩赐了中国,是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引进了先进技术、资本、商业模式。我们是在开放中,学到了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同时我们又付出了艰苦努力,才有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总量大了、块头儿大了,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能带领接近14亿人,走向富强、脱离贫困;那么也有一些国家,暗地里下决心要超过中国;但是有极个别的国家,是羡慕嫉妒恨,要遏制中国,要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继续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韧性?我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非常大的韧性、潜力和空间。
中国经济在亚洲甚至在世界,都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这样的一个经济体之一。目前亚洲的经济占全球经济的3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在50%以上。中国占亚洲经济总量的64%,我们去年增加了1.4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差不多相当于俄罗斯、法国这些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们连续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平均30.6%,差不多三分之一,而且这种发展趋势还会继续。因为像201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4%,美国经济增长3.2%,我们正好是它的一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去年对2019年经济作出预测以后,连续下调了几次,从最开始预测2019年全世界会增长3.9%,调整到3.7% 、3.5%,2019年4月9日又调整到3.3%。它认为2019年由于贸易摩擦加剧,这些风险加大,因此70%的经济体经济会出现下滑,甚至会遭到重创。它唯一调高的国家只有中国,从6.2%上调到6.3%。
所以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对中国都充满了信心,中国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还会保持它强劲的动力。
中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特别是在全球的经济合作中,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而且得到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从倡议到世界各个国家响应,到形成全球的公共产品,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了279项成果清单。到这一届会议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清单都按照计划完成了。比如匈塞铁路、雅万铁路,推进了一些重大的项目,279项是全部落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有37个国家的元首参加这次会议。截止目前我们已和127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的文本。2019年3月1号我们又和泰国签订了中泰铁路协议,并且确定了中老铁路和中泰铁路的连接线。老挝原来国内只有3.5公里的火车,中老铁路414公里,2017年开始修建,今年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80%,到2020年就会全线通车。中老铁路修通,也是老挝自己的国家规划,就是要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南边可以连接泰国,一边可以连接柬埔寨、越南,还有一边可以连接缅甸,未来它就会成为东南亚中线交通枢纽,成为一条经济带,成为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在我们云南的瑞丽,有北汽在那儿建立的工厂,对面的缅甸马上形成了200多家汽车零部件的配套的工厂。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就从我们的沿边开始,向周边国家辐射。亚洲的产业链正在重新布局,一些国家正在迅速地崛起,一些瓶颈正在迅速突破。比如说老挝,老挝原来是一个非常缺电的地方,“一带一路”推进以来,我们中国有13家能源企业,包括中国水电、中国华电等等,这些能源企业进入老挝以后,老挝的水能变成了电能。老挝现在的电,它除了自己用之外,还卖给泰国、缅甸,卖给柬埔寨。中国除了在原来的沿线64个国家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园区,还有跨境经济合作区。比如说在埃塞俄比亚,就模仿我们的中国深圳。我们中国智库学者在帮助他们设计的时候,首先要确立一部法律,就是开发区保护法;推出两个规划,一个是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一个是整个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埃塞俄比亚原来是非洲一个很落后的国家,现在埃塞俄比亚欢迎中国的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大家知道重庆的力帆摩托,后来力帆开始做汽车,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工业园区,它生产的汽车成为非洲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所以,中国在自己富裕起来的时候,在自己经济腾飞的同时,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国家来分享。比如说亚投行从2015年提出来短短的几年,从开始的创始成员57个,现在发展到93个,仅次于世界银行。这是什么力量?这不是说中国去动员你加入,而是大家看到了共同的机会、共同的未来,所以现在的亚投行和亚开行合作,和世界银行合作,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它已经在全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银行之一。我2017年6月份在纽约参加中美智库专家对话,美国有一位做金融的企业家,他说自己曾经参加了30多家银行的筹建,可以负责任地说亚投行是世界最高水平。
所以“一带一路”它的力量在哪儿?就是符合人类发展之道、符合经济发展之道、符合人民要求富裕之道。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之前,相关国际组织,还有的国家都提出了类似“一带一路”的计划。比如说2011年美国奥巴马任总统、希拉里任国务卿的时候,那个时候美国就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但是这些都没有做起来啊。没有一个计划能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到6年时间在世界上得到了这么大规模的响应,这么多国家的参与,这么多国际组织的认可和合作。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带一路”通过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货物畅通、民心相通,通过这个“五通”,也就是一个“通”字,它会使互联互通改变人类、改变世界。美国有一个报社的高级记者,他写了一本书叫《世界超级版图》,就是互联互通改变世界,会使世界形成超级版图。他说如果全世界都取消关税,那么可能会使全世界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但是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将形成国家让渡的、新的这种经济联系,全世界经济增长会提高15个百分点。不管他这个数字算得准确不准确,但是互联互通,它肯定是打通人们迈向繁荣富强的一条道路,特别是会解除贫困国家的一些发展的瓶颈。
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处在世界的72位,但是比我们穷的国家还很多。他们期待着要寻找一条道路,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强,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发展,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崛起,像中国一样、像中国老百姓一样能过上小康生活,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一带一路”的魅力,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力量。中国的“一带一路”还和很多发达国家进行合作,比如说像加入亚投行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第一批就加入了亚投行。这些国家的加入,未来就可以把先进国家的技术、智力、资金这些资源,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人口这些优势相互的匹配,开发第三方市场,会推动更多的国家共同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而且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动能,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一年多来,国际经贸摩擦不断,打压的重点聚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试图阻止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步伐。在贸易壁垒政策和经济手段双重出击之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如何?能否抗住重压?2019年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至4月份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与此同时,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3D打印设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58.9%、159.4%、41.1%、32.1%和17.1%。这一组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怎样的韧性和活力?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高铁全部的技术、全部的设备,我们都是能够成套地输出。我们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非洲的一些地方都有工厂,都是中国高铁通过创新,获得了大的产业。创新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动能是不可限量的。尤其是当我们未来能在颠覆性的创新、共性的技术、前沿技术方面突破的话,中国发展的动能,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强大!
我们国家从2006年到2020年制定了中长期的科技创新规划,在中长期规划里面几乎所有的重大项目都被攻克了。实际上,到2020年,我们要建700个国家实验室,院校的属于学科建设的是300个,属于企业的270个,省部合作的70个。我们国家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现在更多地转向原始创新。
我们的企业创新体系也不得了。我曾经到阿里巴巴去调研,去年八月份去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达摩院刚刚成立,那个时候才70多个人,世界顶尖级科学家。2019年1月6日,我去参加它的年会,那个时候它已经到500多人了。中国和新加坡建立了中新知识城,引进国际知名的顶尖科学家,条件和待遇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所以我们的原始创新,在前沿领域的创新,已经奠定了基础,虽然有些国家在某些领域还具有垄断地位,但是我认为这个局面不会太久。我们的5G技术这么多项专利申请里面,在标准制定里面,华为是占比重最大的,因为它用了20年搞创新,每年的研发经费几百亿元人民币。还有我们现在企业主体,包括国有、民营、个体,现在是1.1亿个,我们现在多少人呢?13.95亿人,差不多13个人就拥有一个企业。其实中小企业就是创新主体,它的创意转化为商品、转化为一个产业的时候,那么整个的创新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才队伍也是其他国家没法比拟的。我们现在大学生每年是800万,去年834万,我们的博士生、硕士生累计现在超过900万人,工程师现在累计超过600多万人。所以中国的人才队伍,其他地方真的是不好找的。中国创新动能来自国家、来自企业、来自社会、 来自每一个人,这是挡不住的,所以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创造力。
中国经济形成了具有纵深感的区域布局。比如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北京提出来的。现在也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京津冀将成为车轮上的京津冀,有高铁,有城市轨道,有快轨,也有高速公路。京津冀的一体化也包括生态上的整体布局,也包括产业的整体布局。
再比如说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国家第19个新区,但是是唯一一个千年大计的新区。大家说现在还没看到什么呀,除了市民中心。现在是按照最先进的理念,在做地下基础设施。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城市,作为千年大计,它肯定是先从地下开始做,是先从规划开始做的,是谋定而后动的。
再比如说长江经济带战略,11个省,当然包括上海市,整个长江经济带内河和海洋海河联运,包括河流里面的港口设置,包括它的黄金水道,包括它的城市规划,在长江经济带战略里面都有非常具体和详尽的规划安排,长江经济带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巨龙。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广东“小珠三角”九个城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城市,11个城市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全世界比较著名的湾区有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这三大湾区,我们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的后发优势比它们还要强。因为香港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广东最发达的地方是这9个“小珠三角”城市群。而广东一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现在已经超过了俄罗斯整个国家。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未来它的空间非常大,就是要通过“一国两制”,两种制度安排、三个关税区实行经济融合与规则对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通畅的大流通,降低流通的成本,提高流通的效率。那么,三地的这个优势能够互补的话,这个地方的后发优势会更大。
比如说我们这个国家的沿边,原来是对外开放的末梢,是经济发展的末梢。那么,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们的沿边正在成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和桥头堡群。比如说新疆,新疆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我们总共边境线是2.2万公里,新疆就占了5600公里,那么它周边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都和新疆直接接壤,通向中亚、西亚,这是我们“一带一路”的一条重要经济走廊。还有新疆的喀什,是通向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一带一路”开始的六条经济走廊,有两条就在新疆。
比如说我们的广西是我们国家通向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比如说云南,是建设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中缅经济走廊之后就是缅甸连接孟加拉、连接印度,形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两洋就会贯通。
所以我们很多的企业,在“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就寻找到了很多的发展的机会、投资的机会。中国的阿里巴巴它一个最大的在亚洲的一个结算中心和它的运作中心在哪儿呢?就在马来西亚。那么我们国家还有各种特殊经济功能的开发区、园区、特殊区域,比如说我们现在有2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积累;我们有165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有19个国家级新区,就像雄安这样的,比如说重庆的两江新区、浦东新区,这都是这个新区;我们还有1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5个国家级的开发开放区。像瑞丽,国家规划2000平方公里做新一轮的开发开放试验区。
那么未来我认为就是要面向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为我们中国内陆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的一个前沿。中国的这个区域正在重新布局,我们原来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东部沿海,那么现在向中部转移,向西部转移。我到新疆的库尔勒,我就看到了亚洲最大的纺织厂。中国的中西部发展潜能也是巨大的,这是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大的一个韧性。
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了《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这份被视为全球投资风向标的报告显示,中国过去一年营商环境整体提升了32位。其中跨境贸易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而中国在此项进步最大,跨境贸易便利化指数排名同样跃升32位,中国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从“卖全球”到“买全球”,改革开放40年,中国正是伴随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争端压力而成长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世界看好中国的是什么?面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疲软的大环境,中国为什么还能继续吸引世界投资者?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底气。从这几年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都在60%以上,去年超过70%。2019年1至4季度也超过70%,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们现在的市场规模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我们还有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差不多三倍以上物流的市场。我们现在机器人的厂家是世界最多的,电动汽车我们发展得比美国晚,现在是世界排在第一位的电动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我们现在旅游消费2018年是55亿人次,出境游已经超过1.5亿人次了。原来是出境游,然后加上购物,现在有跨境电商,很多人通过跨境电商来购买,所以大包小裹就少了。教育消费也不得了,现在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小朋友从周一一直安排到周日,今天补中文,明天补数学,后天补外语,再有时间练拳击、练弹琴、练画画。这个市场是无限的,因此它会引发消费的大爆炸。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看中的也是中国强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市场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而且我们过去瞄准出口,广交会从第一届开始就是做出口的,一百多轮以后改成进出口。去年上海举办第一届进口博览会,一边是进出口,一边是进口,那未来中国意味着什么呢?中国这个市场不仅是中国的市场,将成为世界的市场,将成为世界转口贸易的中心、世界交易的中心,而这个市场是我们中国的底气所在。
我们的制造业占到全球产值的28%,马上就接近30%了。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525个小类里面,其中220个产能是处于世界第一位的,而且我们的制造业正在稳步地迈向中高端。如果说以前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认识还有欠缺的话,那么通过当前这种大国的博弈,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大国之重器,所以制造业这个核心地位不能丢,主体地位不能丢。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能力,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在实际上已经占到我们制造业产值的20%以上。最早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地摊货,后来是中低端,后来部分中端,后来中高端,那么现在一些领域,进入无人区,进入高端、顶端,所以引起了一些国家极大的不满、极大的恐惧。它从战略的怀疑、战略的焦虑,然后到战略失控。原来你对我来说是望尘莫及,你在我后面远远的,现在叫望其项背,你马上就追向我了,我一扭头一看就是你。所以我认为现在是某些国家对中国的一个适应期,你要适应中国的崛起,要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美国可以有AI人工智能2030,也可以有先进制造业计划,也有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那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有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政策和计划呢?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支撑中国延长经济发展的周期。这一轮的经济发展长周期是有史以来的、经济规模最快速增长的时期,它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做支撑。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基础设施的超常发展,开始是高速公路,在2008年以后是高铁,我们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铁路网,2030年的高铁规划,是要建成“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就意味着整个覆盖全国,它的网络会更密。现在已经形成米字形高铁的,像郑州、像西安、像成都;那么像贵阳这样的地方,它已经形成十字了;像昆明这个地方,已经在十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也很快就成为米字形高铁了。高铁时代会改变我们城乡的空间布局,会改变我们城市之间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以时间换来新的空间。我们的高速公路现在已经全世界第一了,原来美国第一,8.8万公里,我们才1.8万公里。现在我们是13万公里的高速公路,477万公里的公路,包括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全世界前十位的大港口中国有七个,最大的港口在中国,最繁荣的港口也在中国。
我们发展最快的是软基础设施,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撑这些发展的软基础设施中国超常发展。下一步我们可能是在软基础设施这个方面发展会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说我们的5G,我们会实现5G全覆盖,上海现在从北外滩开始,是中国第一个5G应用进行测试的,而且到2021年上海会实现全市的5G全覆盖。当然5G全覆盖,这将是全国性的,未来5G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加上工业互联网,加上物联网,加上数字社会、智慧城市、下一代语音技术,这种软基础设施会支撑中国从硬基础设施的连接,走向软硬两方面的连接,这种联通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好处,会使我们的经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更大的韧性。
(作者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知名经济学家;来源:
昆仑策网,转自“中国经济大讲堂”)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