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世界各国经济长期不景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依靠大量出口增强国力的发展模式已经达到了一定界限。 电子产品是最适合韩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三星,要在韩国搞芯片。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些无疑都让追赶者的追赶难上加难。 也正因这样,三星管理团队对于三星进军芯片领域,一直举棋不定。但李秉哲和他的儿子李健熙坚信,三星不能只是买芯片,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芯片。 机会稍纵即逝。 1973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经济体。1974年12月,李氏父子不顾管理层的劝告,自掏腰包入股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 到1977年,业务实现整合,成为三星半导体。 三星在1979年投资建设水原研发中心. 期间的磕磕碰碰很多,就不展开了。 将近15年后,1983年,三星终于成功开发出64位芯片,但却落后日本技术4年。 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领域来说,这种技术不仅落后,还意味着不能有多少经济产出。由于日美技术的发展,芯片价格从每片四五美元,暴跌到25美分,而三星当时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 也就是说,三星即便卖出去产品,每卖一片芯片,不光不赚钱,还要倒贴至少1美元。 三星在拼命奔跑,但整个1980年代只是一个追赶者、陪跑者。 1980年代,三星电子财报几乎年年报亏,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我的一生,80%时间都用在育人选贤上。三星一开始就注意从国外吸收先进技术,李健熙先后50多次到美国硅谷,引进技术和挖人。 三星还曾在美国、韩国成立两个研发团队,同时开展工作,相互竞争。 现在,三星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成立三星综合技术院(SAIT),在中国就设有10个研究所。 追赶者,也离不开更强大力量的支持。 韩国政府一直注重吸引到欧美国家留学的韩国学生回国,在第一轮回国潮里,三星就招聘了近140人,也为三星电子产业打下了人才基础。 政府还为大财团提供资金,来支持这种风险大、资金投入大的产业,甚至不惜动用日本的战争赔款。 1999年,韩国又推出BrainKorea21,耗费3.6万亿韩元,支持人才培养。三星电子和成均馆大学合作,创办半导体工学系,韩国教育部将其列为“创新型专业”,专门为韩国企业培养芯片产业人才。 其实,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起同样离不开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的鼎力支持,1976—1980年,日本对半导体做出的预算高达700亿日元,国家直接拨款就有29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