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刊文:“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一次胜利使台儿庄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资料图片
台儿庄火车站旧址
罗伯特·卡帕所说的那次胜利,就是发生在1938年春的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走进英雄古城台儿庄,探访大战旧址。那场惨烈的战争已经过去了77年,战场硝烟虽已远去,但民族耻辱永远不能忘却,如今,这些记忆就铭刻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一些大战的旧址里。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西南郊,面积6000平方米。陪同采访的台儿庄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谢美慈指着纪念馆向记者介绍,馆前用花岗岩铺设了38级台阶,意味着193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24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战火纷飞的主题浮雕。进入纪念馆,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千余件文物、保存完好的史料,让人震撼。纪念馆共分“大战前的形势”“光辉的序幕战”“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大战的巨大影响”等几个展室。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全景画馆,该画馆利用声、光、画等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我抗日健儿在台儿庄痛歼日军、浴血奋战,直至全胜的历史过程,一幕幕实战场景历历在目。
“1938年春,日寇的铁蹄踏破了这座美丽古城的祥和宁静。日军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攻临沂,陷滕县,分进合击,猛扑台儿庄……”全景画馆里的《血战台儿庄》巨幅全景画,以台儿庄城寨全景和决定台儿庄大战命运的1938年4月3日黄昏为时空焦点,选择大北门激战、清真寺争夺战、西北门争夺战、敢死队肉搏战、文昌阁爆破、运河浮桥爆破等典型战斗场面为表现重点,那段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浮现在记者眼前。
“目前,台儿庄大战遗址共53处,比较典型的有十多处,像清真寺、关帝庙、火车站、中正门等。”谢美慈告诉记者,作为当时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清真寺是台儿庄大战时期保留最完整的一处遗址,它位于台儿庄古城正门西南,兴建于清乾隆年间。台儿庄大战期间,这里是中国守军第31师186团的指挥所,由于是日军攻城的必经之路,因而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1938年3月27日,日军突破中正门,清真寺被日军占领;28日晚,186团组织敢死队突袭寺内日军;29日,团长王冠五督率敢死队,向清真寺强攻。前后七天七夜,中日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4月6日,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合围,寺内日军纵火焚烧了清真寺。收复后的清真寺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改革开放后,清真寺被重新修葺。
8月4日,记者在清真寺看到,寺院布局为南北走向,院内苍松翠柏傲然挺立,引人注目的是,寺院的众多门墙上都留有日军的累累弹痕,在西小讲堂的南外墙上,记者看到,每平方米大约有弹孔几十个。据介绍,其中一个弹孔最密集的墙面,198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取走,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内,以教育后人勿忘国耻。寺内的两棵松柏遭受战火的洗礼后,一棵已经枯死,另一棵仍顽强地活着,树干上,弹头、弹片依稀可见。松柏和弹孔墙见证了当时激烈的战斗,也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1938年4月7日,在民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6天浴血鏖战,终于赢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名不见经传的台儿庄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胜利来之不易,回忆起当时大战前的形势,令人担忧。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王祥说,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日本侵略军声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上节节失利,又使“失败论”“亡国论”的阴霾一度笼罩在民众心中。“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王祥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王祥分析,大战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正面战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后方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那么台儿庄大战,就可以说为民族复兴迎来了一丝曙光。”王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