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他,已是定格于照片中的慈祥。
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白兰、银菊、黑纱,簇拥着他的微笑。
3个月前,他在自己抢救过无数重症病患的解放军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弥留之际,他请求放弃治疗,不要浪费医疗资源,并写下遗嘱:“生老病死是人的规律,我心坦然……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用作解剖,骨灰撒入大海……”
93岁,漫长而又短暂。回首来路,他用一辈子种下一棵参天大树。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生——这个目标,就像穿越近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的全部生命。
一位诗人这样赞美他:大医大魂/一生诠释允忠允诚/大仁大德/一世守望至精至爱/当生命的烛光消逝/悄然之间/有泪落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以他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苍生大医的精神高地!
大医精深——
“敢为天下先,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
黄志强很神,神在他的一双手。
他的手,上了手术台,操起柳叶刀,稳、准、狠,一丝都不抖。
他的手术技巧,被医生们称为“魔鬼级”——“老先生把肝胆研究得太透了,熟练得就像解牛的庖丁,恢恢乎游刃有余……”
即使再富想象力,也难以描绘出人体肝胆器官的复杂程度。
进出肝脏的管道,枝枝丫丫,密密麻麻,如同一棵大树,枝叶繁茂,难以尽数。肝胆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就是要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管道间,斩关夺隘,精巧游走!
“黄老做手术厉害,是因为在他眼里,肝胆已是立体的、透明的了,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山川河流。”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姜凯说。
对中国人来讲,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胆道外科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胆道外科有3大主要疾病——结石、感染、肿瘤。资料显示:中国4%—7%的成年人患有结石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疾病,以其严重并发症和晚期高死亡率著称,曾被视为“不治之症”。
“敢为天下先,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从零起步,筚路蓝缕,在中国肝胆外科“拓荒之旅”上,黄志强一次次地开疆拓土,推动着我国肝胆外科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他在国际上首次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创造了外科和肝胆史上的双重奇迹;
他在国际上首创用肝脏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的先河,这一技术为国内外广泛采用,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创建了全军首个肝胆外科中心,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肝胆外科理论与实践体系;
他编撰的《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肝脏外科学》等24部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胆道外科领域医学教材的多项空白,成为几代专科医生的启蒙教材……
正因这些卓越建树,他被同行尊称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
“南吴北黄”,代表着中国肝胆外科领域的两位“泰斗级”人物——“南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北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的黄志强。吴老擅长肝脏,黄老精于胆道。
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有一年,吴孟超院士曾把一个胆道疾病患者,介绍给黄志强院士诊治……
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任国荃说:“黄志强院士开创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医学成就,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用一生托起了医术与医德两座高峰!”
2012年,90岁的黄志强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这是国际公认的外科学的最高殊荣。
证书上写道:“谨此学院和全体院士授予黄志强荣誉院士称号,对他为人类服务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钦佩和感激,并赋予作为本院院士的所有荣耀与特权。”
大医至诚——
“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17层,有间黄志强生前的办公室。
推门而入,枣红色的书柜里,码满了双层排放的书籍。沙发前的茶几上,靠墙的书桌上,依旧摆满着了中外报刊,还有大量的函件。
墙壁上,一张黑白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上,西装革履的黄志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黄志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故事的起点,要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
1922年,黄志强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的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祖父时常讲起自己下南洋打工的故事,国人在外饱受欺凌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黄志强心中。
很快,宁静的生活就被炮火打断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燃烧到他的家乡。一年后,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广州沦陷。面对支离破碎的街道和死伤遍地的同胞,黄志强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
那一年,高中毕业的黄志强被中正医学院录取,年仅16岁的他毅然突破日军封锁线,取道澳门、香港、越南,辗转奔赴云南昆明求学,从此踏上从医报国之路。
“当年,他是为杨虎城将军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医生之一。”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 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国民政府重庆中央医院”当医生的黄志强,再次面临走与留的抉择。
“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留下来。”对国民党黑暗统治早已失去信心的黄志强,最大的渴望就是奔向光明。
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黄志强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奋斗的激情。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肝胆外科教材几乎均是国外原版或译本。
“肝胆外科学领域里,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呢?”一种民族自尊感在黄志强心中油然而生,“医学无国界,医学家有国籍。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悄然绽放。凭着执著与努力,他陆续创造了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禁区,使我国肝胆病远期治疗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明显高于法、美、日等发达国家。
晚年,黄志强仍时刻关注着学科的发展,洞察着学科的趋向——
经过长久思考,他提出“外科已从切除时代进入修复时代”理念,提倡大力发展“微创外科”。2001年10月,他主持了召开了“中国工程论坛——微创外科新概念”,标志着我国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
84岁时,他主持翻译了《希夫肝脏病学》,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译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注释。
90岁时,他依然思维活跃,敏锐地觉察到3D技术必将对微创外科产生巨大影响。看完3D版《阿凡达》后,他撰写出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
大医仁术——
“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
尽管已过去10年,在史思敏记忆中,那次与死神的博弈,依旧刻骨铭心。
2005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感觉腹部剧痛,被诊断为死亡率高达95%的坏死性胰腺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史思敏已陷入深度昏迷。
听说有孕妇得了绝症,已经83岁高龄的黄志强亲自上阵,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病人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康复出院那天,史思敏哭了,黄志强笑了——还有什么能比见到患者重获新生更幸福的事呢?
解放军总医院一间ICU病房的角落里,摆着一张专用椅子。椅子的主人只有一位——黄志强。医生护士经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
记录呼吸、引流、排泄物数据,看片子、作比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切暗含病情信息都逃不过他的慧眼。因为对病人病情了如指掌,他总能在复杂病历会诊中抓住根本,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你仍站在手术台前,请珍惜你神圣的手术刀!”黄志强常常告诫年轻的同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定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外科医生行医过程中必须多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找出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
那一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人。这是一位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国劳模,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曾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被紧急转送北京。
当时,病人持续高热、昏迷,腹部切口已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坏死。这样的病人,很多医生都不愿意接收,尤其是不敢对其进行手术。黄志强闻讯后,当即收治了这名病人。
手术台上,黄志强一反常规,改变了病人的体位,令大家愕然。教科书中,胰腺手术都是从腹腔正面开刀,黄志强改变病人体位,就是想从背侧开刀。
术后第二天,病人体温开始下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10根手指好像长了眼睛,融进了灵感和聪慧。”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说,黄老做手术有一个特点,动作轻柔,止血彻底,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他极力推崇微创外科,尽可能把手术“残缺”降到最低,多给患者身体留下更多的“完美”。
“黄志强院士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军人。他一生从医报国,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他用一生的忠诚,树起了医学大家爱党报国的光辉形象。”提起黄志强,解放军总医院政委袁安升如是说。
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着一个关于黄老的小故事,闻者无不动容——
90多岁的时候,黄志强只记得自己是1922年初出生的,却不记得具体的日子。然而,说起几十年看过病人的病历,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记得,不记得,这座失衡的记忆“天平”,淋漓尽致地“称”出了病人在他心中的千钧分量……
解放军报评论
爱党报国的时代楷模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从医77年,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谱写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传奇,铸就了大医为民、德技双馨的不朽丰碑。从黄志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看到了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赤诚为民的大爱情怀。
他信念坚定,始终不渝地爱党报国,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了白衣战士一心向党、赤诚奉献的光辉旗帜;他敢为人先,功勋卓著,创建我国首个肝胆外科专业,独创一系列领先世界、沿用至今的肝胆外科诊治原则与技术,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他倾心育才,甘当基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担当大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德行天下,妙手仁心,视生命高于一切,待患者犹如亲人,用真情大爱温暖人心,用精湛医术拯救生命,奏响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壮歌。
医者,人民生命之所依,百姓健康之所系。捧读黄志强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曾经感动几代中国人的名字——白求恩。他们都是外科医生,都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他们的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却是那样的相似相同,是那样的一脉相承。从白求恩到黄志强,虽然经历了70多年的时空跨越,人民军医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一脉相承。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全军医疗战线要以黄志强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胸怀全局的大义,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的大举,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大志,传承人民军医的红色基因,把职责使命牢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途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光辉业绩!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 特约记者花晓、王继荣 通讯员罗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