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领读《走向乡村振兴》。
国庆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同步学习强国APP播出
首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10月3日 周日12:17
重播:中国教育电视台三频道 10月9日 周六 18:55
有评论家认为,《走向乡村振兴》这部作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学回应,生动记录了人类减贫事业中最为波澜壮阔的行动,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艰辛与辉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分享了关于《走向乡村振兴》的内容,本书作者王宏甲也来到现场与王立胜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主要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疆问题、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出版《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现代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等著作10多部;在《求是》《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他指出:《走向乡村振兴》反复地讲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样一个道理,贵州省毕节脱贫实践最突出的是,在新时代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扶贫。
10月3日12:17分,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总裁读书会,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为我们分享《走向乡村振兴》。
以下是王立胜的演讲: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立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我为什么要带领大家读《走向乡村振兴》这本书呢?大家知道,2021年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慰问干部群众,当时就嘱托大家,脱贫之后我们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那么怎么样搞好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呢?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拿到的这本王宏甲先生的《走向乡村振兴》,就讲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八年的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那么,很显然这本书隐含着我们思考的问题的一些答案。
这本书应该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报告文学,它值得广大社会青年大学生,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有科研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认真阅读,特别是那些关注中国农村问题,工作在农村一线的人员更应当随时地学习阅读。
01推荐理由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这么几条。
1、文学的可读性
这本书是王宏甲先生最新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不少地方的生动实践,人物的感人行动、事迹表现,特别是强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以及一些理想实现的方式,并给予充分的信念坚守和推广。所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事例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随手可触,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
这个作品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集体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可能性的预见,对农民在贫困之中与摆脱贫困的努力,对权力、地位、尊严、生活的认识,对五级书记为主体的党政干部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努力,都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与诠释,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它能够引发我们读者来深深思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文学作品超越了日常的文学属性和形态。
2、丰富实践的经验性
实现共同富裕,走向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主旋律。那么这本书它成熟的基础是王宏甲先生在几年的时间里,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还有直辖市的300多个村,重点是对贵州的毕节和山东的烟台进行了描述。
书中所描述的脱贫致富的农村,它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走集体经济道路,把农民组织到集体经济的活动当中,用王宏甲先生的话说,就是“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这对于当下走向乡村振兴的农村来说,是最为宝贵的经验。
在书中王宏甲先生直言,“没有左文学,就学不了塘约”,这是对塘约经验的误读。因为脱贫攻坚不是某位基层干部个人的功绩,也不是某个村镇孤立的经验和选择,它是富有系统性与制度性的一种探索,不仅村党支部可以把人组织起来,避免农户的单打独斗,上级党组织也应该把村庄组织起来,避免一个村的单打独斗。
3、较强的理论性
这本书有比较强的理论性,也就是说它不仅是讲故事,而且进行了理论思考。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书中对农村发展道路的思考,对农村实现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对农民脱贫致富后的生活的一些构想,可以说都有着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甚至哲学的思考。它既能够把晦涩的理论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又能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这也体现了王宏甲先生对理论的娴熟掌握,以及讲理论用文学方式巧妙表达的高超的能力。
02基本框架
那么这本书基本的框架是什么呢?
这本书全书在关注全国脱贫攻坚大战场的同时,重点采访了贵州贫困人口最多,也是深度贫困的一个地区,就是毕节市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
还有山东省的烟台市,烟台市是个东部地区,应该说相对于毕节来讲还要发达很多,但它们共同点是两个地方都是通过党组织的领导,使群众又走向了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这本书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走向振兴的必要的举措。
这本书实际上是描述经验的,但是每一个经验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鲜活的人物或者故事体现出来的。许多故事感人至深,应该说有的地方是催人泪下。
王宏甲先生追踪采访贵州毕节和山东烟台两地多年,重点讲述了毕节和烟台的许多村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思想主题很鲜明,问题导向很鲜明,突出了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思想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深化中国农村改革的必然的选择。我们认为只有把老百姓真正的组织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才有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03主要内容
说完了基本情况,我们再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的内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实践让我们反复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多么的重要。《走向乡村振兴》反复讲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贵州毕节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因贫困人口之多、贫困面积之大而导致贫困程度最深的地级市,也是我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曾有到过这里的干部说贫困的标签就贴在毕节的脸上。
总书记曾多次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早在2014年5月15号,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毕节试验区的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他指出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到了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毕节在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要做好从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并要求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脱贫实践最突出的是在新时代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扶贫。遵照省委的部署,在农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创办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取得试点成效后,又在全市推行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入社,将贫困户全部吸收进合作社,彻底贯彻“一个贫困群众也不落下”,以强弱联合凝聚乡村社会,实现党组织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领导,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一户农民单打独斗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是脱贫攻坚的最佳途径,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保障脱贫不返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更令人欣喜的是,毕节已经出现了县委统领的县、乡、村三级联办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事情。这种经济组织把农村产业经济与城市连接起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条,拓展出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与国有公司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县域经济。
这种新格局也有助于县委书记来更好的发挥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重要作用。那么做到这些就需要市委省委的大力支持。贵州省五级书记抓脱贫,衔接乡村振兴,在毕节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那么《走向乡村振兴》这本书还记述了山东省烟台市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探索。毕节和烟台一个在西部,一个在东部,两地的实践都证明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贫困地区可推行,那么在经济发达地区也照样可以推行。
当然了,《走向乡村振兴》的主人公更多的是乡村党支部书记,比如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箐口村党支部书记北漂青年张凌,龙滩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大奎,槐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军,龙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均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
王宏甲笔下这些党支部书记,都是能人,更是好人,是乡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在怎样让农民自愿参与到合作社组织中来,保证农民致富的权益不受损害,保证农民能够通过合作社的组织获得经济利益这个问题上,他们都花了很多的心思,想了很多的办法,费了很多的心血,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搞私营企业通用的强强联合,而要搞强弱联合。强强联合的最终后果可能是增加一个私营机构,而强弱联合的结果则会加大集体经济的含量,贫穷弱势的农民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引领农民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王宏甲先生书中所讲的毕节的实践、烟台的实践,他们的宝贵的经验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04感悟
读了这本书,我有一些很深的感悟,也进行了一些很深的思考。因为王宏甲先生在书中表达的思想,他不是从书斋里得出的,而是深入生活得来的,是从老百姓的生活中、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用脚走出来的。
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那么王宏甲先生是把他的创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所以他的书读起来很接地气,有极强的现实感。拿到书之后,我几乎是爱不释手,随身带着这本书,工作之余就读,没有几天的时间就读完了。
所以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我的感觉有三条。
在很多地方止不住的流泪
读书的过程当中,看到他讲的那些农民的故事、支部书记的故事、基层干部的故事,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农民是勤劳朴实的,他们为了脱贫,为了过上好日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付出与牺牲。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就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现状。我们的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他们敢于奉献,努力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任劳任怨,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
感同身受
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农民要富裕,乡村要振兴,最终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志,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要靠千千万万个基层干部,具体就是要靠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在一线来抓。没有一线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干部,没有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实事的干部,就不会有农村的富裕。
我本人出身于农村,也是有过17年多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我曾经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作过,也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过。我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做过5年的县长,在青州市做过接近5年的市委书记,还在新疆喀什做过5年的基层工作,所以对中国的农村农民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都很深。
我也时常在思考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要实现中国农村的脱贫致富,中国的乡村要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乡村振兴必须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这些思想我在王宏甲的这本书当中都读到了。
路径的高度认同
王宏甲先生的观点简洁明晰,那就是中国农民必须重新组织起来,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模式,具体的路径可能不一样,但是中国农村要实现共同富裕,要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它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塘约模式,让我们看到发展集体经济更本质的东西,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农民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这才是关键,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和问题的核心。
毕节和烟台的经验都是如此,所以读这本书我们得到的启示:
▶一是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乡村振兴。
▶二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是中国地域广阔,乡村振兴的路径可以多样,但是组织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
▶四是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五是从落实方面看,必须充分发挥县域的作用,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
05评价
这本书非常好,我自己有非常深的体会,那么对这本书我们怎么样来进行评价呢?
我觉得《走向乡村振兴》一书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从它发行以后,就引起了社会的热烈的关注,被各大媒体、各个平台刷屏。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学回应,它生动地记录了人类减贫事业中最为波澜壮阔的行动,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艰辛与辉煌。
我认为这本书是作者王宏甲先生用脚写出来的作品,他不仅通过毕节、烟台这些个案的叙述和分析,把中国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来,而且以强烈的现实感为基础,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的提升。这就不仅总结了过去所走过的路,而且也预示了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06阅读
那么怎么样去读这本书呢?我觉得对不同的读者可能要求是不一样的。
首先对于广大的社会青年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大家应该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去,当然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投入。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只靠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希望在青年身上,无论是因为考学而走出大山的高学历的人才,还是进城打工的青年,都难免对故土有所眷恋。
王宏甲描述的离乡的北漂或者南漂,在黑夜中醒来可能惊悚的感到人生即使有个租屋可住了,灵魂没有地方住。我觉得王宏甲的描述,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乡愁,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逆城市化的现象。
那么这种现象隐藏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召唤着离乡的青年返乡。
乡愁不只是情感上的怀旧,更是某种被需要之感。你有乡愁,实际上就是感受到了乡村对你的需要。一个人只有被他人真诚的需要,他才不再是漂泊的过客,而是家园的主人。
书中所提出的毕节把村里的团组织再建起来,把这个团组织的再建看成是乡村复活的重要一步。那些由返乡青年推动成立的村集体合作社,名字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比如有的叫新梦想种植,有的叫风吹麦浪,还有的叫金线银针、叫牛羊满坡、乡村广厦。这都意味着什么呢?在农村的物质生活的层面,返乡也有诸多建设性的巨变。
首先以医疗条件为例,毕节的2020年为3704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把贫困户中的初中毕业生推送至卫生学校学医,并为他们的返乡就业创造条件,这应当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第二是我们党的基层干部,也就是奋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上的具体的工作者,要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来读这本书。毛主席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实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读书人的一个目标。
所以作为奋斗的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干部,读《走向乡村振兴》这本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工作中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增添智慧和力量。所以这本书讲的故事讲了很多的深刻的乡村振兴的道理,同时也提供了这些案例当中的主人公的实践智慧。当然了书中的经验和案例,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创造,要创新性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所创新。
最后还有科研机构或者高校的研究人员,特别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一些研究工作者,读这本书就是要学习王宏甲先生做学问的方式,那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王宏甲先生是公认的报告文学作家,是报告文学作家中的思想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出了思想家的特点,他的思想都是深入生活得来的,是从老百姓的经验当中,是跟老百姓的交往过程当中提炼出来。作为研究人员,应当树立研究的人民性,研究的使命感,要加强调研,要深入一线,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要了解第一手信息,要减少研究的萎靡、焦躁、肤浅,要更接地气,要把研究立足于为人民而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
来源:宏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