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闽北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以《走向乡村振兴》一书,还原了全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战役。这部厚重宏大的著作,以清晰的立场和文学的表述,将“摆脱贫困”的起点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连,提出乡村振兴的基本“常识”就是“组织起来”。而这一切中时代脉搏的判断,体现出了文学叩问现实所能达到的深度与良知。
“诗缘情”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人们习惯于把文学看作抒情性的文字。这种刻板印象易使人忽视文学同样具有强烈的关照现实的能力。
来自闽北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以《走向乡村振兴》一书,还原了全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战役,更着重追踪采访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市和发达地区的山东省烟台市,通过东西部两地的实践,令人信服地写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
这部厚重宏大的著作,以清晰的立场和文学的表述,将“摆脱贫困”的起点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连,提出乡村振兴的基本“常识”就是“组织起来”。而这一切中时代脉搏的判断,体现出了文学叩问现实所能达到的深度与良知。
加强党的领导,让制度的优越性呈现出来
“加强党的领导”,看似一句惯用语,但在乡村振兴之中,它是基石与底色。
书中,王宏甲讲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故事:
1985年6月,新华社记者向中央报告毕节的贫困:断炊或即将断炊者已不罕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在批示中用了三个感叹号表示严重警告,明确指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1985年7月,胡锦涛调任贵州省委书记,而在后来出版的《胡锦涛文选》中,第一篇就是《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毕节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批示中说,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习仲勋到胡锦涛,再到习近平,他们看到的都不是“马上开仓放粮”的“青天口号”,不是一时之义愤或哀婉,而是制度建设。这种思路,直到今年的一号文件中,仍以“五级书记,一抓到底”的体制机制创新得到体现。
完善党的领导,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讲话,题目就叫《组织起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开展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伟大传统。贵州塘约村因为建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村迅速脱贫,生动地体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穷到村集体一分钱都没有的山东衣家村发明“工票”,让几十个留守老人以劳动力入股,领取“工票”,“日后有钱了兑现”,短短两三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组织起来”的背后,站着理性和立场,更站着制度性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王宏甲说,脱贫攻坚不是某位基层干部的个人功绩,也不是某个村寨孤立的经验与选择,而是富有系统性与制度性的探索:不仅村党支部可以把人组织起来,避免农户单打独斗,上级党组织也应该把村庄组织起来,避免一个村的单打独斗,这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构建产业体系,促乡村综合发展
乡村振兴不只是农业的振兴,它是依托土地而实现的新生活样态的创造。
旧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已满足不了新一代农民对未来的向往,出现了“空心村”这一城市化进程的遗留问题。
书中写道,“村庄已罕见种地的青年农民”;在村集体重新组织化之前,塘约村“1400个劳动力竟有1100个外出打工,30%的土地撂荒”;内蒙古察右后旗“总人口22万,有9万人在外打工”;甚至在福建相对富裕的乡村,也人烟寥寥,满目荒芜。
“城市”被简单地视为“富裕”,“乡村”则约等于“贫穷”。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自信,也使农业和农村长期处于产业链发展的低端,缺乏重新组织起来的物质基础与条件。
因此,乡村必须有工业,依托特色资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进而发展集体经济,这是走向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重建人民自信,要活出人的尊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专家”遍地,“精英”成群,更彰显出乡村的“贫瘠”。
可乡村真“贫瘠”吗?对此,王宏甲动情地说:“多年来各种‘精英’宣传,给我们干部和农民头脑里覆盖着怎样的印象?都说我们穷,所以引进外资。大资本、大老板,各种专家教授,演艺明星都是厉害的。农民是差的,最差的就是贫困户……还有‘专家’把贫困农民称为‘无贡献率人口’。”他重申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走向乡村振兴》高度张扬“扶志”:乡村缺的不是人以及人的“智”,而是一种精神焕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衣家村83岁的杨淑兰满脸皱纹说到“咱当社员”时的自豪感,是银川村22岁的村干部高丽主持村民歌唱比赛,是“山河知道,庄稼知道”……其核心就是“共产党人唤醒孤独的劳动者,并使他们做自己的主人。”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王宏甲写了诸多正在中国广阔乡村中发生的生动实践,而共同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力量”。
(来源:《闽北日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