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在精文减会方面持续发力,频繁开会发文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但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依然文件如山、会议缠身,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被大大挤占。一个地处“三区三州”的未摘帽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共计参加了71次视频会议,会议之外还要抽出时间接受一些省直部门督战队的访谈交流,忙得团团转。(《中国纪检监察报》 6月15日)
郡县治,天下安。未摘帽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可谓责任重大,他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参加视频会议,本可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月参加的次数就高达71次,并不是干事创业和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好选择。正如部分基层干部所言,他们每天要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文件和会议,还有上级的各式检查、督查等,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则不多了。在现实中,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未摘帽贫困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参加了71次视频会议,看起来对脱贫攻坚工作竭心尽力,可是实际帮扶效果并不是很好。由此来看,让县委书记、县长忙点可以,但要让其忙而有道,而非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本就任务繁重,再加之疫情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基层部门与干部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方方面面都需要时间与精力去应对,着实承担不起“一月71次视频会议”的“云”折腾。
文山会海禁而不绝,表现形式屡屡变异,症结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习惯于把开会发文和落实工作划等号,觉得会开了、文发了,工作就算落实了,对上级也有交代。如果缺了这个环节,反而会因为“不重视”遭到批评,很多时候,干实事的‘效果’远不如搞一场轰轰烈烈的表态来得明显。”
“开会发文成瘾,根本原因还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不参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观念折射出了部分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他们没有将提升工作实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开会发文的出发点,而是错误地将表面工程视作自己的政绩。
提升真抓实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可量化、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一是要加大对随意开会的纠治力度,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实绩为重点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三是要严格会议审批程序,并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用硬措施刹住动辄开会发文的惯性。
作者:程方圆 单位:李天木乡政府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