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15日电 (万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他多次指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乔清举在《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一文中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外交战略和举措中越来越自觉地运用“和实力”的理念来处理对外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亚投行筹建等都是例证。乔清举认为,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从而实现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将此文主要内容摘编提炼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逻辑——
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加上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这种体量让世界感到疑虑。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说明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消除世界的疑虑。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去年五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紧接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又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习近平的讲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和平智慧和中国人民对待世界的和平友好态度。
从历史上看,主权平等是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可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并不是天然状态,而是武力抗争的结果。就当今来说,欧美西方文化仍为世界话语,“力量”思维根深蒂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相对于硬实力来说诚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有“力量”(power)在。现在的世界和平,是一种力量均势的和平、强权压制其他国家的和平,还不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发自内心、发自文化基因的和平,其思想基础是薄弱的;世界迫切需要中国“和”的文化的再启蒙,建立基于内心真诚的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的“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作为国际关系原则,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
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和谐的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普遍原理和根本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永恒和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和”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具有感化魅力——
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去粗取精”。他谈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曾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论坛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