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直播带货,不少人对它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 “ Oh my god,买它!”、“ 不赚钱,交个朋友。” 的阶段。但一个行业一旦内卷起来,为了从本就丁点儿大的锅里抢碗汤喝,就不得不搞些差异化。
笔者最近就发现了一些专司 " 吵架 ” 的带货主播。虽然吵架的借口千奇百怪,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那就是为消费者砍下价格。虽然乍看起来是件好事儿,但其实其中另藏玄机。在视频里,主播开始表演。在来来回回几波的嘴炮之后,主播决定打电话向董事长告状,最后手机却又被手下摔坏。为了报复,最后主播一怒之下把原价几千块的项链几十元卖出。本以为这是一个暴脾气主播暴打资本家的真实故事,那剑拔弩张的气氛,再加上身体的推搡和时不时爆出的小粗口。
然而这群演技派主播们还可能就没把消费者考虑在内,他们不追求下单的数量,而是在靠拙劣的表演进行恶意营销,跪求围观和曝光率。于是乎内容怎么出格怎么来,怎样能够引起争议怎么来。因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带货圈不玩出点花,可能真的就会被头部主播们淘汰。
为规范网络直播带货行为,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应依据法规加大对直播带货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发现一起惩治一起。同时,建立起监管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购物环境。一方面是从技术层面深入监管,另一方面则是细化和压实了平台主体的责任。可以看到,在这场无止境的直播比拼中,拥有百万粉丝的头部主播也曾身陷商品质量问题、夸大产品使用效果、数据注水等争议之中,例如罗永浩承认带货的皮尔卡丹羊毛衫为假货,辛巴旗下公司以糖水冒充燕窝直播带货被监管部门罚款90万元等等。
平台如何做好“看门人”角色,对消费者的信任担负起责任,相关法规对此进行了严格约束,要求进行为期三年的信息登载。直播带货中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消费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者:李亚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