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大V猛吹了一段时间的《长津湖》,上映之后却是一言难尽,虽然有吴京、胡军、朱亚文等人的出色表演托底,依然被成本低得多的《能文能武李延年》衬托成了烂片。如果没有《李延年》,或者是错开时间播出,《长津湖》也许还算是不错的,但是有了《李延年》的衬托,《长津湖》的缺陷暴露无遗。无论是坦克单挑,还是人海冲锋,都让不少观众吐槽。
而在被吐槽的问题中,《长津湖》未能免俗地出现了人海冲锋,相比《李延年》里相对严谨、考究的连排进攻和防御战术、火力组织,《长津湖》确实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尤其是不少人还在为《长津湖》辩解,说如果人太少了拍不出来气势等等,但问题是,大多数关中看到志愿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还搞人海冲锋的时候,想到的恐怕都不太会是志愿军的英勇,而是愚蠢。
其实,战争中的人本身就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一样,是一种战争资源,另一种战争资源则是工业产能。如果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采用火海战术,也就是用强大的火力来消灭和压制敌人,而不需要以血肉之躯去堵敌人的猛烈炮火。相比之下,美军在朝鲜战场采用的就是火海战术,最典型的就是所谓范弗里特弹药量,而志愿军则被想象成了人海战术。
换句话说,其实大家都想玩火海战术,不想玩人海战术,但问题是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你没有玩火海战术的资本,但却又必须面对一个有能力有资本玩火海战术的对手的时候,留给你的选择不多了,就只能玩人海战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抗日战争,在战前和战争初期的分析中,普遍认为中国必胜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中国幅员辽阔,战略纵深深广,另一个理由则是中国人口众多,兵源充足。
但这种分析都是基于战略层面的分析,具体到战术层面的时候,是否用人海冲锋,这就要根据战场情况看了,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拥而上,直接用人海冲锋。比如说在进攻中,当敌人的主要火力点,尤其是重机枪火力被打掉之后,在冲锋的时候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伤亡的时候,才有可能开始密集冲锋,或者是在敌人已经开始逃跑的时候,进入追击残敌的阶段之后,因为敌人背对着你,才有可能密集冲锋。
在朝鲜战场上,到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三个兵团,总兵力六十万人上下,而联合国军这边的兵力也达到了二十多万人,但在第一阶段的进攻结束之后,美军开始发起反击,这时候美军也用大量的小规模部队,比如千把人的加强部队,强行从志愿军两个军或者两个师之间穿插过去,在志愿军后方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撤退的志愿军,从而导致了五次战役中我军的较大损失。
但即便是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在美军追击的时候,19兵团63军在铁原到金化地区进行防御战,也同样是以少打多的,但仍然顽强阻击了美军的追击部队,为志愿军其他部队撤退和转移、组织防线赢得了时间。所以,在众所周知的许多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中,我们知道的也都是志愿军的小股部队以少敌多,坚守阵地,这种情况大多数也是发生在穿插敌后的部队身上。
所以,在《长津湖》这样的战斗中,是不太可能出现人海冲锋的场面的,尤其是在影片中浓墨重彩的描述的新兴里的战斗中,美军只有一个团级的战斗队,志愿军即便是用一个军围攻,参与进攻的部队有五个团,也不可能是直接一拥而上的,而是需要从不同方向去攻击美军的防御阵地,只有当美军的防线被撕开一个口子之后,美军已经丧失进行有组织防御的能力的时候,才会出现人海冲锋。
这倒不是说不可能出现人海冲锋,战争中有时候也会出现搏命式的进攻,就会采用这种战术。比如塔山之战中,罗奇就下令独立95师以营为单位,进行波浪式的攻击,也就是一个营一个营的直接投入战斗,不间断地进行攻击,但结果是塔山阵地岿然不动,而独立95师损失过半,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也就是说,营一级的人海冲锋,已经是搏命式的进攻了,要让团一级的单位直接全员上刺刀,进行人海冲锋,这没什么必要。
作者:萧武 来源:合赞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