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报道中,强调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其实,在科学发明中,也要有科技敏感性,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林鹤就是一位具有科技敏感性的人才。
为弘扬工匠精神,我曾应上海市总工会、市老记协之邀,采写、整理王林鹤的先进事迹。1947年王林鹤还是一个学徒时,用半年攒得的月规钱,买了本《少年电机工程师》研读,从此迷上了无线电技术。他一生先后研制成功一万伏高压电桥等七种电子产品,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表扬与鼓励。在试制我国第一台一万伏高压电桥时,王林鹤就处处表现出他的科技敏感性。他和同事化了十几天功夫,翻了4个国家63本资料,最终找到了三页有关高压西林电桥的资料,当时如获至宝地全部买了回来。试制中最大的拦路虎是高压电容器的“支架”,要用绝缘性能非常好的“超高频瓷”。一次,听说抽真空后支架的绝缘性会提高,介质损耗会减小,于是王林鹤领着大家坐在黄鱼车上,赶赴有关厂求援,一天,王林鹤听说宜兴有瓷窑,眼睛一亮:是啊,瓷器可是绝佳的绝缘材料,于是马上决定到宜兴瓷窑觅材料。为此,他甚至顾不上回家关照一声,就立即从厂里出发赶往宜兴。最后经过371试验,终于攀登上科技高峰。
敏感性,其实是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对某些问题的心灵感应。我们强调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就是要来他们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在千头万绪中找出闪光点。同样,在科学发明中,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化解问题。
科技敏感性从何而来?有人说,它来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窃以为,科技敏感性当然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还要有把握全局的的水平,沙里识金的眼光。 1963年春的一天,王林鹤查到美国Gen Rad公司在1962年8-9月发表于The General Radio Experimenter 期刊上的一篇题为《准确、精密和使用方便的电容测量》的文献,仿佛是夜色里点燃了一根火柴,眼前一下子亮堂起来。他不由得兴奋不已。原来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设计思路的电容电桥。于是,王林鹤萌生了将设计试制这种电桥作为自己大学毕业设计课题的想法。如果该课题能完成,就能填补国家的一项空白,这样又向先进国家水平靠拢一步。
参与试制电容电桥的王林鹤同事曾经这样回忆说:我也参与了试制电容电桥的全过程。但我就没有王师傅那样的科技敏感性。在刚开始试制这种新型电容电桥时,我也参与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美国Gen Rad期刊上有关GR1615A型电容电桥的资料,资料中仅有原理介绍、电桥性能和技术指标,没有样机和任何图纸资料,可是王师傅竟然绕制成功了第一个电桥的关键部件变压器,而且看上去十分“挺括”,我当时十分钦佩。继后制成的第一台QS16型电容电桥,其性能及技术指标都基本上与GR1615A型电容电桥达到同样水平,当时让我惊讶不已。这事虽已过去几十年了,我还是很好奇,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她的最后结论是:科技发明七分靠勤奋,三分靠天赋。
临末,我又想起一件事:当年著名全国劳模模、今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请王林鹤去看看纺织系统技术革新成果‘自动接头机’,王林鹤看后,突然向黄宝妹建议是否从源头上着手,从减少和消灭断头的积极方面作进一步技术革命?你看,王林鹤的思路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这种科技敏感性,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好好学习!
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